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書鄉/香光叢書/法雨篇1/點石集/《覺有情》

【佛陀的基本法輪】

我常聽到許多同學說佛法浩瀚得像大海一樣,想要汲取卻不知用什麼方法,既然大家希望研究佛法,那麼就必須在佛陀的一代時教裡找到根本的道理。

什麼是佛法的根本呢?那就是「四聖諦」。如果你看過佛傳或對佛教的經典稍有印象,就知道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最初在鹿野苑說法度憍陳如等五比丘,那時所說的法就是「四聖諦」,至佛陀臨入涅槃最後的教誡——遺教經,所教導的仍然是「四聖諦」。縱觀佛陀的一生,自剛成道至臨入涅槃,所交代的都是「四聖諦」,這當中從阿含、方等、般若及至法華、涅槃,一切大小乘佛典都離不開「四聖諦」。由此可知,佛陀的根本法輪就是「四聖諦」。到了今日,對我們而言,整個學佛的過程就是「四聖諦」的信、解、行、證的過程。

何謂「四聖諦」呢?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諦」就是真理,真實不虛的道理。因為它是聖人所悟的真理,只要做這個真理修行就可以超凡入聖,所以稱為「四聖諦」。以下我就逐一向大家介紹。

苦諦——世間的真相

第一個就是苦諦,有些人一聽到「苦」,便馬上聯想到苦難、痛苦,就以為佛教是悲觀的、消極的、沒有希望的,其實大家是否曾仔細想過「苦」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佛陀要說「苦」是一個真理呢?

佛教的產生以及終極的關懷便是要解決人間的痛苦,既要解決人生的問題,就須先看清世間的真象,「苦」就是佛陀對世間如實觀察後所提出來的真理。佛陀說「苦」,並不是否認人生有樂趣,相反的,佛陀承認人有各種物質與精神的喜樂,如家庭和睦——親子、人際之樂,資用具足——五欲攝受使用之樂,生命長壽——色力、健康之樂等等,可是這一切都包含在「苦」中,因為喜樂是無常、變易不居的。所以說「苦」不是通常所說的苦難,而是「無常即是苦」。「無常」是世間的真理,「苦」亦是真理。

佛陀所說的「苦」有三種:

(一)苦苦——一般苦難的苦。

(二)壞苦——由變易而壞所產生的苦。

(三)行苦——見到諸法無常,而感逼惱所產生的苦。

人生的各種苦難,如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憂悲苦惱,凡此種種都包括在一般苦難的苦(苦苦)當中。大家都還很年輕,說老、死似乎還言之過早,但是你們是否曾經想過死後要到那裡去?是否也曾想知道死去的親人或朋友到那裡去了?再近點想,下一刻自己要到那裡去?相信大家也會感到一片迷惘,這也是一份「苦」。年輕的你們目前最迫切關心的可能就是感情問題了,有的他喜歡我,而我不喜歡他,有的我喜歡他,而他又不領情,這種苦也是沒來由的。

個人的「苦」不說,再看看我們生活的環境,空氣污染、水源污染正嚴重地危害著人的健康。此外,青少年飆車、玩電玩、求刺激,只為要掙脫升學主義的壓力,有人想不必工作只憑幾個號碼坐擁財富,卻換來大家不樂、六合不彩的結果,甚至鋌而走險,以身相許於綁票、搶劫的刑案中,這些都發生在你我的身邊,人不僅有個人的苦,還得承受社會共業的苦迫。

生活中快樂的感覺和境遇是無常的,不永恆的,它改變的時候,就產生了痛苦、苦惱。舉個例子,古人曾說人生的賞心樂事有四件——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與金榜題名時。如果這些真是賞心樂事,我要告訴各位,那比沒有更苦,為什麼呢?「久旱逢甘霖」,是要熬過多少個「旱」的日子,才能有獲得甘霖的喜悅,若是來個霪雨不停,你想還有快樂嗎?再說「他鄉遇故知」,一個離鄉背井的人,他要忍下多少鄉愁,才有「遇故知」的快樂,但是他鄉畢竟不是斯土,相遇也只是偶然啊!又大家在聯考放榜時的那番欣喜,現在是否還餘波盪漾?不管心理上的、外界人事上的,這一切都在不斷的變易生滅之中,佛陀要告訴我們的「苦」就在這個地方。

生命的真相就是苦和無常,認識了這個道理,我們更要珍惜短暫的生命,把握、創造每個當下,也正因為一切都在變易當中,我們才有可能加上善的因緣而改變現況,我想這是佛陀告訴我們苦諦的真正用意吧!

