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 Glorious Buddhism Magazine

第 107-1 期

在水泥叢林裡禪修

香光尼眾佛學院教務長-見寰法師

修行是一連串累積的過程,也是一種生活態度。讓禪修成為生活的習慣。保持正念覺知,不斷回到當下自我覺察。

什麼是禪修?禪修的目的是什麼?

 什麼是禪修?其實很難用言語、文字具體描述,就如同要形容喝茶
像什麼,是不太容易說得清楚。禪修的內涵、意境是屬於心靈層面,
而且是個人內心主觀的經驗,真可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
為了讓人比較容易理解起見,可先從字義上說明禪修。「禪修」,巴
利文是Bhāvanā,(源自bhāveti),字面意思是使某物增長,bhū指
種植、栽培。因此,禪修也可以說是一種心智的培育--藉由探索身
心經驗,漸能穿透事物的表象,照見究竟真實,使觀照的心智能力層
層上進,終而徹底地擺脫煩惱的束縛。

 就禪修最終的目的而言,即是要引領我們達到究竟滅苦的境地。
為此,禪修提供了二個先後相承的路徑,即:奢摩他(止禪samattha
bhāvanā)與毘鉢舍那(觀禪vipassanābhavanā)。透過培養專
注力與正念觀照的訓練。它可開發自我轉化及淨化的機制。如此,不斷
地向內觀照及自我認清下,讓人如實了知。避免迷失;因此,也可以說
禪修是從開始覺醒,到究竟滅苦的歷程。

 換個角度說,禪修過程中所產生的觀照智慧,會隨著正念與智慧的
增長而擴展。協助我們克服困難,調伏我們的心,使自己成為心的主
人,快樂自在的生活。如此身心所獲得的清淨安樂,也可以是禪修的
目的。

 所以綜合來說,要知道禪修是甚麼,實在有必要讓自己嘗試、親自
體驗禪修對自身的利益。有了這一份身心日益淨樂的回饋與鼓勵,將
能引領我們一步一步地接近禪修的終極目標。屆時什麼是禪修?禪修
的目的是什麼?答案便會清晰可見,了然於心。

禪修對現代人的幫助

 現代人生活在高壓力之下,如果每天能安排一個時段練習禪修,
即能維護身心的平靜安穩。因而在緊張焦慮時,便能得力地運用平日
熟習的禪修方法,當下快速地使情緒平緩下來。另外,培養禪修的習
慣,有助於在匆忙當中保持冷靜;也就是禪修時所培養的觀照能力,
幫助人們在平日瞬息萬變中,既敏銳又能冷靜觀察。如此則有較高抗
壓力、自信、活力與效率。以慈心禪為例,它也能幫助現代人,在高
壓冷漠的人際當中,藉由慈心的培育,使人際互動更為和諧、快樂、
富有同理心,也樂於助人。

與坊間課程的不同

 坊間的靜心或靜坐課程很多,就本質來說,佛教的禪修,主要在引
導人們直接實踐滅除苦惱的方法,意思是:在禪修時,人們就處於轉
化煩惱的實踐與體驗的狀態。禪修時,透過正念培養禪定的專注力,
然後可增益觀禪的修習,在一份全然開放的觀照下,時時保持覺察與
清醒。禪修者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的身心正在發生的事情,帶著這份
覺察,智慧便從中升起。

 具體地說,佛教的禪修與眾不同的最大特色,便是佛陀教導「苦、
集、滅、道」的基本架構。在這個架構之下,禪修培育出一個重要的
洞察力--體會到生命不可能永遠保持原狀,在呼吸過程中,沒有固
定不變的自我主宰與支配;於是明白了這個世間是緣起的,人我之間
是相互關聯的。

