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圓滿智空
◎時間:90.5.12. pm3:00~6:00

·

課程講義       課堂誌       心得分享



課堂誌

  今天慧青講座的主題為"圓滿空智",承襲著上週對菩薩的大慈悲開示之後,師父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為引信,進一步闡示菩薩的大智慧,讓我們得以更深入的瞭解佛陀的悲智德行。

  首先,般若波羅密多六字,即蘊含了極深的涵義,般若--智慧;波羅密多--到彼岸,因此,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真義應為:到達彼岸的大智慧經典。並可將之分為四大部分觀之:總說菩薩的修證、空為修行般若的道理、修行般若、依般若成果(或簡分為 教、理、行、果)。

  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提到空義及空性,這裡的空應做無常、無我、無自性來了解。所謂的無自性指的是沒有固定不變之物,亦即世事無一定之法相,無須拘泥、無須罣礙,五蘊色受想行識本是相即不離空性的,因緣合和成就、滅絕消逝,自有其定數,因此不限於五蘊空,即便是六根、六境、十二處、十八界是空,甚至十二因緣、四聖諦、菩薩修證亦為空所蘊含。

  接著,師父讓同學們藉由相互討論"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兩句經文,試著去理解修證之果和主要修行的旨趣。 其實,修行就如乘船渡河至智慧的彼岸,世人總執著於修行之法,無法放下自己,就好比乘船渡河後,仍將船扛於背上,阻礙了精進的路途,殊不知執著著諸世法相,只是徒增煩惱罷了。

  再進一步去推導,世人常昧於我執之心,總一本有所為而為的心態執事, 這使人想起一段梁武帝的小故事:
  話說南朝的梁武帝號稱菩薩皇帝,經年累月的齋僧供佛、大興佛學,一日聖僧菩提達摩自天竺東行弘法,梁武帝邀之共研佛法,武帝云:「敢問聖僧,朕自登基以來齋僧供佛,廣設佛寺,宣揚佛法,有何功德?!」達摩云:「沒有功德。皇上!」獎掖佛學本有功德,但時常掛於嘴邊要人稱頌之,功過相抵,自然也就沒有功德了。

  試想,凡人何嘗不是如此?!乾隆立於江上問佛印道:你看江上共有幾艘船?!佛印答:兩艘;一艘為名、一艘為利。其實,再面對許多事時,我們總會先想到是否有利於我、是否有違我的立場,而俟動。

  其實,人的心就一如個大竹簍,諸多的我執和法相就好比簍子裡的石子,試問:簍子裡的石子不放下,你的心又要如何提昇ㄋ?!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



心得分享

  ◎ 久違了印儀學苑,今日再來,就很幸運地聽勛法師講解心經,頓時深深地驚動了一下下,也或多或少掃除盡日來的病懨懨,學到最多的還是大家的思考和想法,使自己滿心盈溢著暖意,也提升了思考層次,增長智慧。(瑩怡)

  ◎最早以為心經的內容是玄虛不實,不知道在說什的一堆文字。學佛後第一次參加的課誦即是心經三遍,當下直覺地想將它背起來。隨著學習的累積,雖然知道心經是大般若經典中的菁華表現,但仍只是迷迷糊糊,好像有懂但其實又不太懂的背誦。
  今天,直接從經文中去讀佛法的教理行果,了解到菩薩親自體證、實踐佛法的經驗,也祈願自己能更踏實地走在與菩薩修行的法相應的道路上。(小欠)

  ◎今天學了修行的方法,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眾人修行常抱持著「有所得」的心態,以為修行就會有所得,我本來亦作如是想,但是今天聽了師父及同學的解說之後,才發覺原來「有所得」的心,反而是阻礙自己的無明障蔽。菩薩因能捨得放下一切,因此可以成佛,跳脫人世間的一切苦惱。
  反問自己,真的可以放下,捨下自認為重要的人、事、物嗎?我想,以此檢視自己,是了解自己的第一步。(巧玲)

  ◎今天〝圓滿空智〞講到心經,說明菩薩如何運用智慧去修行,師父解釋經文給我們聽,雖然有些有聽沒有懂,但有許多是要自己做功課的,或許等到佛法薰習久了,自然就了吧!
  眾生都有得失心,如何使自己不被欲所牽,得到解脫,是一件相當難的事,希望跟著師父學到一些道理,祈願自己與別人都快樂。(琇娟)

