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居寓意   德誠禪師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五燈會元》卷五﹞


【詩說】

  德誠禪師,唐代末年的高僧,得法於藥山惟儼禪師。平日隱居於秀州華亭,在吳江邊畔為人擺渡,人稱船子和尚。
  這四句詩偈寫的是月夜垂釣的情景。
  寧謐的夜晚,詩人駕著一葉扁舟,輕輕撥動船槳,緩緩的划向江心。在水深之處,拋下釣鉤;長長的絲線筆直垂入江中。專注的觀察釣絲的動靜,耐心守候,等待著江底的大魚上鉤。
  晚風習習,江面上,一個水波才起,便牽引出萬重的波光蕩漾。時間隨著流水,悄悄流淌,江水復歸於寧靜;夜色更深沉了,水氣帶著寒意襲上身來。
回去吧!在這清寂的夜裡,魚兒應已沉沉入夢。雖然空船而回,然而卻有滿艙皎潔的月光,與我相伴隨行。

【人間垂釣】
  在人生的旅程中,每一個人都是垂釣者;有的人垂釣的是情感,有的是名利,有的則希望充分實現他自己。
  姜太公釣魚,離水三寸,釣得輔佐文王、安邦定國的功業;孟浩然「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告白,雖未能求得祿位,卻釣得千古傳頌的詩名。
然而,禪師所追尋的卻非世間的德業,而是生命真正的圓滿;明心見性,才是禪子念茲在茲的終極目標!

【波光萬頃】
  雖然,眾生皆有佛性,自性本自具足;但是,由於無始劫以來,流浪生死大海,無明蓋覆、業習牽纏,自性的清光總是黯而不彰。
詩人說:「千尺絲綸直下垂」,正暗示真如自性潛藏於心識深密之處,必須極意垂釣、參尋。
  然而,當尋覓、干求的心生起,心波識浪相續不斷,又如何在萬頃波光中分辨,是風動,或是魚動?

【月色相隨】
  唯有真正體認,潛藏的大魚深具靈性,不食人間的誘餌;放下刻意尋求的心念,讓心靈自然開放,才能欣賞生命美好的風光。
  其實,人生的種種無非是自性的顯現,行住坐臥,動靜云為,都未曾與自性須臾相離。能以無所得的心生活,不沾滯、不執著,便是與清淨的自性相契。
  然則,自性既深藏於密,又昭然若揭;為求明心見性,不能不用心參尋,但亦不能執著於參尋。
  若能求無所求,從容中道;釣得大魚,有得魚的喜悅,空手而回,也有月色相隨的愜意。

【賦歸】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寧靜的夜色,沁涼的江水,滿艙的明月,粼粼的波光……是詩心,抑是禪心?

 

回目錄   回主畫面



一花一淨土  龐蘊

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
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

  龐蘊是唐代禪門著名的居士,雖然身未出家,但是卻一心參禪悟道,以究明心性為要務。曾參學於石頭希遷、馬祖道一禪師,對於禪門玄旨頗有體悟。居士機鋒敏捷,辯才無礙,四方禪者都樂於與他砥礪禪機,可以說是中國的維摩詰居士。

【與心照面】
  這首詩選自《龐居士語錄》卷下,旨在闡明心淨則佛土淨的真諦。
  初讀這一首詩偈,不待探究其中的意蘊,即有一分單純的喜悅。清淨無染的心,芬芳的蓮花,莊嚴的淨土,圓滿自在的如來,每一個意象都涵蘊著無限的清淨與莊嚴,令人深心嚮往

  原來,美好的境界,微妙的禪心,可以用如此簡單、純淨的言語來呈現。或許,正是這麼簡淨的語言,方能叩動我們的本心,直接和心相互照面,而有一種莫名的驚喜!

【心淨則佛土淨
  在中國,淨土的信仰相當盛行;由於對彌陀的仰慕,對極樂世界的憧憬,念佛求生西方,是淨土行者畢生最大的心願。然而,西方究竟在何處?念佛人是否都能蓮花化生,親見彌陀的慈顏呢?
  詩偈中點出,只要安住在自信的清淨裡,在在處處,可見蓮花莊嚴的綻放;而朵朵蓮花,都是佛國的淨土,都有如來影現於其中。古德有云:「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心地清淨自能與如來淨土相應。
  《維摩詰經•佛國品》也說:「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當一念心清淨了,娑婆即是淨土,西方就在眼前。
  進而言之,清淨心本自具足了蓮花的莊嚴清淨、調柔芬芳;每一念心的清淨,就是蓮花的舒放,就是淨土,即是如來!

【淨念相續
  佛陀在菩提樹下結跏趺坐,夜睹明星而悟道,曾說:「奇哉!一切眾身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真是最動人的發現,也是佛陀賜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在生死流轉的大海中,我們都經歷了多生累劫的漂泊流浪,曾經發心向道,也曾放逸沉淪;曾有過榮華富貴的得意,也遍嘗窮愁潦倒的辛酸;然而,無論生命是如何卑微,甚或是千瘡百孔,不要忘記,其實自己和如來一般富貴,內蘊著佛陀無限的功德與智慧。
  只是如何才能袪除顛倒妄想、貪愛執著的雲翳,長保心念的清淨,讓佛性的光華重新顯現?禪宗要我們直下承擔,認肯自性本來清淨,如此妄想執著自然會煙消而雲散。
  至於漸修的行者,無論是誦經、靜坐、念佛、拜佛,乃至於行住坐臥,都要能安住於當下這一念心,《華嚴經•淨行品》有如是美麗的提醒:
      洗滌形穢,當願眾生,清淨調柔,畢竟無垢。
      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
若能念念分明,就是念念清淨;而淨念相續,即是真正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能與自己的佛心相遇。

【禪淨一如】
  經由以上的思維,再度讀誦:
      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
      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
在直覺的、單純的喜悅之外,對於「心淨則佛土淨」,以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理念,亦有更親切的體會。念佛即念心,淨心即念佛,禪與淨原是不一亦不異啊!
  用心發掘自性的奧秘,才知道生命是這麼莊嚴、富足、而圓滿!


回目錄   回主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