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生命的展現
◎時間:
90.12.29


課程講義       課堂誌       心得分享

 


 

課程講義

生命的展現                      

一、 佛陀時代
  1.佛陀的出生與入滅:西元前463年、西元前383年(中村元,《原始佛教》)
  2.社會背景:四姓階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3.宗教背景:天啟思想、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
  4.哲學背景:反吠陀思想,六師思想

二、 佛陀的教化
  1. 初轉法輪:鹿野苑度五比丘。
  2. 所化地區:以恆河流域為主,即所謂東方之地,再逐漸往南方及西北。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環境,西方代表傳統婆羅門的信仰,而東方即代表新興之反婆羅門思想蓬勃的地區。
  3. 特色:說法簡樸、著重人間實踐,強調平等,反對無意義的祭祀、苦行。
  4. 教義:四聖諦、十二因緣、三法印、八正道、無常、無我、中道。
  5. 結集:四部阿含(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

三、 原始佛教的教團
  1. 最初的教團:五比丘--僑陳如、跋提梨迦、摩訶那摩、波沙菠、阿奢踰時
  2. 十大弟子:智慧第一舍利弗、神通第一目建連、解空第一須菩提、多聞第一阿難、頭陀第一摩訶迦葉、密行第一羅喉羅、論議第一迦旃延、說法第一富樓那、天眼第一阿那律、持戒第一優波離
  3. 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常跟隨佛陀,為各種法會的上首比丘。耶舍長者子與朋類五十人,迦葉三兄弟中的大迦葉與弟子五百人、那提迦葉與弟子二百五十人、伽耶迦葉與弟子二百五十人,目建連與弟子一百人,舍利弗與弟子一百人,合計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羅漢。
  4. 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分種族、階級、性別、貧富,一律平等。
  5. 天龍八部:天、龍、夜叉、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乾闥婆。

四、 法身常在
  《佛遺教經》:「我諸弟子輾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

 



課堂誌

  今天是最後一次上課,今天的主題為生命的展現。一開始,由師父帶領我們回憶過去所上過的課程,做一個回顧,而大體來說,可分為教理、教史、教制三部分,如:八苦四諦八正道即屬教理部分,生命的展現講歷史部分,屬於教史,至於生命的皈依則屬於教制。

  再來進入課程的部分,首先,師父先問了一些問題,我們為何要瞭解佛陀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呢?這對我們現代人學佛法有何幫助呢?

  因為若能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我們可以更清楚知道佛陀說法的特色,及為何強調這些重點。從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這取決於『中道的平衡』,比如說;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四姓階級,有嚴重不平等現象,且出現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的自我優越感,在走向極端的情況下,所謂『物極必反』的效應也就出現了,陸續有反吠陀(婆羅門)思想,反祭祀儀式的浪潮出現,同樣的,就像佛教後來流傳到中國後,大乘佛教以繁縟的祭祀儀式來呈現對佛陀的敬意,但過度發展後,又出現回歸原始佛教著重心靈探索追求儉樸的情況,使佛教的發展不至偏離中道太遠。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歷史的演變,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在這個時代要努力的是什麼,並運用在現代生活中,進而去落實、轉換成為生活中的佛法。

  佛陀說法的特色在於:簡樸、人間實踐、平等、反無意義的祭祀、苦行。這些在現在看來是相當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在佛陀時代是相當大的且新的思想,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不小的衝擊。比如說:平等---在當時四姓階級下,佛陀率先打破這種制度,在跟隨佛陀出家的弟子們,是包含各個階級的,不會因為階級低下而無法出家,最有名的代表就是佛陀座下的十大弟子之一優婆離。
  另外,反對無意義的祭祀、苦行:這是因為當時種姓制度下低階層的人,永遠無法翻身,乃至於覺得生活好像永遠很苦,而既然如此的話,就不如在這輩子趕緊受完,來世就不用再受苦了,當時也就產了苦行的風氣,當然,佛陀反對這種苦行,認為是可以透過現世現實的努力來使生命更好的,而非一味宿命論的看法。

  當時僧即是四人以上的團體,而佛陀以法攝僧,是用佛法把一群人攝受在一起。當時最有名的有十大弟子,師父鼓勵我們可以去閱讀十大弟子的傳記,一來可更了解原始佛教的背景,二來可發高山仰止的心情。


  課程後半段,展開各組的分組的展現:
  一.介紹十大弟子之頭陀第一的大迦葉尊者尊者的事蹟有:
  1.精進修行,不戀種種世事。
  2.修頭陀行,以自己的行為為僧團樹立榜樣
  3.佛陀入滅後,擔任三藏結集的主持,使佛法能流傳。
  二.課程回顧 
  三.高山上的世界盃∼電影介紹

  結語:法身長在
  雖然佛陀入滅了,可是經由我們學佛弟子奉行佛陀的教誨,持守戒律,使正法流傳,如此一來,如來的法身就依舊會存在,不會因此而消失的。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



