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協助重建的行列裡,我們希望在一時的急難協助後,能創建生命未來更美好的因緣。因此,在「趴趴熊的家」中,我們除了安置學童,並照顧他們的安全與課業外,更希望讓孩子們能感受人間相互支持的可貴,讓未來社會更祥和、更圓滿。
從專業知能上來看,我們並不是教育專家,雖然要達到理想目標的因緣並不具足,但每一位老師都肯學習,也願意付出愛心與耐力。儘管大家在路途奔波中都很疲累,安親班的時間也有限,成果更不是立即可見,但我們仍不放棄可能使孩子們成長得更好的任何機會。家庭訪問與輔導,便是我們想為這些孩子們建構更健康身心的途徑之一。
關懷的探觸
「趴趴熊的家」開始上課的第一天,發生一個小故事。有兩位兄弟一起來到安親班,阿平是國小三年級,小屯是一年級。
第二天志工老師接觸阿平,發現阿平的衣服很髒,皮膚似乎也有污垢。於是就問阿平說:「是誰幫你洗澡?」阿平說:「我自己洗。弟弟也自己洗。」隔天,阿平換了一件衣服,衣服是洗過的,可是看起來沒有洗乾淨。老師又問:「衣服是誰幫你們洗的?」阿平說:「是姐姐洗的。」小屯在旁邊說:「我還有一對雙胞胎弟弟。」
排座位時,兄弟倆的旁邊都沒有人要坐。小朋友們說:「我們不要和他坐在一起,他好臭!」安親班的老師們想要幫他們洗洗澡、買新衣服給他們,弄得乾乾淨淨的,就不會有人排斥坐在他們的旁邊了。不過,老師們也擔心這麼做會不會讓家長沒面子。於是,老師們決定有一天要去做家庭拜訪。
當「趴趴熊的家」進入穩定期後,我們想更深入了解震災後學生家庭狀況及生活情形,於是展開了家庭訪問,希望我們的關懷能由一個點串成一條線,或能拓展全面的心靈重建與其他方面的協助。
我們以三人為一小組,利用假日深入山區的家庭,探訪的內容包含:震災之後生活狀況、對重建的想法、學生和家人相處的情形、家長管教上的困擾、家長對安親班的期望與建議等。
深層的痛
震後已近二個月,在石岡鄉偏遠山區一路行來,所見的道路仍是扭曲變形難以通行,房舍歪斜倒塌,觸目驚心!而在與家長訪談時,他們仍是一遍又一遍地訴說著當時逃生的情況,以及面對家園殘破的傷痛,我們深深感受到那份驚慌與無奈。
我們也發現他們的苦迫除了這不可說的地震天災外,更多的是這社會結構變遷所衍生的傷痛。例如因父母離異、外籍新娘媽媽離家或父母到外地工作等因素,很多小孩留給年老的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照顧,年邁老人要撫養幼童總是吃力,何況無法指導課業問題,更是令老人擔憂。
產業經濟衰微也讓家庭問題叢生,有一家庭因父親遠在他鄉工作,母親留在家鄉照料四位小孩及祖父母。在訪談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母性的光輝及女性堅毅的耐力,一家六口裡裡外外都由母親一人照應,小的、老的、年幼的都是她一個人獨力扶養照顧。
令人敬佩的是,雖然現實生活很艱辛,但她仍不忘教育的重要,她擔心自己在安頓全家人時會力不從心,忽略孩子的課業,希望我們能多多教導她的孩子,關照孩子的學業。聽著她對安親班的期許,我們內心一方面感嘆這位母親能面對困境的勇氣,一方面也對家長的信任感到無比的欣慰。
在偏遠的山區村落裡,像上述的家庭景況案例很多,而在「趴趴熊的家」裡,這樣的家庭背景的孩子佔很大比例。這些家庭平時拮据的經濟,無法提供這些孩子課外輔導學習的機會,有的孩子甚至還得協助照顧弟妹或作家事或農務。地震受損,使窮困的家庭的經濟雪上加霜,大人焦慮於未來的生計,那還顧得了孩子內心的感受與外在的需要或學習。
我們所能作的
作了幾次的家訪後,我們更清楚可以為孩子們作些什麼事。首先是延續「家」的感覺,「家」是孩子們的心靈重鎮,在大人們忙於安頓生計,無力照顧小孩時,如何讓孩子渴望被呵護的情緒不會受挫,是很重要的。
〔家的感覺〕
我們準備了一些髮梳、髮飾及指甲剪,孩子們一邊寫家課,志工老師一邊為他們梳理頭髮、剪指甲,有時會有志工來為他們修剪頭髮。其他的老師也會隨喜讚嘆他們好漂亮!
看著他們有點不好意思的笑容,拿著完成的家課排隊請老師檢查,我想孩子們真的喜歡這個「家」。
〔以繪畫說內心世界〕
十月中旬「趴趴熊的家」開辦的第一天,仍有孩子不肯放下書包坐在教室裡午休,昌美老師輕拍小朋友的背,柔柔地說:「別怕!地震來了,老師會帶著你跑。」孩子才放下書包睡著了!我們發現地震留在孩子心中的陰影與驚恐還未過去,於是開始土法煉鋼,透過繪畫讓孩子說說內心世界的故事。
有位小朋友用黑色筆畫著一點一點的雨,傾斜的灰色長方格,一輛有著長長樓梯的車子,旁邊又畫個小人兒。老師們問孩子畫的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畫?孩子開始說著九二一那夜的故事,他說消防隊叔叔很勇敢救了他,他將來也要當消防隊,老師回應說:「你也很勇敢!我們現在也可以來照顧低年級的小朋友。」
後來台中市保母協會王素美、王梅芳老師也成為我們「趴趴熊的家」志工,她們除了為志工老師講解如何與孩子相處的技巧外,並透過孩子們的畫分析孩子們情緒狀況。
〔腦跡評量〕
爾後並為所有的孩子們作腦跡評量,詳細的分析報告書提供了學童的學習行為模式、氣質型態、氣質分析說明、性格特徵、人際關係及對該學童如何輔導的建議,這份資料非常確實的讓老師更了解學生,也讓我們在很短的時間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水果奶奶」與小組會談〕
而針對地震的心靈重建,則由台中太平國小輔導老師劉美華老師,利用單週六作「水果奶奶」的教學輔導。
此外,我們也利用點心時間作小組會談,讓孩子們談談地震心情、家庭現況或自己擔心、歡喜的事。然而,孩子們還是喜歡與老師單獨對談,所以非正式的溝通與輔導是我們最常使用的方式,無論寫作業時間、下課、點心時間、放學後,總可看到孩子拉著老師談心,而老師回應的原則幾乎是肯定與傾聽。
此外,針對課業學習落後或行為偏差的孩子,我們也都安排專責的老師協助輔導。
結語
「家」是每一個人生命依存的根本,同時,家庭也是製造悲痛的所在,尤其童年時往往大人們一個無意的傷害,卻潛藏為孩子人生中的地雷。當我們慢慢長大,外在的環境、人事、處遇,逐漸映照自己內在的傷痛時,才會發現這些傷痛其實在孩提時已種下禍根。然而,生命是有限的,時間無法倒流,如果我們曾經經歷的苦痛,能與他人分享,避免製造另一不必要的傷害,那麼這生命的經驗便是值得的。
家庭訪問是我們想為孩子建構身心健康的途徑,而在生活、教學中應用各方式的輔導,則是我們生命關懷的落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