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4──談無記業

《那先比丘經》釋14──談無記業[註1]
◎釋悟因

2-21-300「業」,有多種方面的說法,標誌「行為」是白或黑的質地,稱作善業、惡業。善業又稱為白業,惡業又稱為黑業。非黑非白業,稱作「無記業」。

「無記業」,是一種心不在的作為,不是善不是惡,它沒有很強的力量,與一般人說黑白的「中間」灰色地帶是不同的。

舉例來說,聖人沒有煩惱,當他走路、睡覺、吃飯時,也會進入「無記」,一種習慣性行為的情況。

然而,一般凡夫煩惱未除,常常處於「無記」,就是由著「無明」煩惱起現行,將來就很可能墮入畜生道。

在《那先比丘經》,彌蘭陀王問那先,遇到哪內六事令人發愁呢?

那先回答:一者、目所不喜而見之,二者、耳不欲所聞而聞之,三者、鼻不欲所嗅而嗅之,四者、口不欲所得而得之,五者、身不欲所著而著之,六者、心不可所喜而有之。

人們遇到這內六事,由於不喜歡、不欲樂,就排斥它、想把它往外推。有一句成語說「坐困愁城」,就是形容極度憂愁、煩惱的樣子。

本來不想看到的人,由於冤家路窄,卻又見到了;不想看到卻偏偏遇到;不想碰到反而卻碰到了。真的是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是大家都有的經驗啊!

不過,「令人內愁」,遇到這內六事,一定會發愁嗎?

有的人在這時就會發愁。神經迴路引導他進入無記,讓他習慣的走了老路。如果是怨偶,往往積怨日深,找不到出路。

什麼是修行?如果那時候,你知道你生起了不喜歡的心,當下你是用什麼心境來看待這些?你想:喜歡、不喜歡,又會怎麼樣?你明白那只是「受」,受覺而已。既是受覺,你可以不讓它往下一步發展!

因此,修行不在於你喜歡、不喜歡。而在於當下是否「如實知」。

當下的感受、反應,你如實地看到,「如實知」,不往下發展,這樣,心會越來越清明,也就能看到超越的可能。
—————
[註1]據: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印儀-105.10,影片VIDEO_TS-6(第6片光碟)之VTS_03_1之01:54~05:04。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