心得分享

靜蘭:
  今天第一次來參加慧青講座,令我感到相當訝異的是授課法師的用心及同學參與的熱忱,我想這是完全地自內心才可能有的表現方式,和以往所參與的課程十分不同。由於本身對佛法極有興趣,但所知甚少,故深覺得此類課程講座之必需,也很佩服授課法師及同學能將本身所知道的,以如此清晰有條理的方式表達出來,這都是我還要再學習的。

芝郁:
  面對時代的變遷,舊有的制度、習慣、規定要如何適用?或者近一點看,新舊領導人交替,政策走向如何維持?新世代對於舊有的道德觀、制度想法、究竟該全盤接?抑或全盤打破?或是截長補短、略作調整?若說取代其優點、避其與現代不適合之外,那又以何標準來判斷什麼是優、什麼是缺?什麼是合適、什麼是不合適?做這個決定是需要智慧的。

文宏:
  一學期即將進到尾聲,但結束是進入另一個開始的原動力。感學苑給予大專青年教育的培育及注重,不管是在硬體或軟體的部分。感念授課法師對課程安排的系統性及完整性,及對慧青學子授予課程的用心!再次感謝!

采庭:
  今天聽見自淳師和同學的報告、勉勵,真的覺得自己很幸福,有許多別人以前享受不到的社會資源。但是想到自己對佛法的了解又深感慚愧,其實在學期中有很多機會可以增長自己的能力,卻在心情不好下錯失了。雖然我擁有如此好的環境,『珍惜』的想法還是常被散漫的心態掩蓋,一個人能常keep自覺真不容易。

妘蓁:
  今天我拿到了全勤獎,真的好高興,其實這次當了組長,收穫真的很多,以前的我會想說:『反正,有空再來參加就好了嘛!』但因為自己是組長,心想如果我自己都沒來了,那我的組員該怎麼辦呢?所以每一次師父提醒我要通知組員來上課,我也提醒自己不要再找一堆藉口不來上課。我真的很開心來這裡聽聞佛法,雖然,有時候會打瞌睡,那代表定力不夠,但我還是很喜歡和學員、師父們聚在一起的感覺。希望下學期能更精進用功,做好該做的事。

穎怡:
  本學期的最後一次課程結束了,拿到了可愛的小獎品,很高興就如學佛後一樣快樂,因為已知苦,知滅苦,知八正道。有了方向,有了體驗並且成功地做到,就有信心一直努力下去,也希望大家都解決他們的問題,然後得到清涼。

李蕙:
  最後一次上課,突然覺得時間很快,一下子就上完了,每一次師父都用心地上課,安排課程。內容多已聽過,但現在再次複習,才知道自己的實踐性不夠,每一次的聞法,都有不同的體會和進步。而每一次的上課,都會有收穫,這是我最大的快樂,因為有時自己平時遇到的一些困難,並不會去問別人或主動想辦法解決,但,總會在上課時獲得解答,頓時豁然開朗,真是奇妙!

香媚:
  今天上的主題是生命的展現,從佛陀時代的背景、環境與現代學佛有何不同來探討。我自己覺得佛陀所說的教義:四聖諦、八正道等,其實都可以融入在生活中實踐,只是有些時候忘了它。所以呢?該說現在的人理知部分懂很多,但去實踐的人少。因為法是永遠存在,只是人心問題而已。藉此機會也看了十大弟子的故事,深覺佛法真的要信願行,才能當個真正快樂、積極的學佛人。

小草:
  今天對於這學期的課程做了總回顧,才警覺原來時間就這樣輕輕悄悄地溜走了,外面的天氣寒冷,我的內心卻是暖烘烘的。佛法的滋潤、師父的照顧與包容,每每讓我無法來上課時覺得懊惱。『生命的展現』是多采多姿的,除了佛法的受益之外,也感謝我的同伴,學佛的路上不孤單,是非常令人喜悅的!須學習的事物還很多,願和大家共同學習與分享多生命的點滴!

心萱:
  今天是這學期最後一次上課,除了有再一次的複習、回顧了這期上課的主題,也由準備的報告中體會了師父安排課程的用心,不論是活動或講座,這些都是需要投注心力去所舉辦的。所以,雖然天氣已然嚴寒,但是能於日日課業中嘗試,體會一些生命中非常需要心靈、生命元素,對自我與所遭遇的境界,將有超然、多層面的觀念,這將帶領我們遠離俗塵的困擾。因此,在修學佛法上,除了感激師父的款待,也謝謝這當中和善、多識的同學,彼此歡愉的、喜悅的與我一起分享佛的智慧、法喜。

娟蒂:
  上了幾次課,真的可以體會師父的用心,很佩服師父可以用這麼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佛法,記得大學時對佛教沒有興趣的主因是對佛法中的『苦』沒有清楚地認識,總以為學佛者都是死氣沉沉地『苦』著一張臉,而宗教--包括佛教在內,不過是心理治療體系的一環,直至我追尋自以為有生命力的宗教團體栽了跟斗後,才下定決心要認識什麼是佛法,今能有因緣接觸到以播灑正法為使命的香光尼僧團,實是幸事。由衷感謝師父的用心

回此單元目錄

回慧青講座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