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路,怎麼走?(二)--菩提之路
◎時間:92.4.26.
課程講義 課堂誌 心得分享
課程講義
一、 抉擇佛法修學的路(參考成佛之道)
(一) 一般的德行--以「增上心」而修人天法
(二)深化的德行--以「出離心」而修二乘法
「無常」的世間,一切的苦痛或福樂終會過去,長久流轉生死,仍在苦樂中沉載沉沒,總不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故要解脫三界苦迫。
(三)廣化的德行--以「菩提心」而修菩薩法
從解脫的正覺生活中,看到實現的著眼處即在--世間,故而廣行自他共利的大行。
二、 修習菩薩德行(參考成佛之道、菩提道次第廣論)
(一)直其見--正見緣起、四聖諦
(二)立其意--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三)淨其行--六度、四攝
*六度:成熟佛道的要目
1.布施
「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所有無貪俱生之思,及此所發能捨施物身語二業。」
「法施者,謂無顛倒開示正法,如理教誨工巧等明,世間無罪事業邊際,令受學處。」
「無畏施者,謂從王賊等人間怖畏,獅虎鯨等非人怖畏,水及火等大種怖畏救護有情。」
「財施分二,一實捨財施,二唯意樂施。」
「當以何等加行而捨者,謂舒顏平視,含笑先言,隨對何田,皆應恭敬。親手應時,於他無損,耐難行苦而行惠施。」
2.持戒
「從損害他及其根本,令意厭舍,此能斷心即是尸羅。由修此心增進圓滿,即是尸羅波羅蜜多,非由安立,諸外有情悉離損惱,為滿尸羅波羅蜜多。」
3. 忍辱
「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眾苦,及善安住法思勝解。此等違品亦有三種,初謂瞋恚,次謂瞋恚及怯弱心,三謂不解無其樂欲。圓滿忍辱波羅蜜多者,唯由自心滅除忿等修習圓滿,非為觀待一切有情悉離暴惡,非能辦故,調伏自心即能成辦所為事故。入行論云﹕『惡有情如空,非能盡降伏,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敵。以皮覆此地,豈有爾許皮,唯以鞋底皮,如覆一切地。如是諸外物,我不能盡遮,應遮我自心,何須遮諸餘?』」
瞋恚過失:壞色、失辯、善士遠離、毀戒、墮落
忍之五德:相貌端嚴、辯才明晰、善友共聚、不犯禁戒、死後上升佛道
4.精進:
「緣善所緣勇悍為相,入行論云﹕『進謂勇於善。』菩薩地說為攝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無有顛倒,及此所起三門動業。」
「莊嚴經論亦云﹕『資糧善中進第一,謂依此故彼後得,精進現得勝樂住,及世出世諸成就。精進能得三有財,精進能得善清淨,精進度越薩迦耶,精進得佛妙菩提。』」
精進的障礙:
障礙因由
|
對治之法
|
不想進修 |
A.推延懈怠
|
1. 已得之身速當壞滅
2. 命終之後墮諸惡趣
3. 如此人身極難再得 |
B.染著世樂
|
「應觀正法,是能出生現後無邊喜樂之因,無義狂談掉等散亂,是能失壞現前大利,引發當來無義眾苦無依之處,修習對治而正滅除。」 |
不敢進修
|
1. 於所應得破除退屈:「破除道理者,應作是念策舉其心,佛薄伽梵定量士夫,是諦語者是實語者,不虛妄語不顛倒語,彼尚記說蚊虻等類能證菩提,何況我今生在人中身報賢善,有智慧力觀擇取舍。故我若能精進不廢,何故不能證得菩提?」
2. 於能得方便破除退屈:「謂念成佛須捨手足等,我不能爾,如此之苦應須堪忍。即不修行自任運住,流轉生死,亦曾多受斫裂刺燒此等大苦,不可說數,然亦未能成辦自利。為求菩提難行之苦,較其前苦尚無一分,然能成辦自他大利。」
3. 於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謂念成佛須於生死受無量生,爾時生死眾苦逼惱,故我不能修如是行。應如是思,菩薩由其已斷諸惡以因遮故,必不能生苦受之果,堅固通達,生死如幻悉無自性,故心無苦,若其身心安樂增盛,雖處生死無厭患義。如云﹕『斷惡故無苦,善巧故無憂,謂由邪分別,罪惡害身心,福令身安樂,智故心亦安,利他處生死,悲者何所厭。』」
|
精進的資糧:
(1)發勝解力:「諸論中說,欲為進依,此中勝解即是欲樂。須發此者,如云﹕『……佛說一切善,根本為勝解。』勝解如何而起者,如云﹕『又此之根本,恆修異熟果。』」
(2)發堅固力:「謂於何事發起精進,即於彼事究竟不退。此初不應率爾而行,當善觀察,見其能辦次乃進趣,若不能者則莫趣入,與其既行中間廢捨,莫若最初不趣為勝。」