  ◎以往讀誦心經,停留於誦只是誦,並無深入了解經義,所以直至今日,才發覺為何心經是一切經的精華,因簡短的二百多字,字字珠璣,很有深意。
  針對〝以無所得故〞做分組研討,更加深對〝空性〞──因緣和合、無自性──一切無論外在、內在並無固定的存在,而是一直隨許多因素──緣起法而時時變化。倘若我們能時時了知這個道理,對於我及外在的追求不患得患失,不貪取好壞,尋求客觀的角度來看待的話,那麼對於我們的生活品質會有幫助,苦、樂就不會一直圍繞我們身邊!(黛玉)

  ◎久聞『心經』之名,今天初次閱讀心經,發現其中蘊藏著菩薩甚深微妙的智慧。『空』的道理,可運用於生活之中,洞見萬物無常的特性,以緣起性空的態度看待事物的生滅變化,也許能使我們在萬丈紅塵中自在來去,『揮一揮衣袖,不帶起一片雲彩』般的灑脫。(敏惠)

  ◎今天討論的“無智亦無得”讓我覺得佛法真的好深奧喔.....因為要從字面上和內涵上去探討,所以常有“不知所云”的狀況。不過我想,如果將“無智亦無得”印證在生活中,那就真的是自在無所求了。不過我是個凡夫俗子,要像菩薩這樣放下一切觀自在,實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今天教唱“菩薩的心”是閩南語歌,但我得閩南語有點遜......不過還是要好好地把閩南語學好......(常瑜)

  ◎因為當時『九二一』的因緣把『心經』背起來,每日就誦唸並迴向給所有受苦的眾生。又因為『心經』代表智慧,總不免把誦唸當作增長智慧的交換品。但「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這樣真正的智慧才能開始顯露吧。(穎怡)

  ◎今天學得心經,第一次發現它原來有著佛法寬廣的境界在裡頭,尤其是對『以無所得故』有著很深的印象。經由同學的討論和詮釋,令自己了解更深入。原本自己以為只要不拘於“所得”就不被其所牽引,但經同學們說明後發現“放下”是一門大學問,不是事事都能輕而易舉做得到的。
  我想以後自己讀『心經』時,一定更能體會其中之意,而不再像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般,呆呆的、毫無思考性地做這件莊嚴的事。(璧菁)

◎1.『觀自在』三個字可說是心經的旨要。
2.『心經』是一部最小的經文,亦是北傳佛法的心要。
3五蘊是相即而不離空性,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亦是。
4.『圓滿空智』的境界是解脫的道路,精進、精進、再精進,達到大智慧到達彼岸的圓滿境界吧!!!(文宏)

  從好久以前就有師父要我們每天受持讀頌心經,不過總是不知所云,雖曾聽過講解心經的錄音帶,但也忘了差不多,今天再聽師父講解,又恢復一點印象,只是許久以前讀的佛概也要空了,很多的東西也是一知半解。
  但後半節的各組討論,讓我想到許多問題,其實說真的,很多煩惱都是“比”出來的,“強求”出來的,或許換個方向去發展,不去強求那些東西,似乎也是一種解脫的方法。(芝郁)

  ◎雖然自小就會背誦心經,卻對這部經典不甚了解,囫圇吞棗的一股腦兒全硬記下 來,相信與一般人相彷,雖口中稱頌佛陀聖號和經典,卻只知,「唸的愈多,福報愈多」,但究竟有何功德?又為何功德?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也許學著放下才能真的提升吧!(宗翰)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六祖聽聞佛法而開悟的初機。學佛以來,也一直持續影響著我直到今天,我終於或多或少可以體會它的意思了,而不僅只是理解而已。佛說的道理是要實踐的,無所得和無所住是一樣的道理,希望生生世世都能為了實踐這道理而努力,直到有一天完全能體會為止,最後要感激諸佛菩薩體證說法,我等眾生才有機會圓滿佛果。阿彌陀佛!(小彭)

  ◎今天以心經來闡釋介紹菩薩的智慧,發現心經除了言簡意賅外,其中的內涵真是無上甚深啊!!是要花時間去了解的。也很高興經由小組討論,大家所貢獻的智慧,讓我對「以無所得故」有了一番新的認識,原來它就是要教我們得自在的方法,這也令我想起一首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詩中「退步原來是向前」和師父所言,修行其實是要我們能習得放下掛礙的道理是一樣的,愈修行放下愈多,竟然獲得的是更多的進步。也許心中的掛念少了,心較能平和的思考,智慧自然能產生於其中,不必很刻意、很強求一定怎樣才會獲得。
  總之,心經實在是妙不可言,給人勇氣做為慈悲的動力,原來慈悲是堅強的。 (玉芊)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