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其他宗教學說的無我觀】
「有我論」與「無我論」的比較
簡而言之,所有的觀點可以區分為兩類──提倡有「自我」的「有我論」,和否定這種說法的「無我論」。
[有我論者主張無為法是真正的「自我」]
在有我論者中,有部分的人否定某些東西的「自我」,說這些東西是「無我」,但認為其他的東西有「自我」。如前面所提到的兩位苦行者,他們都否定世俗的「自我」及所有塵俗的境界,認為這些世俗事物是「無我」的,但卻把覺知解脫和脫離塵俗境界者看成是「自我」。吠檀多哲學也有類似的說法,它們的差異是,吠檀多哲學認為「自我」本身並不是那個知者,而是心靈從塵俗中解脫出來,智慧展現後所造成的境界,而且那種境界普遍存在於萬事萬物中,那個才是「自我」。但是吠檀多哲學也和前面所說的兩位苦行者一樣,都認為塵俗境界是「無我」的。另外有些人,例如波拘陀迦旃延,也提倡生命(jiva)是不朽的,而這生命就是「自我」,據說他們也認為其他一切事物都是「無我」。
至於尼乾陀若提子,他是一位真正的有我論者,我們知道他的觀點在佛陀時代是屬於吠檀多哲學的一種,他強調務實的看法和現在的吠檀多哲學觀不同,現在吠檀多哲學的解釋比較精細,更強調哲理及其特殊性。總而言之,有我論者認為屬於無為法的個體,既沒有生滅,也不是因緣合和而成,它恆常保持自己,是真正的「自我」。由於這派的觀點堅決強調「自我」,並於不再有痛苦的境界中尋找它,而且他們也承認生、老、病、死是痛苦的,所以他們的「自我」至少是不會受制於生死;而阿羅邏迦羅則將覺知的境界(如前所說)看成是不再受制於生死的個體。
[斷減論者否定「自我」與「無我」]
至於無我論者則否定一切的事物,其中阿耆多翅舍欽婆羅的觀點,是所謂的「斷滅論」,這種觀點不接受別人的任何看法,也就是否定「自我」和「無我」兩者。由於他們認為並沒有所謂的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涅槃,所以涅槃究竟是「自我」或是「無我」就無關緊要了。富蘭那迦葉的觀點和他大致相似,但承認有貪欲的對象(這是次要的觀點),例如只有能夠被眼睛看見的這類東西可以存在。總而言之,這些人認為每樣東西都沒有本質,只有像海市蜃樓般的幻相,而這些也終究會消失。
總之,我們發現主張「自我」是永恆的人,認為有一種永恆的靈魂(sassataditthi常見),也就是他們認為有一永恆存在的個體。我們也發現,那些主張完全沒有「自我」的人,是一種「斷滅見」,認為我們曾說過的東西都不存在,也就是沒有任何事物存在。
[佛教主張萬事萬物是由因緣所造成]
然而佛教並不接受常見者所說的有個恆常不變的「自我」,無為法雖然不生也不滅,恆常存在,但它不是「自我」,也沒有這樣的「自我」,只有一切塵俗境界(有為法)滅除或止息的境界;無為法並不是「自我」,也不是像持常見者所說的是恆常存在的「自我」。所以,佛教並不是常見論者,換句話說,佛法中並沒有永恆「自我」的觀念,雖然有永恆的事物,但那不是「自我」,而是寂滅的境界,也就是所有無常的事物都消失後的狀態,佛教稱這境界為「涅槃」或「無為法」,但它不是「自我」。
就另一方面而言,佛教既不像空無見者那樣否定任何東西,也不像斷滅論者認為人是一死百了,佛教持有以下明確的教義:
(一)萬事萬物如果是由因緣所造成,或有其形成的因緣的話,只要因緣存在,它就存在,但它是無常的,會隨著因緣改變而改變。即使對那些已經死亡的人或事物而言,假如使它重現或重生的因和緣仍然存在的話,它就會重現或重新出生;如果它的因和緣不再存在,它也將完全消失,因為它們是因緣和合而產生,所以我們不能偏頗地認為這些現象本身是生和死,因為它們並不能自行選擇生死。
(二)但如果事物並不是從因和緣產生,它不需要「生」就能存在,而且永不消滅,成為永恆,例如佛陀所說的涅槃,這種存在是完全超越了因緣及因緣所現的果,它是完全解脫的境界。簡而言之,它去除所有的因和果,剩下的是既非因也非果,完全超越了因果,這就是因果止息的境界,只要有因和果進入,這個境界就會完全消失。而這止息的境界恆常存在,它是痛苦止息的所在,因為痛苦是果(或被歸類為果),是從煩惱與無明之類的因所產生的果,如前面所說,涅槃是所有因和果滅盡的境界,也就是所有煩惱和痛苦消失的境界或狀態。
就這層面而言,佛教認可有個恆常的個體存在,不受因果控制,但它不是「自我」。佛教也認為有無常的事物,這種無常的事物包括煩惱、善行、惡行、快樂和痛苦,以及所有與它們有關的世俗事物,但它們是無常變化的,所以,佛法不是否定一切的虛無主義或斷滅論。
讓我們再總結一次:佛教否定靈魂不滅論,因為佛教不接受有個永恆的「自我」的觀念;佛教也不是斷滅論者,因為它主張萬事萬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都是依待因緣而成就,而且能超越因緣就是永恆。佛教也不是斷滅論者,因為它主張有兩種「法」──變動無常的「有為法」和恆常的「無為法」。
當我們尋求佛教不同於外道的特色時,會發現它就在於佛教不主張有個「自我」。雖然佛教接受「常」與「無常」兩種事物存在,但它把這兩者都看成是不具有「自我」或本身是「無我」的事物,否則佛教就會和前面所說的某些外道相同。更重要的是,如果佛教主張有個「自我」存在,就無法證得完全消除所有痛苦的智慧和境界,這點我們在後面討論涅槃是「自我」或「無我」時,將再特別仔細說明。
[回gaya首頁]
[香光書鄉]
[法音叢書]
[無我]
[其他宗教學說的無我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