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我們都是一家人
◎時間:91.10.12

課程講義       課堂誌       心得分享

 


 

課程講義

一、我們是一家人                          

二、佛陀的家

1. 僧團:
 ◎ 僧在即法在、佛在:佛教的本質,是平等而非階級的,自由而非壓制的,集團而非個人的。從佛陀的本質──正覺緣起的內容中,展為活躍無限止的生命,都表顯在僧團,因僧團的存在而存在。僧團的組織,可說是法性具體的顯現。因此,佛法的存在,並不以殿宇、塑像、經典來決定,在有無吻合佛陀本懷與法性的僧團。(釋印順,《佛在人間》,P.6)
 ◎ 僧團的功能:佛「依法攝僧」,為了十種義利而制戒律,目的在組成一「和合」、「喜樂」、「清淨」──健全的僧團。健全的僧團,對內能促成修證,賢聖輩出;對外能增進社會一般的信仰。(釋印順,《華雨集第二冊》,P.69)

2. 成員:四眾、七眾
 ◎雜阿含(八七三)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善好調伏眾。何等為四?謂比丘調伏、比丘尼調伏、優婆塞調伏、優婆夷調伏,是名四眾。」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才辯無畏,多聞通達法,行法次法向,是則為善眾。
  比丘持淨戒,比丘尼多聞,優婆塞淨信,優婆夷亦然,是名為善眾,
  如日光自照,如則善好僧,是則僧中好,是法令僧好,如日光自照。」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清淨、和合、喜樂的理念:
 ◎ 僧團的融洽健全,又以和合為基礎。六和中,「見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質;「意和同悅」、「身和同住」、「語和無諍」,是和合的表現。(釋印順,《佛法概論》,P.21)
 ◎ 「復次阿難,有六種和敬法,汝等諦聽,如理作意,如善記念。今為汝說,何等為六?所謂於其身業行慈和事,常於佛所淨修梵行,於諸正法尊重禮敬,如理修行,於苾芻眾和合共住,此名身業和敬法。復於語業出慈和語,無諸違諍,此名語業和敬法。復於意業起慈和意,無所違背,此名意業和敬法。又復若得法利及世利養悉同所受,或時持缽次第行乞,隨有所得飲食等物白眾令知,與眾同受勿私隱用,若眾同知者即同梵行,此名利和敬法。又復於戒不破不斷,戒力堅固離垢清淨已,知時知處普遍平等,應受施主飲食供養,如是淨戒同、所修同、所了知同修梵行,此名戒和敬法。又復若見聖智趣證出離之道,乃至盡苦邊際,於如是相如實見已,同一所作、同所了知、同修梵行,此名見和敬法。如是等名為六和敬法。」《息諍因緣經》(CBETA, T01, no. 85, p. 906, c11~27)

三、同入佛法大海
「我法中亦有八奇特,使諸弟子見已於中而自娛樂。何等為八?
 如彼大海水一切眾流皆往投之。如是目連,我諸弟子漸次學戒,皆歸我法,於中學諸善法;是謂目連我法中一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
 目連,猶如大海常住不失潮法;我諸弟子住於戒中,乃至於死終不犯戒,是謂於我法中二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
 目連,猶如五大河盡歸於海,失於本名名之為海;如是目連,於我法中,四種姓剎利婆羅門毘舍首陀,以信堅固從家捨家學道,滅本名皆稱為沙門釋子,是謂目連,於我法中三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
 目連,猶如五大河及天雨皆歸於海,而海水無有增減。如是目連,於我法中諸族姓子,以信堅固從家捨家學道,入無餘涅槃界,而無餘涅槃界無增無減,是謂目連於我法中四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
 猶如目連,大海水鹹同一味,於我法中同一解脫味,是謂目連於我法中五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
 目連,猶如大海不受死屍,設有死屍大風飄置岸上。於我法中亦復如是,不受死屍,所謂死屍者,非沙門自稱為沙門,非梵行自稱為梵行,犯戒、惡法、不淨、污穢、邪見覆障善業,內懷腐爛如空中樹,雖在眾中坐,常離眾僧遠,眾僧亦離彼遠,是謂目連於我法中六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
 猶如目連,大海水中多出珍奇異寶,陸地所無有;所謂珍寶者,金銀真珠琉璃珊瑚車磲馬瑙,於我法中亦多出珍寶,所謂珍寶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正道,是謂目連於我法中七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
 猶如目連,大海水大形所居處,所謂大形者,百由旬乃至七百由旬。如是目連,於我法中亦受大形,所謂大形者:眾僧中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果,乃至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果,是謂目連於我法中八奇特,令諸弟子見已而自娛樂。」《四分律》(CBETA, T22, no. 1428, p. 825, a1~11)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

