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書鄉/香光叢書/法雨篇1/點石集/《悟無生》

【心空及第歸】

自力與他力

我們平常所見的阿彌陀佛塑像,幾乎都是立像,而且手伸得很長,隨時準備接引樂欲往生的眾生同歸極樂。在無量壽經上記載,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於世自在王如來前修行,曾發四十八大願,願願誓成就依、正二報莊嚴的極樂世界,願願誓度每一位發願往生的眾生。所以,在佛教的弘傳中,彌陀淨土法門一直被認為是自力、他力相應的法門,而從整體佛教的特質來說,佛法是自力重於他力的。

什麼是自力?什麼是他力?從個人作觀助力的立場來看,修持彌陀淨土法門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與阿彌陀佛相應。以四十八大願來說,雖然阿彌陀佛弘願度眾生,但眾生不念佛,本身沒有付出自力,是不能與佛菩薩的悲心切願相感通的。

今天大家在這裡念佛,我想真正的苦也是在這個地方,自己與佛的隔閡,自己與別人的隔閡,自己與自己的隔閡。尤其當你想認真修持時,你會發現:極樂世界的距離何止十萬億佛土!念佛時,怎麼都定不下來,鑽不進去,這種像蛹破不了繭般,咬囓身心的苦迫,相信每個人或深或淺都曾經領受過,而當你突破這一層隔閡時,你將會發現另一片廣闊的天地。

總之,從菩薩及高僧大德弘揚淨土法門,鼓勵行人的角度而言,彌陀的大願接引,隨時等著我們,只要念佛即可往生,看起來似乎是他力的,如果我們不信願、不踐行,只等著阿彌陀佛來接引,又怎麼到得了極樂世界呢?

以彌陀驗心

同修們在打佛七前都期許,希望藉著佛七的修持可以得到一點定力,到了念佛堂用功,卻又發現自己愈來愈放不下。雖然很專注以佛號攝受自己,可是妄念紛飛,當然大家放不下的不是兒女、名位、事業、長短是非,而是執事善後未處理,活動籌備未進行等,許許多多的念頭不斷浮現。我相信大家一定很想讓那些念頭不要生起,有的人或許因此認為自己業障深重,就這樣一面後悔,一面念頭仍然不斷冒上來,結果越止越亂,越壓越猛。這已不是用功,而是在追念頭,打妄想了。

《楞嚴經》上說:「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常不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其實澄心念佛時,平常的思緒一定會浮現,你不要理它,更不必因此生起任何情緒——我很慚愧,我真是業障深重……,這些根本無濟於事。只要繼續念佛,你要訓練自己放鬆、放下,放下那些平常放不下的念頭,心中單提一句「阿彌陀佛」,不做他想,縱使天塌下來,你還是念佛。這不容易做到,可也是最簡易的方法。

為什麼是最簡易的?平常我們說修行要「明心見性」,但修彌陀法門一般不講見性,不過至少要明心。「明」的相對就是「無明」,佛教不同於天主教、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佛教認為縱使下地獄也沒有原罪,而是「無明」感心,造作惡業,招感與地獄相應的果報。而且,到地獄也不是一墮永墮,只要以至誠心,深心懺悔,用清淨的身、口、意來轉化身心,消除無明煩惱,自然可以轉業。所以,佛法強調心是一切的主宰,修行之首要即在明心。

透過什麼方法可以「明心」呢?古德說一句彌陀含攝八萬四千法門,就是以一句佛號來驗心,如何驗明,必須你自己直接去面對,將過去的一切知識、經驗都拿到現在來驗明。這不但絕諸對待,也離卻語言文字,只能由你自己體會。我想舉一個禪宗公案,大家不妨拿來在我們身上問問看!

三心不可得

唐朝的德山宣鑑禪師對金剛經曾下過很深的功夫,著了一部註解《金剛經》的「青龍疏鈔」,名冠成都,他擅長講性相諸經,貫通旨趣。他聽說江南多魔子魔孫,便準備下江南去破斥魔窟邪說,以報佛恩。

在灃陽路上,碰到一位賣餅的老婆婆,正好肚子餓,就想買些餅充飢,等他趨前欲買點心時,老婆婆問他:

「你肩上挑的是什麼啊?」

他回答道:「金剛經的註解本。」

老婆婆說:「那我請問你一個問題,答得出來就賣給你,如果答不出來,且請別處去。」她接著說:「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是三心了不可得,你要點那一個心?」

德山禪師被這麼一問,啞口無言,因為他一向只偏重在教義上的知解,不曾直接碰觸到生命的體悟,於是羞愧得把整擔金剛經的疏鈔燒了。燒掉以後,就直往江南龍潭禪師那兒參學。

有一天,他侍候禪師,禪師與他彼此無言,最後禪師說:「夜深了,休息吧!」於是,禪師拿著燭火領他到客寮休息,到了客寮門前,當他轉身請禪師也回寮休息時,禪師忽然將火吹熄,當下德山禪師便開悟了!

他當時開悟的是什麼?開悟的心境又如何?我們當然不知道,不過現在我們倒可以用這個公案來問問自己:過去心不可得,阿彌陀佛;現在心不可得,也是阿彌陀佛;未來心不可得,我們還是阿彌陀佛;既然是三心不可得,我們到底用什麼心念阿彌陀佛,這是值得修彌陀淨土法門的行人深思的問題。

大家一面念佛,一面也要好好地參,不念阿彌陀佛,三心不可得;念了阿彌陀佛,三心仍是不可得,既然三心不可得,你用什麼心與佛相應?阿彌陀佛!

 

 

香光資訊網   香光書鄉   香光叢書   點石集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