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地圖,一行四人浩浩蕩蕩,踏上第二次訪談的路程,由於對台中的路不熟,所有大半時間是在迷路及問路,有驚無險的,我們還是準時到達訪談的目的地-草屯富功國小。
富功國小座落於草屯往埔里的路上,隱匿在南開工專旁的一座天橋後,需要留意才會發現它的存在。進入校區後感覺很空曠,前半部被地震震倒的建築物都已鏟平,後半部有一棟教室及組合屋教室,還有外表繪畫鮮艷的圖書館,是由貨櫃改裝而成的。
一起接受訪談的,有義工媽媽六、七位,老師至少也有四位。原以為他們要開會,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們專程來參加這次的訪談。因為感受到他們的用心,我也提醒自己要慎重。
從訪談中才了解到富功重建隊並沒有特地在災後設立安親班,這與我們訪談的設定有些相違。不過在訪談之後,我卻有如獲至寶之感。很想告訴生活在台灣-這塊易動的土地上所有的人們,在草屯有這樣一所學校,他們成立了一個工作隊,平常照顧學生的課業,災後協助社區重建。他們不是臨時成立的團隊;沒有手忙腳亂,給人的感覺非常踏實、沈穩,對於工作目標相當清楚。從學生、家庭到學校,再從學校推向社區,因此它是一個學校與社區相結合的好典範。
下午的行程,我們訪問了位在草屯鎮上的 YMCA 草屯分會,在災後他們也成立安親班。這個安親班最大的不同是,它開設了幼幼班。我特別詢問受訪的洪小姐-安親班的主要負責人:「為什麼會想收幼幼班?」她說:「因為家長有這個需要,我們不能不收。」不知為什麼聽到「幼幼班」這個詞,我內心會覺得很激動、很感動,我心想:這麼小的孩子,父母親一定是護在手心。會將這麼小的孩子送到安親班,可見那時生活的困難與混亂。而安親班願意照顧,可想而知這一句「我們不能不收」的背後,包藏多少的愛心與慈悲啊!
回程的路上,我心想:佛學院讀四年了,自己與人(社會大眾)接觸少了,「心」就一年一年想把自己隱居起來,做一個與世無爭的人。這幾次的訪談,在受訪者的分享中,我體悟到:「一個人之所以成長,必定是來自『付出』,絕不是『與世無爭』就能唾手可得的。」我深信每一位工作團隊的義工,在執行的過程必定艱辛無比,那是「付出」;所以與受訪者的分享,每每感動著我,因為我在享用別人從生命中粹練出來的「果實」。
幾次訪談後,有一種省悟,原來﹁與世無爭﹂是自己逃避挫折的藉口。原來有這麼多人不畏艱難,為自己的生命成長奮鬥。反問身為宗教師的我:「面對多?還是想逃避心比較多?」
我知道我在寫結語了,但我不知如何下筆,因為不想寫下一些美麗的語辭,欺騙自己,也欺騙他人。我不知道這一分省心能維持多久,只希望下次遇到挫折時,能記起這一份曾有的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