 這樣的觀照能力,運用到生活層面時,提供了極佳的參照價值。
首先禪修帶給人們內心的平靜及清明的智慧,將有助於看清自己。其
次,當面臨困境時,透過不斷地正念觀照當下,將能正確地看到形成
自己和他人苦惱的原因。明白苦的原因時,為自己解除苦惱的方法便
顯而易見了。因為當我們重新檢視自己所遭遇的困難時,漸漸就能體
會到身心世界無一刻不在變化中,所以便能學習以開放的態度接受各
種無常,因而不再受困於種種煩惱。

禪修需要老師的指導

 禪修必要有好的老師指導,如同從事任何一種知能的訓練。

 若自己摸索、走岔了路,總是危險且耗時的;當身心有不正常反應
時,會不知如何處理。禪修是一種高度精密的心靈修鍊功夫,找到適
當的老師很重要。好的指導老師需要具備多方面的條件,諸如德養、
操守、專業知識背景、正確知見、引導技巧、熱誠……等。

 但有時,條件最高級的老師,不見得就是適合自己根機的老師。
台語俗諺:「先生緣,主人福。」還得看個人福報因緣。老師扮演的
角色,大部分是支持者及諮詢者居多,重點還是回到自身的修鍊比較
重要。別忘了,我們還有一個內在的導師|就是我們自己內在的智
慧,它會調和我們的知、情、意去完成任務。

另外,有趣的現象是:我們常看到許多人到處找老師。其實好老師
還不少,少的可能是認真且可以耐心修鍊的人吧!有句話說:「學生
準備好時,老師便會出現。」你相信嗎?

動機純正最重要

 所謂的走火入魔,有許多種現象,諸如:心智錯亂與各種幻覺,乃
至經脈不通造成的病症等,都被歸類為走火入魔。這大部分是因為邪
知邪見或方法錯誤所造成。一般來說,「走火」屬於生理四大不調的
問題;「入魔」則是偏差的心理狀態,甚至導致精神異常。由於心有
錯誤的所求,結果感應到吉凶禍褔的事,於是心生恐懼,以為招感魔
障;或者出現奇怪的影像、或特殊經驗,沒有被即時處理,一味地胡
思亂想、狂妄自得,日積月累便成問題。

學習禪法的正確心態

 禪修的正確態度:動機純正最重要。不要有太多想像與期待;不去
創造東西或壓抑自己;不憂慮,只是保持單純的觀照;對美好的經驗
不執著。禪修是用正念及正知去觀照及安住於當下的所緣,非想像、
非思惟或放空做白日夢。因此若遇到令人困擾的問題,也不用太慌
張,最好先暫停禪修,去找有經驗的老師協助。

營造適合的禪修環境

 最好的情況是:家裡可布置一處為禪修專用的空間。不然就尋找一
處寧靜、不會分心的環境,沒有電話、沒有噪音干擾的地方。光線要
柔和不刺眼,但也不可太暗以免昏沉;空氣流通;聲音不吵雜。基本
上一個會讓人清新和悅的環境,是有助於專注力的提升。

 至於禪坐時間,在家居士則以自己精神良好又不影響日常工作的
時段最佳。如清晨,可以透過靜坐,讓自己有個好心情作為一天的開
始;然後再進行接續的工作。如此,可增益工作效率及和諧的人際互
動。

 另外晚上,下班之後,也可以靜心一下。抒解白天工作的壓力及疲
憊感;或者放下不愉快的心情,讓自己可以好好入眠。其實功力好的
禪修者,只要保持正念,隨時隨地都可以禪修。但初學者,先養成定
時、定量的禪修習慣比較好。

開始禪修

放鬆身心

 禪修前的準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會幫助我們較容易進入狀況。
禪修前放鬆,可分動態及靜態的方式。動態的調身,一般可透過瑜伽
伸展操之類的動作,先讓身體柔軟及氣血通暢,它可幫助禪修的進展
及品質。而靜態的調心方式,則透過冥想放鬆,以便我們的身心能夠
準備接收美好能量的狀態。簡單介紹步驟如下:

