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外道修法最高者的「自我」】
微細殘存的「自我」
讀者也許還記得,在前面提到的巴利經典《布吒婆樓經》中,佛陀對布吒婆樓說:
布吒婆樓!我教導人們去除三種「自我」,凡是依照這種方法修行的人,都會減少煩惱,並能絕對地助長「清淨的境界」,你將能證得完美的智慧,同時透過自己的智慧達到(心靈提昇的)圓滿境界。……它將充滿幸福、喜樂、寧靜、正念、正知與快樂。(《長部.戒蘊品》,9/242)
前面所提的「清淨的境界」變成是外道修法最高者的執著,他們在否定三種層次的「自我」,又反過來執著「自我」,他們執取清淨的境界,把它當成是涅槃或「自我」,並且教導別人以它作為依怙。他們更進一步地說佛陀所謂的「『自我』是『自我』的依怙」,其中第一個「自我」實際上是「清淨的自我」,而不是受苦的「個體自我」,就如一般所說的,「清淨的自我」必須幫助它自己。為了避免混淆且便於討論,筆者在此要給這種自我觀一個特定的名字──「外道修法最高者的自我」,或簡稱為「終極的自我」。這麼稱呼它,是因為它與外道修法最高者有關,這些修法者執著「自我」,有如吸食鴉片的癮君子執著於鴉片一般。
還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這種「終極的自我」是在佛陀以前的其他宗教就已講授很久的學說,它非常類似且接近佛陀的觀點。他們的解釋方式和我們相同,認為當人去除對世間或所有會生住異滅之物的執著時,「真正的自我(梵文稱為「阿特曼」atman)」會出現,這種境界的「自我」是恆常的、恆樂的、非常純淨的,它屬於每一個人,也是宇宙大我的一部分。它也是有些佛教徒受誤導而執著的東西,這些佛教徒也說這是佛法的義理,因而教導別人也如是奉行,所以,我把它稱為「外道修法最高者的自我」。使用這個名詞是因為它只是一絲殘留的「自我」,就像呼出去的一縷煙絲般有殘留的痕跡。這些外道修法最高者過去雖然緊緊地執著「自我」,但修行後幾乎已經達到修行的極限,如果沒有執著這種「自我」,或是進一步去除這種「自我」,就可以從「自我」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在最後修行階段中只有微細的無明,會執著這種「終極的自我」,如果不是頑固地執著它,就不算是錯誤的觀點,因為它像是射偏了的智慧箭,或像煙絲般微細殘留的無明。除了前面所說的次第去除粗俗肉體的、靈體的和意識的三種「自我」外,這種無明必須再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地予以去除。事實上並非每個人都會有這種「自我」的觀念,只有太執著於「自我」的人,或者尋求究竟什麼是真正「自我」的宗派(特別是印度哲學)才會有這種「自我」。但是對尋求「什麼是止息痛苦的境界」者而言,就不會有這種殘存的「自我」,所以,修行者也就沒必要再次捨棄它。例如追隨佛陀的五比丘,能夠在五蘊中看破「自我」,而且不把解脫看成是「真正的自我」,就能立刻證得阿羅漢果。對於這種情況,佛陀說:「當你放下舊有的負擔後,就不要再執取其他東西成為新的負擔」。
[回gaya首頁]
[香光書鄉]
[法音叢書]
[無我]
[外道修法最高者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