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身、調息
打坐先調身,使其平穩安和,是第一步。打坐的時候,身體的姿勢要端正,腰挺直,不要讓自己的肌肉繃得太緊,儘量放鬆,嘴唇微抿,舌抵上牙齦,不可緊咬牙關。眼開三分,涵胸,兩肩平正,兩腿趺坐,安穩地放在蒲團上,手結彌陀印,置小腹和小腿間,臀部墊高三公分,下巴內收,這些前準備的動作對打坐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是調呼吸,由一數到十,再倒數到一,隨著吸氣,緩緩地數著,不可有聲,不要特別用力、聳肩,不可用口吸氣,氣要舒緩,漸細漸長,這是第二步。
一般教打坐,都會從這些調身、調息的前準備動作開始。打坐不等於修行,打坐也不等於參禪,但它卻是參禪、修行的方便。從姿勢上來說,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坐是最安定的,所以打坐是每位初參必須具備的訓練。
調心
我們的心念如猿猴躍動,不斷攀緣,無法靜聚一處,這是定的障礙,要攝心不散,必先對治定的障礙。所以,智者大師教學止觀,必先呵五欲、棄五蓋。五蓋是貪、瞋、掉、悔、疑,五欲是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因為我們的心對五塵境界充滿貪愛欲求,順自己則貪戀不捨,一不順情就會瞋惱拒斥,患得患失,憂悔疑懼。就以我們最熟悉的財利、名位、權勢、事業、家產、兒女,乃至身體來說,患得患失的疑慮,使我們無法如實看清無常的流變,身心疲於追逐,因此修止應先棄五蓋,呵五欲,使原本煩躁的心念,能漸漸趨向澄淨、安寧。這是「去翳法」,「翳」是遮蔽瞳孔而使我們看不清楚的薄膜,去翳明自現,遠離貪愛欲求,光明的本性才能顯露出來,這也是各類宗教人士所要面對「自正其心」的問題(如基督教也有禁閉、冥想等)。
修定即是調御躍動、剛強的心,使心地柔軟,柔軟心是一切修行的基礎。
就舉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來說,尊者七歲喪父,親戚奪走了他們賴以為生的田園、家產,使他的母親和妹妹流浪街頭,過著乞丐的生活,等他長大,學習降雹運風的咒術,摧毀一切穀物,也殺害無以數計的生靈,為的是復仇。這種驚心動魄、殺人盈野的事件,是出自專一報復的心,如果不是後來他覺醒:「報復殺人不是解決之道」,應求正法解脫,我們實在無法想像這些怨懟何時可了?
另一個是龍樹菩薩的故事,他在接受佛法以前,學識冠蓋當時,又有隱身術,因此偕友人利用隱身術,入皇宮調戲宮女嬪妃,以此為樂。最後終因行跡敗露,友人相繼被殺,他是唯一倖存者,於是發現淫欲不是究竟之樂,隱身不能自保,進而放棄邪道,歸向正法。
上兩則例子在說明魔也有魔力,能專心一處,惡咒、隱身,乃至修定,若只為滿足自我的私欲,違反社會良善道德,甚至違反心性清淨,將會成為魔子魔孫,甚至成為魔王,其影響力如同當年的希特勒,屠殺猶太人伏屍盈野,不可不戒慎!可見真正修定,聚心一處在調心——讓心地柔軟,修止修觀也在使情感、意志趨於寧靜,而歸於祥和輕安,這需以戒律為基礎,才不會犯人苗稼,墜落坑塹呀!
修定最大的敵人是:
一、散亂——心無法平和、安住於專一目標,意志力無法提起,一事無成。
二、掉舉——以貪為主,心嚮往於某一塵境,七上八下無法安住。
三、昏沈——無法集中注意力做明確思想,身心困倦。
記得從前,常對自己說:「現在年輕多為常住發心,多培福,將來年紀大了,執事做不動時,可以一心念佛,好好用功!」殊不知不是這麼一回事!身體一旦不聽使喚,念力也渙散,自己更會告訴自己:「這些太難了,我的健康狀況,焉能勝任!」如此這般,意志力提不起來就是散亂,走兩步路老態龍鐘,昏昏沈沈,只留下老驥伏櫪,空思夢想那當年的塵影往事,悠悠忽忽,一生將逝,你想何時才是開始?這是修定的敵人。
調心的方法有五種,叫五停心觀:
一、不淨觀——以人死後,屍體的變化做為觀境,過程分為九個次第,即新死想、青瘀想、膿血想、絳汁想、蟲噉想、筋纏想、骨散想、白骨想、燒灰想。多貪欲的眾生可用這種方法,調伏愛欲。
二、念佛觀——有持名念佛,或觀想聖容、誓願和佛之恩德、智德、斷德等。
三、數息觀——以呼吸調適、攝持,使心念沉淨,水清魚自現,而進入生命的反思。
四、慈悲觀——觀慈母恩到無緣等七種發菩提心法,生起為眾生與樂拔苦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層次有三種:生緣慈,法緣慈到無緣慈,可對治瞋恚煩惱。
五、因緣觀——觀因緣之生起如幻,其性本空,如實了知心的成分、心的運作、心的本性。晏坐水月道場,廣度如幻眾生,對治眾生的執著、愚痴煩惱。
若心念歸於安住,這是定的功夫,梵語音譯為「三摩地」,意譯為「等持」,也就是疏導起伏飛揚動亂的心念,攝持於一個所緣境上,不作觀想,只讓心安住,如此便可對治散亂和掉舉。
若從生命的反思,思惟佛的恩德、智德、斷德,這就進入禪的境界。梵語「禪」,意思是靜慮,是思惟修,心集中繫於觀境,於安詳、寧靜和諧中,對治多散亂的煩惱。二者不可偏廢,兼具方可收實踐解脫的效用。
調身、調息、調心,是以修心為主,心得調柔,止觀雙運,般若顯現,才是終極目的。修止的過程,其開始往往是心到處亂跑,妄念紛飛,但若能念茲在茲,漸漸馴服,就如流水進入平原,漸緩漸穩,最後,河水流入大海,溶於其中彼此不可分,一片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