 



課堂誌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



心得分享

小花:                             
 與人的相處,是那麼需要花費心思去維持,即使是非常熟悉的友人,或甚至是有血緣關係的家人。
 從調水彩的遊戲中,清楚地看到生活在同一時空下,如何彼此協調共成一件事,非單一的條件,是大家的心合作無間。

不具名:
 下次分家最好抽籤,結果較平均。下次上課發一份本班個人資料簡表,以利記住。這是我上過最活的佛學課,亦是第一次上慧青講座。冷氣有點冷、咖哩飯、餅茶很好喝,上課環境很好,同學、法師也很好,遊戲也不錯玩。對下次課程很期待。

怡君: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活在團體之中,都有各自的想法、意念;如何在團體與自我中取捨最好的平衡點,是今生要學習的功課之一。
  在世俗的社會中,大多數的人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以維持自己最大的幸福為為宗;權力、聲譽、擁有的資源成為自己盤算的工具。我覺得那好不快樂、好殘忍,失去了作為一個"社會人"的本質。
  而在佛教,有宗教信仰組成的團體,是以利他精神為出發。人們較易忘記執我,而以他人利益為考量,以謀取最大數人之最大幸福為幸福,這不就是生存於世上的最佳價值嘛!願自己隨時警惕之!

慈偉:
  上完了今天的課後,發覺學佛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嚴肅、死板!今天也學到了很多東西,這些東西不論在做人處世上,都非常的實用。今天的活動也很有趣,我還知道了佛法如『大海』,大海的種種特質也是佛法的種種特質,還學到了什麼是四眾與七眾、六和是什麼,我發現六和非常的重要,希望以後能學到更多東西。

如:
   我覺得今天來這裡感覺很舒服、很放鬆,覺得每個人都很和善,聽師父說話講課,會讓人去思考一些平常不會想到的東西。平常生活好像比較忙碌,又好像很閒,總覺得有點茫然,這樣的思考也許有助於我對生命的了解!
  說到佛法之家,我想原本不認識的陌生人可以因為佛陀而聚在一起,而對每一個人原本的家更是值得珍惜的緣分,雖說時代的變遷使得我們的很多觀念和父母不同,但我想可以試著去溝通。


乃瑜:
   處在一個"家"裡面,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能互相幫忙,排除寂寞感,提供意見……等;但是也有爭吵的問題或是個性不合、不投緣、各執己見等……。
   往往家不是我們所能選擇的,只好好的、壞的通通概括承受,如果希望家不再成為自己的一個心頭重擔,最好的方式就是『面對他、接受他、放下他』。當然處於一個團體之中,也要容忍他人與自己的相異點,學習寬恕,並且在發生不合的問題時,用智慧來處理事情,也就是『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常常覺得處在一個團體當中很受束縛,也有很多不愉快的經驗,但往往後來才發現是這些不愉快的經驗讓我們成長了許多,也能『知苦了苦』。

