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報 風如 從小,因為母親的關係,所以就有接觸到佛法,也參加過不少佛教的營隊。很多人都說我很有慧根,從小就跟著媽媽學佛,參加了很多佛學營… 但,捫心自問,其實我好像並不是那麼的有慧根。印象中,小時後每次參加佛學營,每次都會生病、發燒,還有好幾次送醫的紀錄!而起因,就是因為我不喜歡打坐、定力及耐心也不夠,所以每次在排斥時,都想著「我要生病、我要生病」,因為生病就不用打坐,可以到醫務室休息。(這證明了,心理的確是可以影響生理的。) 奇怪的是,雖然每次參加活動時都有這樣的情形,但每當被告之有佛學營時,還是興高彩烈的去參加,這種矛盾的心理,現在回想起來,實在不解!不過,我想不是我有慧根,而是有福報!所以才會每次參加了佛學營都生病,但下一次還是會興高采烈的去參加! 這次參加大專營帶給我另一番很不同的學習與感受,相隔了四、五年,由兒童、青少年變成了大專青年,對於佛教的認識也由宗教性變為學術性、生活性,藉由營隊,我學會了「用心做事」,而這次的學佛營不會讓我有裝病逃脫的念頭,反而是讓我把心靜了下來,一件件的完成了該做的事情,營隊結束後,只有「法喜充滿」可以形容。
秋天到了 啟耘 圓滿近日來,微涼的風,似乎想要趕走那酷熱的夏天,為高雅的秋天鋪上一條紅地毯來歡迎它的到來,而我,在這個漫長的夏天裡,我到底做了什麼呢??
﹝法喜交流﹞
有人單純而天真,在禪修過程中自得其樂,清靜無染的赤子之心實在惹人憐愛。至於我則發現了禪修時,雙腳的疼痛原來也是一個觀察的對象,在克服這個生理現象過程中,意志及忍耐力也相對的提高了,因此,我相信禪修不僅可以淨化心靈,更可以讓人變得堅強。 ﹝緣起﹞
﹝經行﹞
前幾天,我到圖書館找沙彌律儀報告的參考書。放眼望去,有幾位同學也在埋頭找參考書。當我很快地找到很多本時,不免得意起來,心想這次報告一定可以寫得不錯。一會兒,一位同學要離開了,告訴我如果找到參考資料,幫她影印一份。當時聽了,內心十分不願意,想想如果每個人資料都相同,寫出來的都一樣,自己的報告不就被比下去了嗎? 繼而轉念一想,我是出家來修行的,又不是來比賽多少分的,對於剛才想把資料藏起來的想法感到後悔,不禁自責起來,我發現自己對那些書起了貪心,捨不得分享給別人,為何要擔心別人的報告寫得比我好呢?於是便決定將資料影印給需要的人。
當我做了這舉動後,內心輕鬆多了,有一種發露的感覺,我們的「自體愛」是多麼深啊!總是希望自己比別人好,一切都是由這個「我」出發,才會產生種種的煩惱心所。 以偏概全 釋自敦 剃頭時換了新刀片,不敢太用力,因為上次換新刀片一剃便血流四處,剃破好幾個皰刮破好幾個傷口。這次我戒慎恐懼、小心翼翼,輕輕地、慢慢地剃,結果還是血跡斑斑。一旁的法師關心地問我:「怎麼會這樣呢?」我說:「每次換刀片,我都會見血光。」 這句話脫口而出,也不認為有何不妥,後來仔細想想,把流血全歸因到換新刀片,好像太武斷了些。頭上長了皰皰,容易刮破也是原因吧?再繼續盤算,最近的生活、最近的身心情況如何?是自己不專心才失手剃破,或是拿剃頭刀的姿勢、角度不對等等,這便關涉更多更複雜的因緣了。我又想想,這次是第幾次換刀片呢?原來這次只是我第二次換新刀片,但我卻把第一次換新刀片的經驗延續到現在,並且將兩次的經驗合起來,彼此強化,便出現了一種「廣泛」的概念──「每次」換新刀片剃頭「都」會流很多血。探究所謂的「每次」,其實不過「兩次」,但它所形成的概念、所發出的語言,卻是那麼全面而廣泛,讓人以為這是每一次的事實。然而下次的情況是否依舊,卻尚未可知呢! 這大概就是人類「以偏概全」的思維模式吧!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陷入這樣的思維模式而生煩惱。一次失敗,便再也不敢嘗試,因為「我絕對不會成功」,或認為「某某人都很難溝通」、「某某人一向都很懶惰」,便因此放棄他。 有一陣子,我很氣惱爸爸常指責我:「你每次都如何如何.... 」「你每次都如何如何.... 」其實不過是我一次、兩次的行為罷了。 這些話,說的人很理直氣壯,被說的人則氣惱、委曲又有點心虛。因為它確實有那麼一點點事實成份在,但以此框定一個人,預言且限制了他未來改變的可能,或忽略他已經改變的現實,而造成很強的殺傷力。人無法公平對待自己,與他人相處困難等等,往往是來自於這樣「以偏概全」的思考和語言。 如何自擴張渲染中捕捉到事實呢?從這次經驗,我發現必須去追問:所謂的「每次」是指那幾次?形成這種概念的背景資料及經驗是什麼?我是如何去歸納形成這樣的概念呢? 在表達時如何能不以偏概全呢?我想方法一定很多,但初步應儘量避免使用絕對性的語言,如:「每次」、「都」、「一直就是這樣」等,並且要提醒自己那些概念的局限性以及每次事件情境的差異性,尤其不可有預期下次也必然如是的心態。這樣才不會掩蓋了事實,也才不會抹煞了因緣隨時變化所顯現的盎然生機。 出自香光莊嚴四十七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