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74─學佛的人要珍重珍惜保有人身

◎釋悟因

王復問:「人當於後世生者,寧能自知不?」人知道自己將來會再投生嗎?他自己知道嗎?

那先言:「其當生者自知。」這個人自己知道是要投生的。

可投生到哪裡去?最好事先知道。可那先說不可預知生於何處。

王言:「何用知之?」怎麼知道會再投生呢?

那先言:「譬如田家耕種,天雨時節,其人寧豫知當得穀不?」

那先舉個譬喻說,有一個農夫在田裡灑播稻種,下雨了,農夫知道他以後有稻子可以收割嗎?可以或不可以預知?有時可以預知,有時不可以;颱風若來,就可能收割不成了。不過,也不是天天刮颱風,所以照常理推斷,有耕耘就有收穫,風調雨順,老天必然保佑五穀豐收。

王言:「然,猶知當得穀多。」那先言:「人亦如是,人當於後世生豫自知。」王言善哉。(1)

彌蘭王說:這是自然,播種的農夫知道這一年努力下來所得的稻穀必然豐盛。

那先說:人也一樣,知道自己這輩子勤奮努力,來世就會投生到好的地方。至少沒有殺人放火、偷盜搶劫,不致於墮落到三惡道那麼離譜。

顯然,萬事都無法保證,其中也隱藏著不可預知的變數與風險,即使機率微乎其微!

所以,學佛以後一定要珍重珍惜保有人身。有的人很有趣,不知道頭腦是怎麼想的,看到小狗很可愛,心裡就想「我下輩子做狗好了。」是不是想得太天真了?也不掂量掂量自己有多少福報!萬一福報不足做了流浪狗,可就沒人疼、沒人抱。即使福報好有人疼,做狗也是不能自主的,寵物的自由是人的賜與。

生而為人,可以讀書、知書達禮,可以自我覺醒。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與動物的差別也沒多大,不同的是人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些是生而為人才具備的特質。

佛經說人有三種特性:憶念、梵行、勤勇。其中,「憶念」與認知、覺知、省察能力有關。人有覺知的能力,這是最可貴的。第二種「梵行」,與慚愧、清白、品行有關,一種懺悔心,應該做的都做了,仍然覺得做得不夠好、不夠圓滿,總有一種虧欠的感覺,可不可以再認真多做一些會更好,這種反省的力量是為梵行。第三種「勤勇」,一件事因緣條件不足,眼看無法完成,還是會想盡辦法完成,這是意志力。人類文明不斷改善、推陳出新,就是這種勤勇的力量。

有一句玩笑話說:「人比蜜蜂、螞蟻勤勞。」在所有動物之中,蜜蜂、螞蟻的勤勞可謂眾所皆知,但是與蜜蜂、螞蟻相比,人的勤勞更甚。

人的價值超越動物,能力也非動物可比。鳥做個鳥窩,巧奪天工,漂亮得不得了;蜜蜂做個蜂窩,也是巧妙異常,令人歎為觀止;可牠們不會做電腦、程式設計,不懂得設計高鐵、飛機。人除了勤勞,還懂得運用智慧解決難題,想盡辦法改善缺陷,以求精益求精、盡善盡美。
看來,投生做人是相當完美的。

可是,人類發明製造飛機,卻也有人運用這些發明製造戰爭,讓人死傷無數,走向毀滅。毀滅性的傷亡,大多數人是不樂見的。因此,就有人呼籲和平會議,大家坐下來談判,怎樣才能獲得多邊、最大化的利益。這是人特有的理性、具有覺知、反省的能力。

人類也是愛護生命的,不只愛護人類,也愛護動物,講護生、環保。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2片光碟)VTS_04_01-02:40-09:32。

(1) 出處,大正藏32冊,CBETA,T32,no.1670B,頁715。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