(3)發歡喜力:「如是由其猛利欲樂勝解之力,精進未生能令生起。又令已生不退之因,謂由成就堅固之力或我慢力。最初入時歡喜而入,已趣入時,於其事業不欲斷絕無飽意樂者,即歡喜力,故應引發。」
(4)暫止息力:「發勤精進身心疲勞須暫止息,若不爾者則極厭離,能障後時發精進故。休息無間仍發精進,前事究竟不應以此便為喜足,應於上勝更發精進。」
5.禪定:「住所緣境,心不散亂,善心一境性。如菩薩地云﹕『謂諸菩薩於菩薩藏聞思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間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缽舍那品,或雙運道俱通二品,當知即是菩薩靜慮自性。』入行論云﹕『既發精進已,意當住等持。』」
6.智慧:「慧謂於所觀事能揀擇法,此處是說通達五明處等慧。如菩薩地云﹕『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揀擇諸法,普緣一切五明處轉,一內明二因明三醫方明四聲明五工巧明,當知即是菩薩慧之自性。』」
*四攝:利濟眾生的方便
四攝 |
內容 |
布施 |
同布施度 |
愛語 |
一隨世儀軌語,「謂遠離顰蹙,舒顏平視,含笑為先,慰問諸界為調適等,隨世儀軌慰悅有情。」二隨正法教語,「謂為利益安樂有情,依能引發信戒聞捨慧等功德,宣說正法。」 |
利行 |
「一未成熟者能令成熟,二已成熟者能令解脫。又分三種,一於現法利,勸導利行,謂勸令如法招集守護增長財位。二於後法利勸導利行,謂正勸導棄捨財位,清淨出家乞求自活,由此定獲後法安樂,不必獲得現法安樂,三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謂正勸導在家出家,趣向世間出世離欲,由此現法能令獲得身心輕安,於後法中或生淨天或般涅槃。又應修行難行利行,一於往昔未種善根者,難令行善。二現有廣大圓滿財位者,難行利行,由其安住大放逸處故。三諸已串習外道見者,難行利行,由憎聖教,愚痴邪執不解理故。又應修行漸次利行,謂於劣慧者,先令修行粗淺教授,若成中慧,轉中教授,成廣大慧為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 |
同事 |
「謂於何義勸他安住,即於此義自當安住若等若增,如是隨作何事,先應緣於有情義利,定不應離利他意樂,然其加行則先自調伏,如無邊功德讚云﹕『有未自調伏,雖說正理教,違自語而行,不能調伏他。尊知此義故,心念諸眾生,自未調伏時,暫勤自調伏。』」 |
三、 結語
依法修行的佛弟子因根性不同而有不同的歸趣,但佛法為普及大眾,漸向解脫,故而開示依「增上心」而向解脫的人天行,肯定人生的和樂。然而,要從「戀世」的世俗自他和樂生活中,層層轉上,進而修習自心淨化的「出世」心,終至,在「入世」中圓成自心淨化與利生的菩薩行,走向菩提之道!。是故,《秘密不可思議經》云:「智慧資糧者,謂能斷除一切煩惱;福德資糧者,謂能長養一切有情。世尊!以是因緣,菩薩摩訶薩當勤修習福智資糧。」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
課堂誌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
心得分享
當修忍辱波羅蜜
生氣時,一、不馬上回應
二、回到呼吸上
三、修慈悲觀
憶念自己是業的主人
四、放下
知名不具:
目前可努力的目標 語
多說一些稱讚的好話,勉勵眾生,講話不要太直接,最好婉轉柔和一點,目標,不要與人有誤會與被別人阻礙。
Lilian:
希望自己能夠精進地修行忍辱,當遇到逆境來時,例如想罵人時,能趕快回歸到自己的數息、呼吸,或是轉移心念趕快唸阿彌陀佛,心裡就想:不能因為自己一時的瞋恨心,就忘卻了西方極樂世界。如果現在都不能做到,那以後往生時,若要憶念到阿彌陀佛,又是更加困難了。
怡曄:
目標:常行精進
但念無常
慎勿放逸
方法:1.思惟、體會佛法對我的影響、幫助及其利益,以及「為何學佛?」
2.定課持續,不受心情好壞起伏而斷斷續續並體認「人身無常」。
3.在生活中,觀照身心,起心動念。
4.把握機會,薰習佛法。
胡肇東:
和顏悅色,忍辱精進
臉色和悅,心生歡喜,護念有情,此為精進。
愛心耐心體諒他人。
禪定,希望自己在生活之中,常能保持心定,不為自己的情緒所持,不為外在的事物所惑。
方法:1.多閱讀,藉由閱讀激勵思考,試著客觀分析,不一昧從自我的角度去看。
2.少批評。不直接評判別人的想法或言行,冷靜的思索後再以適當之方法表示或不表態。
3.有固定時間獨處自靜,此時段或者靜躺或者運動,藉由獨處而使思緒、身心平靜。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