 1.讓身體完全無壓力負擔。盡量除去項鍊、手錶、眼鏡等物品。最
好穿寬鬆之衣褲,腰帶放鬆。

 2.透過觀想引導,由上而下,從頭部、額頭、臉部肌肉、頸部、肩
部、雙臂、前胸、後背、小腹、腿部到腳底,一一放鬆。將全身視為
一整體,通掃體驗一遍身體的感覺,並在其間使身體放鬆。

 3.溫和地將注意力帶到鼻孔以下,上嘴唇以上的三角地帶。在此處
觀察呼吸的自然進出,懷著輕鬆、平靜、醒覺的心情上路。

正確的禪坐姿勢

 禪修前可以用七個要領來檢視自己姿勢的安穩:

 1.雙腳可雙盤或散盤,兩側空隙可墊布較安穩。

 2.雙手放在腿上,或加墊子支撐,使雙臂放鬆。

 3.身體保持正直,脊骨放鬆不彎曲,安穩地端正而坐。

 4.兩肩放鬆,稍微張開,使胸腔開闊,呼吸自然流暢。

 5.頭部擺正,下巴略微內收。

 6.臉部放鬆,舌抵上顎。

 7.眼睛完全閉上,以隔絕干擾。

禪修一定是靜態的嗎?

 依照佛陀教導的《大念處經》內容來說,「身、受、心、法」四
個念住,是涵蓋在行、住、坐、臥當中的。一般來說,行禪、立禪乃
至日常生活的動作觀照,都是動態的修法。

準備結束禪修

 當你要結束禪修時,內心要先決意放掉目前的所緣;只須保持平
靜,直到心裏感覺自在、靈活;然後透過一個深呼吸,讓感覺帶到全
身粗糙的表層來;接下來把剛才平靜、祥和、清淨的善法,回向給一
切眾生。

 回到平常動態的境界來,是由靜到動,由細到粗的過程。這一步雖
然看起來簡單,但是相當重要,不可輕忽。有些人會執著而停留在靜
坐中的微妙境界與感覺,這樣人與現實分隔,會彷彿心不在焉,甚至
失去平常做事的靈巧反應與主動積極。因此我會建議:禪修下座前,
先動一動手指及見、聞、嗅、嚐的五感運作,喚醒覺知,然後才回到
日常生活中,活在每個當下。

 另外,下座前,搓搓雙手按摩臉部、腰部、雙腿,乃至全身的重要
肢體部位,也是很好的。這可促進氣血通暢,有益健康,又能避免產
生負作用。這樣不但能使心活力充沛,又能使身體靈敏,適於任何工
作或使命。

 總之,禪修結束,和練完氣功必須收功的道理一樣,可以先讓能量
凝聚起來,再將靜坐的功德成果分享給自他。

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當禪修一段時間之後,人們可能有些期待,希望生活可以更美好和
諧。確實是可以如此。但也不用訝異--禪修者還會動怒,因為我們
還不是完美的人,仍受制於過去的業力。

 當我們逐漸培養覺知力時,對自己的感受、念頭及情緒,會越來越
敏感,因此反應也特強。其實禪修是包含對順、逆境的觀照,禪修不
是製造一個看起來沒問題的人,而是訓練一個可以面對及解決問題的
人。當自己出現不愉快的情境時,首先要對自己身心所發生的事情,
充滿好奇、友善與溫和。

 如此,我們可以鬆一口氣來看待自己及他人。最好的狀況是先有察
覺,一但有正念去覺察內在的貪、瞋、癡正在生起蘊釀時,不太用力
回應及支持、餵養這個煩惱的繼續生起。有了這樣的覺察,它會自己
停下來,才有新的選擇。

 有時我會建議:先回到呼吸上來,或者覺察身體、心理正在發生的
一切,看看自己內心如何反應;而不把注意力放在引起我們生氣的目
標上,否則會更生氣。因此先做自我的連結及照護,對自己要很溫和
友善,其實是蠻重要的。然後問自己:我為何心煩?我在期待什麼?
決定是否被勾住?——觀照它的來來去去。用健康平等的心,來看待
負面的情緒,是佛陀教導我們的正確生活態度。

