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為何來?步誰足跡?

所為何來?步誰足跡? / 釋自淳

臺灣的許多佛教道場,徒眾要就讀佛學院,首先得獲得剃度師長的許可;而在香光尼僧團出家,則是每位僧眾都必須進「香光尼眾佛學院」。不管妳的世學學歷、工作履歷多豐富,出家前五年就得上佛學院。歷經兩年沙彌尼課程的薰陶,才能受具足戒成為比丘尼,繼續修學三年。

院長常說:「唯有大環境的改變,佛教才有改善的可能。」所以,佛學院的教育,不是專門培育學問僧的地方,反而希望學僧在多元學習中,除了關懷自我成長之外,不忘關照他人及大社會的情境,才可能創造當下的淨土。尤其在面對大社會憂患時,出家人不可能置身局外。因此,在學院學習的過程,每位僧眾需要不斷地自我檢核:「所為何來?步誰足跡?」如此,畢業後,才有可能「獨立自主」的面對困厄境、順意境;隨緣處理修行歷程中,所遭遇的矛盾與衝突;也清楚了知「出家與在家的不共處」。

「出家」,不是追求另一種清淨的生活模式,或是尋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生活在一起,互相關懷、互相扶持,生活溫馨、適意而已。反而是透過學院的共修生活、執事磨練,讓自己養具認同他人的心及避免膨脹自我;肯定他人並不等於否定自己。體認眾生是多元化的,因此佛法的表現也是多樣性的。沒有人能規定「修行」必須如何,否則就不是修行。佛法的住持與弘化,需要種種不同的發心與努力來平衡,這正是佛法能順應時代,流傳久遠的重要特質。

煩惱和魔王,是為了佛法的精進與正確而存在的。畢業之後,每當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令人頹喪落淚時,我知道不能因此卻步,反而要更加堅定地自問:「所為何來?我要步誰足跡?」

 【本文轉載自《香光故事述》】

◎小提示
比丘尼:佛教的出家女眾,經過佛教界有德養的戒師授予戒法,給予證明,成為僧團的一分子。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