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的關係:相互尊重的故事

人與人的關係:相互尊重的故事
◎釋悟因

2-21-300 人與人的關係概稱為「人際關係」,其實是以「人」為主體,涉及很多層面,可能包括自然環境、空間距離、道德規範、價值觀以及社會群體等多種要素。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如何掌握原則?如何學習應對的技巧,是人們立足社會值得學習的。

在佛教的戒律,比丘、比丘尼戒有很多這方面的規範。在比丘尼戒有一條戒叫「不可在生草上大小便」[註1]。「生草」,有生命的草。如現代人的常識,公園的草不可踐踏,當然也不可以讓寵物在上面大小便。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眾多關係面向的一種: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不可在生草上大小便」,這似乎是一般「公民與道德」的教材。佛陀以此教誡比丘尼是否太過微細了?其實從這條戒的制戒緣起去看,它不只涉及公共道德,還涉及空間使用、價值衝突,以及群體特性等多元面向。是「人際關係」很有趣的題材。

這條戒的制戒緣起如下:
「爾時,婆伽婆[註2]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去比丘尼精舍不遠,有好結縷草生。時有諸居士數來[註3],在中坐臥調戲,或唄或歌或舞,或有啼哭音聲。亂諸坐禪比丘尼。諸比丘尼患之。居士去後。以大小便糞掃置草上。諸居士還來在中戲。時諸不淨污身及衣服。以此不淨污草。草遂枯死。」[註4]

比丘尼的精舍建在有好草的附近,這裡空氣好、適宜禪修;而有好草的地方,人們也常常來此賞遊,或嬉戲或唱歌跳舞。同樣一個花園,形成了兩個不同的世界需求。

這故事也適用於現代。住公園附近的佛寺被來來往往的遊人、車輛干擾,終日不得安寧。雙方不愉快告起來,請警察來取諦。警察怎麼作公親呢?兩造各有不同的價值觀。一個說,我們在修行、提昇人間的淨化;對方也說,我們唱歌跳舞也是淨化身心。…

我在1996年在印度菩提伽耶講這條戒時,就開放讓學員彼此辯論。八十幾位來自世界各國的西方尼僧們彼此論辯,談得很是高興。人與人之間,族群多元,使用一個共同的空間,由於彼此價值觀不同而有不同的訴求。這是人類有史以來一直面臨的問題。有沒有標準答案?沒有。

宗教人士就比較優勢嗎?不盡然。這方的人說他是提昇、他要持戒、禪修;另一方的人也說要行他們的法,你覺得重要他不覺得重要,各說各話不能解決問題。如何各行所是又彼此相安無事,自然要想辦法。…

在時間、空間的交錯點上,什麼是大原則什麼是小問題,如何將心比心設定共同的規則。例如我們建停車場規定幾點到幾點不能停車,門窗就用雙重玻璃,…各自要思考解決的辦法。

佛法談世間的根本問題在「關係」。人際關係是社會科學的一環,也是佛教「緣起觀」的觀察與應用。
(本文緣於105年新營妙法寺三壇大戒圓滿,4月22日新戒宏德、宏慈到香光寺問余學戒如何掌握原則,因以案例說明。)


[註1]原文:「若比丘尼在生草上大小便,波逸提。」
[註2]婆伽婆是梵語,或譯薄伽梵,指佛陀。
[註3]數來,常常來、多次來。數,讀ㄕㄨㄛˋ,次數很多。
[註4]《四分律》,大正藏第22冊,頁739。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