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主旨:心念無常

九色鹿經(卷1)T03,P0452C

主講:悟因法師

  本文的主題其實很鮮明,說溺人溺水被救,溺人原來是很感激九色鹿的,後來被重賞 的誘惑轉了心念,關鍵就在他爽約。本來約好不說鹿的藏身地的。所以這個故事是在說這 溺人心境的轉折。在說心的無常變化。

  人在苦難的時候,內心無助、渴望有人來相助;有人在此時適時地給予援助,內心是 很感激對方的;當遇到重賞之下時,又轉念想,這救命恩人只不過是一隻畜生。 心念無常與生命抉擇

  心念的無常,意味著所有的決定是可以由個人抉擇的。

  在人生的路程一直面對抉擇、挑戰。一直是走在這個驚險的路上。心情也跟著起伏轉 折。在文中可以回頭去挑出這些心情的語句來探究,會發現這篇的文學性非常地具足。佛 經有很多的義理是透過文學的描述來完成的。

  本文在說「心念的無常」。而心念的變化無常、空性,隨著當下的情境轉,是每個人 都需面對的,不是讀了本文就要去咒罵溺人的忘恩負義。

無常、空性

  心的空性,以瞋心來說,你來上課之前,在教室和同學說說笑笑很高興,沒有瞋心。 可是來到教室聽演講,聽得不耐煩,想睡覺。很煩。

  我引竺老師在香刊登過的一句話:梁啟超說,佛教的核心是「無我」。大乘佛教用另 一角度說「空」,但是難以解讀。空性,在禪宗使用這樣的核心要義卻是非常活潑。

瞋心在那裡

  舉禪宗公案為例,有一位裴休宰相去看一位禪師,問修忍辱的人怎麼會生氣?禪師說 :你把生氣拿出來我看看。裴休在自己身上找了找,回答說:遍尋不著。就像在座各位, 在台下越聽越生氣,你不知道這生氣是從那裡來的?常常有人說:我今天沒有準備要生氣 ,是看你的臉色我才生氣。(眾笑)這句話常常有人說。的確,沒有準備要生氣的,是遇到 什麼情境,看到你那張臉……。佛法對這現象的解釋,說這是心的無常變化。

  心念有善的、惡的、無記性的,但是為什麼此刻浮現這個?它是遇緣而生的法。因為 是緣生的法,所以是空性的,沒有堅實性。心是映照著外在的情境而起伏變化。就像溺人 的心境前後變化一樣。佛教有很多哲理、法義,是用這些故事來啟發、教導實踐。在人生 的旅程常常會有很多考驗、抉擇。

  又有一個公案,有人問禪師:為何會有瞋怒?瞋怒從那裡生出來?禪師回答:我看你 坐在那裡像一堆牛糞。那人聽了大為瞋怒。禪師說:你不是要問瞋怒從那裡來?

心是可以管理的

  這公案說的是心的無常、空性,同時也顯示著心是可以管理的。   心,是可以管理的。教育的可能性在這裡。所以每天要清理自己的思緒,可以利用寫 日記,給自己的思緒作一整理。寫日記不是要寫豐功偉業,重要的是整理自己。整理之後 方向會更清楚。

  溺水者後來生了癩瘡。怎麼這麼快就生癩瘡呢?是現世報嗎?佛教的因果報應,是思 考世間現象的一種方法,佛教觀察世間是相應法,原來約定不說出鹿的藏身處,後來心念 轉了,整個思緒轉了,他的世界也改觀了。

現實面的課題

  做一個實驗,閉上眼睛觀呼吸一分鐘。(一分鐘之後)一分鐘只有呼吸13-14次而已。 有沒有發現呼吸從那一個鼻孔進出?有沒有覺得比較平靜?每天可以做觀呼吸練習,讓心 沈淨。這是整理思緒的一種方法。

  這一篇文章在敦煌有壁畫,在現代也有人作為學校德化的教材。佛教受到重視,同時 也受到考驗和面臨撞擊。有人曾質問我:「你們講九色鹿就講因果報應,可不可以進一步 講一些佛法?國王只為了夫人要鹿皮,就要把半個國土奉送給別人,給別人這麼大的權限 ,佛教到底要說什麼?」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回答?半個國土,代表的是土地、主權、人 民、資源。這麼多的付出,這隻鹿豈不是太偉大了?好在國王沒把半個國土送給忘恩負義 的人,因為他根本不懂得治理國家。他不會統治,也不會珍惜。這一隻鹿可說是臨危不亂 。不只救了溺人,救了自己,還救了半個國土。故事的張力在這裡顯現出來。九色鹿做了 該做的事。這叫菩薩道。

  平時用觀呼吸來收攝自己,清理自己。這是生命中的焦點。也許你現在關注的焦點在 學問,學問的成就是知識性的。每個人都有他所追求的,學問的追求要問放在那裡用?呼 吸是至始至終的,可以是修學的,也可以成為關懷的重點。(演講結束)

問題討論

悟因法師講《九色鹿經》,90年5月2日,於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