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捷徑]/【觀息法】

重點複習


[觀息法的步驟]

  我希望你們別忘了覺知呼吸可以一路引你走向究竟的目標。我說過將先講覺知呼吸,而在身體的姿勢、動作方面,還有許多有待說明的。現在講呼吸,假如你正在覺知呼吸,「吸入、呼出」,「吸入、呼出」;「短呀,長呀」,「短呀、長呀」;「粗呀、細呀」,「粗呀、細呀」;「身呀、心呀、受呀、想呀」,專注觀察自己實際感受到的,如此六塵就與呼吸有了關連,然後再觀察與呼吸有關的生滅等。

  五蘊中屬於心法的有受、想、行、識等四蘊,而它們也是會生滅的,當你觀察它們的生滅時,終將明白它們並非恆常不變的,而是短暫無常的,「短暫無常呀」。

  當事物總是如此不斷地生滅時,怎可能有個不變的「我」或「人」存在?所以說「無我呀」、「無我呀」、「無我呀」,這不能有口無心,而是打從心靈深處如實說出來的。然後你執取的感覺會漸漸消失,會覺得鬆脫,一旦感受到鬆脫時就說「鬆脫呀」、「鬆脫呀」、「鬆脫許多呀」,以簡短的字詞說出你的感覺,「鬆脫呀」、「鬆脫呀」,當某些感受鬆脫殆盡後,你就會體驗到解脫,「消逝呀」、「息滅呀」。當東西從你手中掉落時,就說「掉落呀」,這意謂它們已被捨棄,「捨棄呀」、「捨棄呀」。

  所以這是覺知呼吸的課程,還沒說到身體姿勢、動作的部分。你知道如何覺知呼吸,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如果你覺得步驟太多,也可以略過一些不做,依你自己的想法來做。

  總而言之,你觀「呼吸呀」,觀氣息的進出、短長呀、粗細呀、觀身心呀、觀生滅呀、觀變化呀,這也就是觀無常和無我,讓執著漸漸消失呀,終結執著呀,捨棄執著呀。

  上述任何事都與呼吸有關,當你觀察呼吸時,必須感受它們都與呼吸有關,當全心專注覺知呼吸時,將可以徹底了知事物的本質。換句話說,就是以覺知呼吸為基礎,來觀察分析事物。

  如果你記不住,可以向朋友複印筆記。第一步要覺知呼吸呀,接著觀氣息的進出呀、短長呀、粗細呀;然後觀身心呀,呼吸就是色蘊呀,覺知呼吸的感受,感受是心法呀;再來就是觀生滅呀,生呀、滅呀;然後觀變化,即無常的狀態,也觀無我;最後再觀此刻執著鬆脫了,某些的執著消逝了,你習慣執持不放的事物也鬆落了,你已經捨棄它們了。

  有多少步驟?你有沒有從所記下的筆記中算算看:第一步覺知呼吸,第二步覺知呼吸的進出,第三步覺知呼吸的短長,第四步覺知呼吸的粗細,第五步觀身心,第六到第八步是觀生滅、無常及無我,第九到十一步是觀執取漸漸消失、息滅及捨棄,事實上,也可以不需要最後一步,因為當執取的事物消逝時,就表示你已經把它們放下了。現在數數有幾個步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共十一個步驟。你可以將它們減少到五或六個步驟,但完整的修法包含了十一個步驟。

[把持心念就是培養覺知力]

  希望你試著禪修,這是使自己保持覺知的方法,能把持得住心念的人,將能達到一心專注。修習專注的目的並不是為證得色界定或無色界定,不是那樣,重要的是正念或觀照本身就足夠了。這種一心專注是很好的,世尊也曾讚歎它確實很殊勝,因為它能活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相反地,假如讓它進展到定的狀態,例如無色界定,就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因為在無色界定中,感官不起作用,因此就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了;但不在定境時,就能應用這覺知力及一心專注的功能,這就好比錢一樣,有錢放著不用,等於沒錢,也無法因有錢而獲得好處;如果能善加利用金錢,你就會從中得到利益。