 因為正念觀照很重要,人會收斂及安靜下來,重新反省檢視所發生
的一切,這會使我們從中受益。

 有時也可以放輕鬆一點來看煩惱。如果要求自己不生氣,或者貪執
企圖控制;不如期許自己,下次可以很快從憤怒或者盲目控制中,回
復過來,這樣會比較符合實際。總之,禪修並非神奇的藥方,別期待
自他一下子變成聖者般的自在解脫。對自他要能同理、接納,不斷的
練習,要有耐心,覺察、再覺察。這樣,在煩惱現起的時候,自然會
派上用場,得心應手。

你是可能辦到的——相信你會慢慢地滿意自己!

培養對禪修的喜樂

 對禪修好樂的人,平常可以如何用功呢?要維持規律且持續的禪
修,最佳的動力來源是對禪修產生喜樂。就像小孩初次學騎腳踏車,
那樣主動、好奇、新鮮、勤練,樂此不疲,逐漸成為生活中的美好時
光,也像品嚐著極品一般令人回味,那便是真的喜歡禪修了。至於禪
修時的建議如下:

首先放鬆身心

 可配合伸展操或瑜伽,調和與放鬆身心。不在匆忙狀態進行禪修,
否則會徒勞無功。

建立固定禪修的時間, 持之以恆最重要

 檢視自己的身心狀態,我們的精神是否分散到太多瑣碎的事務上。
大部分人停止禪修最常見的理由之一:便是他們無法有效地運用時
間。因此,建議從每天每次進行短程靜坐開始,之後,再慢慢拉長時
間。

創造適當的禪修環境

 只要是整齊、清潔與舒適的地方即可。照顧好自身與禪修環境,不
要落入追求最完美的修行環境的迷失。

學會調心

 對自己要友善與耐心,同時運用必要的自我管理。

禪修帶來的發現與體會

 經由禪修,我個人的體會與經驗,是自己因此而學會用正念、正知
觀照身心,較健康平等的對待苦、樂境。透過禪修可以遇到真實的自
己,看到自己的樣子及習性反應,喚醒覺知力;進一步,人會慢慢停
止內在的糾葛,以及外在的戰爭。西方人說:「Close your eyes,
you will see.」它可以比較快讓心靜下來,去培養觀慧。至於最大
的發現則是:「原來生命都只活在一剎那當中,當下最美好。」經常
回到當下,察覺: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每個時刻都是新的開始。

阻礙是禪修的一部分

 選擇一個與平日不同方式過生活,忍耐、調適是必要的。經典上
說:我們的心像猴子一樣,六根攀緣六塵,習慣享樂。當心靜下來,
首先會遇到的困難,如疲累昏沉,接下來可能是排山倒海的陳年往
事,波濤洶湧而來。但不用擔心害怕,保持好奇心,持續觀照;先不
回應煩惱,它的作用力就會慢慢減弱下來。

 不管你置身於禪林或者家裡,禪修都是非常個人內在的旅程。想
想:往生時,誰可以與你同行?你就會知道:現在好好找到身心安頓
之處的重要性。

 曾經有禪修者問禪師說:「我久修不上路,是我的波羅蜜不好,我
不適合禪修嗎?」這時禪師常回問:「你輪迴比較久?還是禪修比較
久?」所以,想想我們輪迴很久了,不能心急,而是要有耐心。——
如同花朵需要時間等待開花的心情一樣。

修行是累積的過程

 總之,修行是一連串累積的過程,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俗話說:
「若想要獲得樹上的果實,就得花點時間在鋤草及耕土上。」禪修沒
有捷徑,禪修很少不遇到困難的,其實困難也是禪修的一部分。困難
越多,你的經驗就會越豐富。

 「讓禪修成為生活的習慣。保持正念覺知,不斷回到當下自我覺
察。」——和所有志向於修禪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