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捷徑]/【觀行走】

止觀式的覺知行走


  現在我們來談談「行走」。「行走」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止觀法門;二是日常生活中修觀的法門。就是說,為了要禪修,我們必須培養定力與一心專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走來走去,走動時也要遵守一些規定,這樣才能從步行中獲得最大的利益。

  首先要講的是,依照止觀的原則行走。因為本章主要談觀行走,我覺得有必要將內容分成二個部分來說明:其一是「止」(奢摩他samatha),這是要訓練定力和一心專注;其二是「觀」(毘婆奢那vipassana),這是要訓練智慧和洞察力。如果你回想上一章所說的,可能就會了解它們彼此間的差異。

  總而言之,修習「止」(奢摩他)是為了要獲得平靜與一心專注,其結果是修成三摩地(samadhi);修習「觀」(毘婆奢那)是覺知某個外塵的實相,例如觀它的特相等,而其結果是產生智慧和洞察力,這兩者都必須清楚地了解才行!當你開始覺知某個特別的外塵時,就是在修「止」,而它的目的是達到平靜和一心專注,如果覺知到隱藏在某個外塵的本質,就會獲得智慧與洞察力。

  簡而言之,修「止」可以達到平靜與一心專注;修「觀」則可獲得智慧,就是這兩個重點。但是,無論如何,禪修時止觀兩者必須並修,不可偏廢。

  在行走時,要極精密地慢慢發展覺知力,而這關鍵就在於你是否有精密地覺知。覺知是指迅速覺照的能力,而精密則是注意每個動作及不同步驟的變化。行走時,有許多不同的動作,你必須注意每個微細的動作,這就是精密地修習覺知的方法。

  在覺知呼吸時,並沒有將呼吸分成幾個小步驟,這是因為我們要將注意力放在整個呼吸的過程,從頭到尾覺知呼吸的整個過程,這是一個十分精細的觀察方式,而不將呼吸分步驟觀察,我們不觀察氣息與鼻子、喉嚨、胸部、腹部等接觸的情形,不是觀察接觸的地方,而是覺知呼吸的進出和移動,也就是觀察呼吸如何由體外到體內,或由體內到體外。

  但是在觀察行走時,應該把動作分成幾個步驟,如此將使我們容易作觀,否則目標就太粗大了。如果觀察行走時,我們說「走呀……走呀」,這是很粗層次的。因此,我們必須精密地觀察每個步驟,我們可以將之分成三種層次來觀,即粗層次的、適中的及微細的三種覺知。

  粗層次的觀察有兩個步驟:觀行走時左腳先離地,然後右腳離地,「左腳……右腳,左腳……右腳,左腳……右腳」,也就是把動作分成兩部分。也可以默念「左呀、右呀」,可以在適當時機發出「呀」,這就是以「止」的方式去作觀,如此一來你就明白當下正在做什麼,如果你是說「走呀」,那就意謂著你只觀行走的動作。

  在你達到某種程度的平靜,而且能輕鬆、微細地注意步行的動作後,就可以根據內觀的原則繼續禪修。此時你會以覺知行走動作的方式行走,而沒有「自我「或「人」的概念。你可以觀「走呀」,但是其中的意義是相當不同的,也就是只觀行走動作的本質,而「呀」表示它僅只是個動作而已,是個自然存在的動作,這樣就夠了。這沒有所謂的自我主義,走路時,沒有某人正在行走的想法,應該了了分明沒有一個「我」正在行走。如果說「這只是個自然行走的動作,沒有一個人正在行走」,這樣會太過冗長,所以觀行走時只要說」走呀……走呀」就好了。切記!「止」的原則只需觀行走的動作,而「觀」的原則,卻是了解到行走是自然而有的動作,其中沒有任何「人」在走路。你可以在修「止」或「觀」時默念「走呀」,但它們的意義是相當不同的。



[回gaya首頁]   [香光書鄉]   [法音叢書]   [內觀捷徑]   [「觀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