  透過這種修習而長養覺知和一心專注是很有用處的。這種一心專注又稱「近行定」(anantariya samadhi),這種定和慧是雙胞胎,我們並不直接修一心專注,而是經由前面所說覺知的方法,它會自動增長,也就是說當一心專注生起時,就能立刻應用它。這就像開車一樣,引擎不會毫無意義地運轉,我們啟動引擎,腳專注踩著離合器,然後一放離合器,車就自動向前走。如果我們沒事就發動引擎,那我們是瘋了,如果發動引摯,車子卻不動,那引摯有什麼用?這真是瘋狂的行為。所以當啟動引擎時,要專心踩放離合器,讓車子得以前進,這就是所謂的「近行定」,這種定生起時,就馬上能應用它來禪修和作觀。也許有人會說這樣不太有效,別在意他,因為你又不是要費盡心力培養一心專注而成為專家,但也沒關係,因為這種一心專注的情況,就足夠我們觀「法」並且開悟。

  除了我說的之外,別想那麼多,努力試試看,一心專注就會進展得很好,而覺知力也將充分發展,因為你已經學得不間斷地觀察六塵,因此,在你心中將會產生一種神祕的能力,就是你不用思考、言說或做任何舉動就能生起覺知。這點很重要,在這之後,你的正念將如閃電般迅速敏捷,無須思考、言說或做任何舉動就能覺知,凡是對自己的思想、言語和行為都能念念分明的人,就能解脫。

[修習「呀」(ya)的三種意義]

  時間快到了,接下來要講「呀」的含義。

  第一種是無明的「呀」。有人重複發出「呀」,是因為別人要他這麼做,他就照做不誤,當然他是真心去念它,依教導恭敬行事,這就是無明的「呀」,有很多的「呀」都屬於這類,這還不如不念的好。有些人以重音發出「呀」,而說「滅呀」、「生呀」、「進呀」、「出呀」,如果我們是以嚴肅、執著的方式念誦它,就不會得到什麼好處,這就是無明的「呀」。

  另一種「呀」是覺知的「呀」,它隨著覺知心發出聲音,保持覺知而且自然地說「進呀」、 「出呀」,念它時不覺得緊張,這就是覺知的「呀」,在每次出息、入息的當下,清楚地感受它,就不是無明的「呀」。

  第三種是智慧的「呀」。當一個人知道呼吸的本質、呼吸與身心運作及呼吸與生滅間的關係之後,就能了知一切都只是因緣所成的,並沒有一個「有情」、一個「人」在感覺或使我們感覺,這是很好的「呀」,是有智慧的「呀」,這個「呀」清楚了知只是因緣條件和合,沒有「人」或「我」存在。這是智慧的「呀」,這種「呀」是微細、精純、明智且深刻的,就用內觀來念「呀」吧!

  如果我們正在覺知呼吸,「吸進呀」、「呼出呀」,但是如果我們很緊張地想做得很好,是因為想表現突出或有成就,就會以嚴肅的態度念「呀」,那麼,當我們以這種方式覺知呼吸,念「進呀」、「出呀」,「進呀」、「出呀」時,就只是文字遊戲,而且也因此分心無法保持覺知。

  反之,如果我們清楚覺知呼吸的進出,就會以覺知的方式說出「呀」,我們會柔和地發出「呀」,念念分明地說「吸入呀」、「呼出呀」,除了呼吸外,別無雜念,這就是覺知的「呀」,這還不錯。

  當禪觀到達最後的階段,直到你明瞭只有呼吸,沒有誰在呼吸時,你將會得到一種洞察力,洞察到你只是自然地吸入和呼出,並沒有「人」的存在,這種就是由智慧所產生的「呀」。這個主題十分冗長,但「呀」是很有用而且有意義的,「就是那樣呀」,「沒有『人』呀」。第三種意義的「呀」是智慧的「呀」,是隨著極高的洞察力而來的。

  第一種「呀」是無明的「呀」,這種「呀」是隨著大眾的流行,人云亦云,而如果抱著較嚴肅的態度說「呀」,聽起來就顯得很笨拙;第二種是覺知的「呀」,是覺知外塵後發出的聲音;第三種是覺悟的「呀」,此時已經清楚地知道沒有「我」或「無我」的本質,每個動作都只是依照自然、緣起的法則而生起,就是這樣,這就是智慧的「呀」,在「呀」的聲音中蘊藏著圓滿的覺知與洞察力。

  再說一次,第一種「呀」是笨拙而盲從的「呀」,只是個耍嘴皮的念法,第二種「呀」是覺知的「呀」,第三種「呀」則是圓滿智慧的「呀」。以上是對「呀」這個主題的說明。

  我發現很多人拙於使用「呀」,如此將無法從中獲得益處,那種用法並不恰當,也不如法。



[回gaya首頁]   [香光書鄉]   [法音叢書]   [內觀捷徑]   [「觀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