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釋117─「光線」使用的變遷

◎釋悟因

「火」的使用是人類科技發展和文化演化的轉捩點,而「電」的使用更是人類歷史的革命。

在《那先比丘經》有「鑽木取火」的例子,「如鑽火燧,無兩木、無人鑽者,寧能得火不?」鑽木取火時需要什麼修件呢?二根木頭,並且要有人把它們相互摩擦,摩擦生熱就會產生火花。「燃點」是現代的常識,也這是古人取火的智慧。

古代也有另一種生火的方法,叫「陽燧鉤」,就是在大太陽底下,用一面鏡子讓陽光聚合,鏡子下方再放一些容易引火的木屑或布屑,它就會引火燃燒。

「陽燧鉤」取火的條件,太陽、鏡子、木屑或布屑的聚合。

那先比丘又問彌蘭陀王:「若人無鏡無明,人欲自照,寧能自見其形不?」一個人想要從鏡子看自己的影像,如果沒有鏡子、光線,能看得到自己的形象嗎?不能,這是在說因緣。

「無明」,沒有光線。人的眼睛要能夠看見事物,最重要的條件是光線。

攝影最重要的也在光線,陽光下拍攝,影像璀燦;室內拍攝,燈光調適得宜也會有佳作。人類使用「光線」,在發現、使用「電」之後又有了長足的發展。

如果你插一盆花,最好有光線照射,它才能被看到,也才能看到它的燦爛;廣告設計也一樣,畫面上你最想讓人注視的地方,就把光線放在那兒,那兒就成為吸引人的焦點。

我們寺裡的法師有時插了一盆花放在陰暗的地方,我說這給誰看啊?就把盆花移到有陽光的地方,那位法師說:「師父!這樣花很容易枯萎耶!」我說:「這花是要被看到比較重要,還是放在牆角讓它維持多天比較重要?」

其實,這是個人的抉擇。

每個人抉擇一件事情都有他個人的立場、態度和想法。人活著要是窩在牆角可能活得比較久,可這輩子的生命也就交待在那兒了。

古人為什麼「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因為日出日落,人們工作得利用陽光。

現在人們使用的光線是什麼?日光燈。晚上你叫他去睡覺,很難。日光燈一天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光線這麼好,他就一直玩手機。所以學生宿舍要管理學生早睡早起,宿舍的教官或老師都很辛苦。

這是整個世界的改變。

環境裡「光線」使用的改變,根本性的變革了人類的發展。

迎向朝陽、接受陽光,讓身體的器官動起來、讓六根靈活起來,這是人類生命古老的智慧。人類歷史的變革從來只是向前發展,能夠回到從前嗎?

文章出處:悟因法師談人生系列-8-那先比丘經的啟示-105.10(第10片光碟)VTS_04_01-11:14-16:14。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