Fly:
  上了這堂課,讓我原本對不熟悉、陌生的佛法有了粗淺的認識。雖然不是很深入但是也有了約略的了解。
  在第一堂課的我們是一家人的活動中,讓自己有了一些突破,去認識一些第一次見面的人,主動和人說話,和平常的自己不太一樣,平時對第一次見面的陌生人我不會談這麼多,也不會分享自我的心情或經驗。
  還有在經驗分享的時候,大家分享的經驗感覺也都較正面,給我一種積極、正向的感覺,我想在今天三個小時的互動裡,最喜歡的就是和善和自在,不會感到束縛,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上這樣的課程。

阿因: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種課程,剛開始會有一點不適應,因為都是一些不熟悉的人聚集一起,也會有一點害羞向大家介紹自己。
 不過做完一些遊戲之後,感覺比較不陌生了!覺得這一堂課不是我想像的那麼乏味,會讓我睡著,反而是活潑、有趣的,而且這裡的人都是友善的。
 從前不曉得什麼是"佛法",看到的都是奶奶拿著一串串念珠唸啊唸,香拿著拜啊拜,其實佛的含意是很深遠的…。不過,今天的課程讓我懂得一些做人處世的道理,在一個團體裡怎麼相處、怎樣才是利人又利已,真的很棒!


嘉良:
   僧團和合的方式跟一個團體是相同的,都是為了一個信念,為一個目的。所不同在於,僧團所依循、所憑藉的是佛的道理、佛的法,也就是佛的正道,讓我們邁向人格圓滿,也就是儒家所說的"聖人",是以僧團應是以聖人、佛為目的所共同努力精進的團體。
   對於這六種『和敬法』,跟一般的團體相處是大同小異的,同樣是需要相互協調包容,但僧團更是增添了許多元素在裡面,例如「戒和同行」或「利和同均」,這在許多團體是做不到的,也因為如此,團體往往容易起爭執、容易相互忌妒陷害,這是因為沒有一個可以共同依尋且正確的信念來支持,是以這些情況才會層出不窮。
   在一個團體裡,個人利益和團體利益到底孰先孰後,這也是可以讓我們好好思考的問題,同樣的,為了團體我們該放棄自己的利益去實現團體嘛?我們不妨可以想想看…。

不具名:
  學長們選取各自喜好的顏色,當加入一個共同的水杯後,最後顯現出的色彩可能是無法讓人所接受的色彩,其結果也是無法讓人事先預料的。
 第二次大眾在溝通中說定目標,並經過討論與計畫,於是學長們不再完全依自己喜好來選顏料,而是為了眾人共同的目標來分工合作、貢獻已利。

                                  

 家甄: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樣的事物,本來我覺得佛教是很寧靜的、不太有活力的。但是我現在覺得還好,這三個小時的課程很舒服,反正,就是給我一種淡淡的感覺。師父讓我們做一些活動後,然後讓我們去思考活動背後的意境。聽聽別人不同的意見,讓自己的思考更多元開闊!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風格表現,大概就像今天調顏色的水杯,每個人將不同性格加入,就成了家,那家也可以是包容的,包容我們每個人的習慣和特色,轉化成不同顏色,且讓力量更濃厚更強大,而為了讓力量更協調,家人要做不同的努力才行。而顏色的濃淡深淺,就要看家人是否做常聯絡、感情是否融洽,因為家庭是有凝聚力的。

 怡均:
    今天讓我感觸良多的就是『六和』。在我生長的家庭裡因為父母比較傳統、保守、不善於表達對其他家庭成員的關心,常常都是用責怪的方式,或是用命令的方式,讓我不自覺也養成不好的溝通方式。
 也因為每一個成員的想法信仰都有出入,就無法『見和同解』和『意和同悅 』,更無法『語和無諍』,結果也沒辦法和諧地『身同住』。但是今天師父講的六和,讓我明白到我們家人雖然互相相愛,卻無法和諧相處的原因了,也讓我今後有一個可以試者努力的方向。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