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南山景禪師  唐•栖白

一度林前見遠公,靜聞真語世情空。至今寂寞禪心在,任起桃花柳絮風。
﹝《全唐詩》卷823﹞


【詩旨淺說】
  栖白是唐朝江浙一帶的詩僧,曾和詩人姚合、李洞等相互酬唱;宣宗大中年間,住錫於京城,頗受皇上禮遇、敬重。
在這首詩中,詩人點出景禪師的教誨對自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藉此,亦表達了真切的感激與懷念之情。篇中,將景禪師比擬為東晉高僧慧遠大師;尤其可見詩人對禪師的尊崇與讚佩。

【問世間,情是何物?】
  詞人曾說:「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最近新聞報導,一位婦人攜幼女自焚,不幸身亡;幼女全身嚴重灼傷,性命垂危。去年,婦人的先生死於一場追撞的車禍;由於質疑法官判決不公,婦人竟帶著女兒,以死相諫。聽聞這樣的悲劇,總令人慨嘆,心頭不禁感到沉甸甸的!

  其實,只要打開電視、翻閱報紙,悲劇的故事隨時都在上演。父子反目成仇,夫妻因愛生恨,朋友相互攻訐,路人一言不合,拔刀相向……;人間的愛恨情仇,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知何時方能真正弭平?
  《圓覺經》說:「一切眾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眾生之所以為眾生,有情之所以為有情,正在於這份生死都難以解脫的愛欲情執啊!

【禪語空人心】
  眼睛貪著美色,耳鼻舌身貪著聲香味觸;世人的心一向只熟悉這個世間,經過累生累劫的浸染、熏習,對世間境界的執著,越來越根深柢固,終至內化為生命的本能。
  執著使得心靈飽受折騰,造成許許多多的人間悲劇;因此,徹底消解對世間境界的執著,實在是生命最為迫切的課題。然而,執著既源自於對世間的貪戀,若用世間法對治,將如抱薪救火,火勢終究難以熄滅;唯有借助於出世間的智慧,方能真正解脫世間的痛苦。

  詩中有言:「一度林前見遠公,靜聞真語世情空」;其中所謂的真語,即是與空相應的出世間真理。詩人在幽謐的森林中,靜靜聆聽景禪師微妙的法音;一時如醍醐灌頂,眼中的微塵、心頭的葛藤,以及對世間萬法的攀緣執著,頓時冰消瓦解。當真切體悟緣起性空的奧義時,難捨的能捨了,不平的撫平了,一顆心重新回復到本來空靈明覺的境地。

【深沉的寧靜】
  「至今寂寞禪心在,任起桃花柳絮風」;這兩句詩令人想見一幅蘊涵著禪意的畫境。雪白的柳絮漫天飛舞,明媚的桃花翩翩飄落;然而,任憑桃花拂面、柳絮沾身,詩人的衣袂隨風飄揚,頎長的身影卻仍兀自寧定獨立,內心始終不染不著,長保著清淨自在。

  桃花柳絮風,象徵五欲六塵等種種誘惑人心的境界;而禪心,則是契悟自性的本心。禪悟者的寂寞,自非世俗的落寞,而是一種不染塵埃的寂靜清淨。
  《壇經》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一旦真正見性,外在縱使是風狂雨驟,又那能干擾內在深沉的寧靜?

【生命最動人的相會】
  在人生旅途中,許多五光十色的經歷,隨著時空的流轉,都只如雪泥上的鴻爪,徒然留下些許零亂、淡遠的痕跡罷了。然而,有時一個人、一次相見、或者一席話,卻又為人帶來永遠不可磨滅的影響。
  這樣的相遇,是偶然,抑或是因緣成熟的必然?且讓我們也深心期待,那生命中最動人的相會!(陳清俊、鄭敏華)


回目錄   回主畫面



心隨萬境轉   摩拏羅尊者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
﹝《景德傳燈錄》卷二﹞

【詩偈淺說】
  在禪宗的傳承中,摩拏羅尊者是印度第二十二祖;在這首簡短的偈頌中,充分呈現出尊者對於禪心的體會。偈中認為:心隨著外境不停的流轉,在每一念心發用、相續、與轉折之際,實已透露出心體幽深玄妙的奧祕。雖然我們的意識不免隨著萬境遷流不息,然而,只要能在每一念心的生滅、變化中,體認到人人本具、不生不滅的自性,當下便能超越歡喜與憂思,重新尋回生命本來的自在。

【心與境的對話】
  每天,從張開眼睛的那一刻起,我們的六根就不斷的與外界相接觸,心識也隨著外境的變化而生滅、起伏。每一個不同的情境,都是心靈裡的一幕風景,令人忍不住佇足、品味、徜徉。對於順境,我們不免歡喜;至於逆境,則心生排拒。「心隨萬境轉」,原只是如實的說明心與境的關係;然而,對一般人而言,卻意謂著心不斷攀緣、執著外境,就像一顆陀螺,不由自主的繞著一個定點打轉。

  回想生活中的經驗,諸如錢財上的得失,情愛方面的糾葛,人際關係的互動,乃至親友的生離死別等等,往往讓人不由自主的陷入其中,飽受情緒的折騰,甚至將自己封閉在過往的情境裡,不願、也不能再面對新的生活。這正是心為外境所轉,不能自作主宰的悲哀。

  其實,「心隨萬境轉」,應是一種隨順因緣、無住生心的生活態度。剝落了馬馬虎虎、大而化之的將就,消弭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無奈,以靈明自由的心,因應外境的變化。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心靈常保活潑與彈性,自有一分任運無心的超然意態。

【來自心海的消息】
  然而,心靈流轉、運作的軌則究竟為何?如果有機會靜下來,觀察自己的心,當會為心靈世界的廣袤無邊、心思變化的隱微奧妙,發出不可思議的讚嘆!無論宇宙萬象多麼繁複多姿,人情世態何等千變萬化,心都能一 一映照出它們特殊的姿采。《六祖壇經》上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在每一念心的流轉、生滅處,都隱藏著生命的奧祕。「轉處實能幽」,不正隱約透露出自性存在的訊息?

【捕捉那一抹的靈光】
  在現象的帷幕後,自性的清光若隱若現。困難的是,如何在心流識浪中,捕捉住那一抹靈光?「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然則,那人人本具、個個圓成的佛性究竟隱藏在何處?或許,自性並不曾真正隱藏。若能以智慧觀照心念的流轉,心隨順萬境,卻不染著於萬境,那麼自性不就在當下每一念心中?
  想要超越憂喜相對的境界,體嘗涅槃寂靜之樂,法門無他,只是「認得性」三字而已!(陳清俊、鄭敏華)


回目錄   回主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