面對世紀災難
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是台灣人共同的傷痛記憶!
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一場天搖地動的大災難,奪走了台灣二千多人的生命,上萬戶的家庭無家可歸。它讓我們不得不面對生命的悲痛,也讓人不得不更謙卑地對待大自然,學會更珍惜生命與環境。
如果沒有地震,我們不知道天搖地動的恐懼;如果不曾經歷驟然的生離死別,我們也不會知道生命真正的韌性及人與人之間關懷的真情。這場大地震的劇烈搖晃雖只有幾秒鐘,但它對這片土地與人心的傷害是如此沉重、久遠。這不僅是台灣人共同的痛苦記憶,也是上蒼給台灣人學習的功課。
震災帶來的各種現象,除了驗證「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之外,也讓我們驗證佛法緣起的道理,重新思考生存的價值與生命的意義,觀察社會共同體依存的關係。儘管生存的環境本就是多元、多變,存在很多的「不可能」和「可能」!由於「不可能」,我們就該學習接納它;由於「可能」,我們就要奮鬥,有勇氣去改變它!
攜手關懷台灣
災後的重建工作可謂千頭萬緒,有的人奔赴現場協助救援,有的提供種種物質的、精神的支援,讓我們看到了災難後台灣的生命力!其中香光尼僧團法師不但帶領信眾走入災區處理喪亡事宜、安頓心靈,協助緊急安置,也委由伽耶山基金會設立「九二一震災協助重建專案小組」,以人文、教育為關懷方向,長期性認養社區協助重建。
當「九二一震災協助重建專案小組」負責法師到石岡鄉勘災時,發現該鄉學童因校舍震毀無法上課,家長也忙於整理家園無法照顧,學童們只能在馬路上遊蕩嬉戲來處理內在的驚慌不安。這景況讓法師們除了擔心孩子的安全外,也憂慮未被重視與處理的驚懼將影響孩子的成長。因此初階段協助重建的工作目標即設定為學童安置,決定於石岡鄉成立﹁趴趴熊的家﹂安親班,以照顧學童。
家園重建可能要耗上三、五年或更久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孩子日日都在成長,教育實不能疏忽。誠如石岡鄉謝震穎鄉長所說:
每個人對地震態度不一,小朋友也許將恐懼積壓在心裡,大人可能不曉得,而重建的工作又迫在眉睫。伽耶山基金會提供「趴趴熊的家」安親班,協助我們的孩子課後輔導和生活關懷照顧。期望基金會能用專業的態度和方法,幫助小朋友做心靈上的重建。
在「趴趴熊的家」安親班裡,小朋友的人數由最初的三、四十位增加到最後的一百多位,參與的志工老師也逐漸增加,多達二百位,大家秉持著慈悲的愛心為石岡鄉的小朋友築起了一座歡樂的家,也使家長們能有餘力投入重建家園的工作。當石岡鄉親在各界支援中逐漸平復驚懼的心情,陸續也有社區工作者進駐規劃長期性重建工作時,伽耶山基金「九二一震災協助重建專案小組」的工作便轉入台中縣更偏遠的松鶴、雙崎、邵族等山地部落,幫助那裡仍住帳篷、非常缺乏資源的原住民,重建他們受創嚴重的家園。
傳續人間真情
在這三百多個日子裡,參與「九二一震災協助重建專案小組」的法師與志工們從財物的救助、心靈的安頓、認養石岡鄉協助學童安置,乃至到關懷原住民部落,一路行來,與許多認識、不認識的人一起為重建家園的希望努力,不但顯現災難裡光亮的一面,也見證台灣社會進步的可能。
這些協助重建的歷程值得記錄與分享,當然,面對錯誤、失衡的現象,我們要檢討、省察;面對不足的、有限的情景,要學著體諒、包容,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眼光看到轉機與希望。近來災區負面的傳聞很多,也讓協助重建的力量衰退,這不是好現象。
災後的重建千頭萬緒,過程真的很緩慢,大家等得又急、又不耐煩,甚至產生憤怒、怨恨,但是我們都清楚「恨」不能解決這些苦痛,也不能解決問題。
紀錄關懷行動
在災難之後的一年,我們整理這本協助重建紀錄《在闇夜裡點燈-香光尼僧團「九二一」震災協助重建記實》,以﹁光﹂可驅逐黑暗的意念傳遞共同關懷生命的期許,來記下這一年走過的足跡。我們將內容分成四大篇章:
「關懷行動篇」紀錄的是第一階段在石岡鄉協助重建的活動。【守護一方苗圃】希望能整理「趴趴熊的家」安親班的行政、教學經驗及歷程,提供急難時學童安置的參考。【故鄉新情】是「畫我石岡,寫我家鄉」徵文徵圖獎助活動,結集孩子們對重建新家園的嚮往。【希望之歌】是描繪「天總是攏會光」祈福音樂會的景況。【部落探訪】是關懷原住民的報導。在偏遠的山區裡,我們看見了原住民樂觀、堅韌的特性,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仍能不斷的萌芽成長。山區重建的艱困已超越我們的想像,舉凡土石流、遷村、失業、文化流失、價值差異等問題,都需要全面性檢討與長期性計劃來改善。
「跫音迴響篇」是石岡鄉親與安親班學童、家長們回應僧團法師與志工們三個多月協助的用心,鄉親的回應如一盞盞燃亮的心燈,我們祈願燈燈相續無盡。
「重建心情篇」收錄的是參與協助震災重建的菩薩身影心聲。他們將自己信仰的理念,實踐於現實中,不僅無怨無悔的奉獻,也常能藉事練心的覺照生命,粹煉成生命的慈悲與智慧,他們的風範值得我們學習。
「他山之石篇」是專訪災區從事援助社區重建工作,及學童安置的其他團隊的記錄。災區重建的面貌是多面向的,而參與者的省思與經驗更是珍貴的,所以我們特別邀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美濃愛鄉協進會、和平鄉松鶴重建工作隊、彌互團隊部落重建協進會撰文,與大家分享他們對震災重建的感懷。由於在石岡學童安置的歷程,激發我們想探索一套﹁急難安置學童﹂的模式,所以特別採訪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安親班、富功重建隊安親班、YMCA 草屯分會安親班,以收集資料,然因專業能力與資料不足的遺憾,終未完成模式的建構。但這些資料相當珍貴,若能提供其他團隊在規劃學童安置與教學的實務參考,也不失彙整的效用。
「附錄篇」是香光尼僧團與伽耶山基金會,共同關懷「九二一」震災的行動紀事。
燃燈照亮台灣
因為震災的因緣,災區與非災區、重建者與援助者,因關懷而相遇,因參與而交織成闇夜裡的一片燈海。所有曾參與協助震災重建的人,都有著相當豐碩的生命體驗,不管它是否被書寫,都已深深地印記為生命的一部分。
這份紀錄不是要去重溯傷痛的記憶,而是想要喚起大眾對災區持續的關注,再造新的家園。我希望這份紀錄的出版,除了為這段集體記憶留下些許痕跡之外,還能拋磚引玉,引燃你心中的那盞燈,讓大家看到生命可以不斷提昇,你我能持續扶持、關注這片土地,共同照亮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