集諦——苦的生起、苦的根源

集諦講的是苦的來源,「苦」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自生的,它由誰來決定呢?其實誰也不能決定,自己的貪愛便是集諦的來源。

「集」有招感的意思,是引發我們的貪欲、瞋恨、愚昧、傲慢、疑懼、好逸惡勞……等煩惱去招感苦果的力量。有集諦不斷的招感苦果,又再引發我們造作煩惱,生命於斯輪轉不息。

舉例來說,大家一定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站在路旁等車,看一輛輛車停下又開,都不是我要搭的車,你心裡一定想:「車子怎麼還沒來?」或是看到好不容易等到的車跑了,你心裡一定邊生氣邊嘀咕:「車子怎麼不停下來?」等到真有部車停下來,勉強擠上去了以後,快到下一站時,心裡又會想:「車子已經這麼擠了,最好不要再停車!」這便是煩惱,是一種「貪」的煩惱。

常見到有些父母親每天為了兒女辛苦賺錢,只想讓孩子學得更多,不落人後。表面是讓孩子多才多藝,實際上只是自己誇耀的一項工具,不僅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自己也會因求不得而痛苦。

佛陀告訴我們:執著在什麼地方,煩惱就在那兒生起,學著找出內心的執著,好好檢省煩惱如何生起,就是袪除苦迫最直接的方法了。但這不是說父母就不用再去照顧孩子,孩子也不必再讀書學習,而是父母能耐心地輔導孩子,從生存、興趣的需要,以正確的心態去學習。

由第一聖諦「苦諦」到第二聖諦「集諦」,便是要引導我們真正正視生命的現實問題,如果想要從痛苦中解脫,就必須先找出苦的原因,而通常這些苦惱並不是用外力可以破除的。我常說美國可以把太空梭發射到太空去,這是人類透過智慧開發科技的成果,但是這些科技是否也能夠把我們的煩惱打到太空裡去?佛陀很明白地告訴我們:一切的煩惱不是靠外力可以解決的,必須從自淨其意做起。

滅諦——苦的止息

「滅」指的是涅槃,滅諦就是涅槃的真理。為什麼「滅」是涅槃呢?因為「滅」就是超脫人我是非的紛雜諍亂,不受苦惱,對生死能自由自在。這裡所說的「自由自在」是什麼呢?或許同學會覺得自己現在不也自由自在的嗎?想聽講便坐下來聽,不想聽就回去,這是不是自由自在呢?

佛門裡有一則故事:有位老居士想要出家,便到寺院裡請求剃度。師父問他:「你幾歲了?」他說:「八十多歲而已!」師父便說:「這麼大把年紀不宜出家,要出家還是年輕點較好!」聽完這些話,這位老居士立即入定走了。隔了幾年,有個小孩跑來跟師父要求出家,師父一看,幾歲大的小孩,小不點一個,便笑著說:「你還這麼小,怎麼能出家呢?」他一聽便理直氣壯地說:「老的你嫌老,小的你又嫌小,你到底要什麼?」

這才叫自由自在,對生死無有恐怖,對現前生命又能掌握,這是佛菩薩的自由自在。對我們而言,那全是別人的,也是想像的。佛陀告訴我們:不要以思惟的方式去揣摩涅槃是什麼樣子,如果涅槃是可用思惟、想像而得,那我們為什麼還需要修行?「概念性涅槃」、「思想上涅槃」並不是真正的涅槃,真正的涅槃只有自己去親證體悟!

省庵大師生了重病,弟子說:「師父你不要走!」他說:「沒有關係,我去去就來!」「去去就來」正可說明生死自在、煩惱止息的涅槃是由智者內證的。如果我們能依著佛陀的教示,勤奮地懇切地鍛鍊、淨化自己,必然能獲得心靈的成長,一步步走向涅槃的大道。廣欽老和尚圓寂時說:「無來無去無代誌!」要如何才能達到「無代誌」呢?佛陀在第四聖諦——道諦中便說明了達到涅槃的方法。

道諦——能令苦迫止息的途徑

「道」就是方法、道路,也就是出「苦」、滅「集」,證得涅樂而獲解脫的方法。換句話說,「道」是去除「苦」、「集」,到達「滅」的途徑。這是一種透過對生命真正的認識,而將自己的身心做一番改革的方法。

這個方法是佛陀將其親自走過的告訴我們,無數的高僧大德也是隨著佛陀的跡走在這條路上,具體的說有八正道:

(一)正見——如實的知見

(二)正思——正確的思惟

(三)正語——正直的言語

(四)正業——端正的行為

(五)正命——正當的職業

(六)正勤——正當的努力

(七)正念——正確的憶念

(八)正定——正確的禪定

除八正道之外,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攝法等一切萬行,最終的目的是要讓我們能有一個智慧正覺的人生觀,看清世間的實相,不執著、不迷惑、無有顛倒夢想,而這智慧的基礎是要奠立在戒學之上的。

戒律是指導人行為的準則,也是定學、慧學的基礎。最基本的就是五戒,藉由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來規範自己的身心,培養仁愛、慈悲、寬容的高尚情操以及理智的思考能力,進而對一切眾生普遍愛護、慈悲攝持,把小我的執著一步步推出去,展開大我的包含,渴愛自然減少,苦便逐漸減少。

觀看今日叢生的問題,不論是環境的、精神的、社會的種種不安與危害,不正是因人的貪、瞋、痴的慾望與愚昧所匯集的共業與別業嗎?所以「道諦」是人的生活方式,是人所必須遵行、修習的一種中道的人生觀,它是身、口、意的自律與淨化!

四諦因果

苦諦說明了人生的現象、感受,集諦則歸結出招感苦果的原因,所以苦、集二諦是世間現象的因果;滅諦是涅槃,是出世間的果,道諦是達到涅槃的資糧與途徑,滅、道二諦是出世間的因果。

一般說因果,都先說因後再說果,有了某種原因,才導致了某種結果。然而佛陀說四聖諦,卻是先說果,後說因,這是針對我們眾生的習性而施設的。古德曾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對於自己的身心或是發生於周遭的事物,通常是比較容易感受及了解的,厭離苦果亦是人之常情,因此從目前我們感受到最深的——苦果說起,然後分析造成苦果的原因,更為了要使人欣慕解脫的境界,而先說涅槃,才又說如何達到涅槃的方法,這是佛陀說法的善巧方便。

因此,我們修學佛法想要得到真實受用,唯一的方法就是必須先確信苦、集二諦,如果對苦、集二諦看得尚未清楚,無法了解世間的實相,又如何找到用功下手的方法呢?只因為要與不要都不知道啊!

四聖諦是佛陀的基本教法

為什麼說四聖諦是佛陀的基本教法?有些人說四聖諦是佛陀專為聲聞行者開示的法門,其實,四聖諦是貫徹一切大小乘佛法的。如果從緣覺所修十二因緣法的生滅門來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一直到老死,整個生命相緣相生的過程,便是對苦、集二諦做了一個很詳細的註腳。而我們常說的菩薩行者所修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及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皆是由四聖諦中的道諦所攝,所以四聖諦法並不限於聲聞行者所修。但為什麼一般會說四聖諦法是聲聞人所修呢?那是因為聲聞行者在苦、集二諦的觀察與道、滅二諦的行持修道中,比較偏重自我了脫的緣故。

有的同學可能會問:菩薩修不修苦、集二諦?菩薩的苦、集二諦在那裡?所謂的菩薩行者,是他能深深體會眾生的苦迫,走進眾生的苦難當中,然後發起深願心,願救度眾生的人。假如菩薩自己沒有從身心世界去體會世間的苦迫,又如何覺悟眾生,知道別人確切的需要呢?即使有最好的物質支援,也只是徒勞而已,所以菩薩更要深入了解苦、集二諦,才能累積成佛的資糧,開創佛國的淨土。

我之所以如此說,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想提醒大家,唯有先認清生命的本來情況,才能知道為何要信佛、學佛,人為何而來,這些都必須自己親自去體會,有了這一層的認識,對佛法正知見的確立會有較穩固的基礎。

所以說菩薩不只修六度,也要修四諦,我們可以從四弘誓願中看到這個消息:

眾生無邊誓願度——緣於對苦諦的體會。

煩惱無盡誓願斷——緣於對集諦的了解。

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對道諦的踐行。

佛道無上誓願成——成就圓滿的滅諦。

因此,四聖諦不僅是自我的解脫,最後是要一切眾生也都能解脫,這就是菩薩道和四弘誓願。我們信佛、學佛,了解四聖諦,所應建立的即是一種大乘進取的人生觀。

大家今天能有福報親聞佛法,我謹以佛陀的基本法輪——四聖諦供養大家,希望每個人都能儘量地敞開胸懷汲取佛法的養分,在學佛的旅途中不拘大、小乘之說的隔礙,發大心踐行四聖諦,共成佛道。

 

 

香光資訊網   香光書鄉   香光叢書   點石集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