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書鄉/香光叢書/法雨篇1/點石集/《覺有情》

【活到老學到老】

開學是開始學習的生活

今天是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開學的日子。

什麼是開學?開學就是學習生活的開始,你的時間、社交和家庭生活、活動空間都要調整,學著去關心照顧這些,這才能進入真正的開學。所以今天要對大家說:我們要珍惜這份因緣,重新提醒自己——從現在開始,我要探索生命的問題。

我時常提醒來山的人:「給自己一些時間,看看佛書或靜下心來念念佛,想想生命的問題!」往往得到的回答是:

「不是我不想學,因為事業忙啊!」

「孩子還小,需要人照顧哪!」

「身體不好,怎麼可以念佛啊!等身體好了再來吧!」

「我還年輕不會想,不用想這種問題。」

我不禁懷疑:什麼人才需要想?是不是只有班主任有生命才需要想,而大家都沒有生命嗎?既然要想,從什麼時候開始想呢?就是從今天的現在開始!告訴自己:我不但能呼吸,還能坐在這裡,我要誠懇地對待自己,如果不重視這份因緣,機會將稍縱即逝的。

一般人總以為自己一生沒做什麼滔天壞事,何必拜佛、學佛?又有一部份的人以為自己的知識很豐富,何須再研讀佛法?其實正因為你不曾做過壞事,也擁有豐富的知識,就更是要學佛,因為人生無常,誰能料到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我想大家也明白,對於自己何去何從的人生難題,世間的任何學科都各有專長,也試圖解決人生的問題,但終究無法得到究竟解答,只有佛陀這一位生命的老師,他引導我們去解開這些難題。

我們學佛從聞法開始,經中說:「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離罪,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槃」,由聞法才能得佛法的真實利益。開學,是聞法的開始。

探討人生的問題

研讀班的教學特色是以「班」為單位,不是大型講座。從教學的立場、效益來說,班級人數愈少愈好。師父們原先預計採小班制教學,人數大約在二、三十人左右,由於報名人數愈來愈多,為成全同學們好樂學習的心,目前有一班已擠到八、九十人。

研讀班採用的課本是最基礎的佛概,研讀方法是多元的,學習課程除課文講解外,還包括:小組討論、考試、作業、競賽、聯誼活動等,目前的學員都是由同學攜家帶眷與親朋好友、同事,一起來研讀的。因此每屆報名都大爆滿,很多人發了願來學習,卻被割愛,我只得說:「對不起,請先回來參加念佛共修,只要研讀班繼續辦,你就有機會!」研讀班自七十三年在嘉義開辦,至今七年,年年如此,大家是很有緣才共聚一堂的,希望要好好把握因緣,認真研讀。

到底研讀班要研讀些什麼呢?那就是研讀佛陀所說的道理。

曾有一位同學對我說,如果十年前他中了愛國獎券,現在一定很順暢。我問他:「中了愛國獎券可得二十萬元獎金,現在你手邊有二十萬嗎?」

「有啊!應不只二十萬!」

我接著問他:「有了二十萬就順暢了嗎?」他不說話了。

有句諺語:「人心不足蛇吞象」,現在的台灣是富裕了,但是否更順暢?大家都憂心社會的紛亂、搶劫、綁票、走私、暴動,經濟的快速成長,使得人們經營財富的方式也隨之改變,賺錢不需日積月累的勤儉功夫,皆希望快速地用錢賺錢,於是股票、房地產、期貨上市了,這還可以說是投資,而更投機的大家樂、六合彩的聚賭,卻方興未艾。很多生產單位找不到員工,因為大家賭博去了,只得結束營業,或外出尋找勞力密集的國家投資,結果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為什麼會導致這樣的惡性循環?因為大家對世間的善惡、是非、正邪分辨不清,把某些無意義的事,當成真理追尋,以致身心不平衡、不知足、不惜福!

有位女同學問我:「師父,我從小看小說,書上結局總是說公主與王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為什麼結婚後我從來不覺得有幸福感?」

「當初妳為什麼要結婚?」

「為了找伴侶、幸福、溫暖。」

「現在你覺得那裡不溫暖、不幸福?」

她說婚後希望有個孩子,最近生了個女兒,但這孩子體弱多病。她白天上班,夜裡疲累不堪想睡覺,卻常常被先生搖醒,叫她去照顧孩子,如此睡睡醒醒,一夜先後起來三、四次。女兒看病的醫療費高,薪水入不敷出,最近夫妻倆心情都不好,吵得很厲害,甚至提出要離婚,吵的問題大都是「誰該負擔家計?半夜誰該起來看小孩?女兒是誰的?為何那麼多病?」她一直想到底婚姻是怎麼一回事?

我問她:「妳為什麼結婚?」

她回答:「為找伴侶、幸福、溫暖。」

我說:「妳現在有伴了嗎?溫暖了嗎?」

她點點頭又搖搖頭,到底問題出在那兒?為什麼在獲得想要的東西之後,仍然不快樂?

另外有位同學告訴我,她是個失敗的媽媽。因為有一天,她的兒子從學校帶回一張畫,並說畫中的人物是媽媽。她一看呆住了,那怎麼會是自己呢?畫中是個母夜叉右手拿鍋鏟,左手拿毛巾,眼睛倒豎像羅剎,頭髮亂成一團像鳥巢,腳踏著報紙,畫上還有個時鐘,指著早晨七點。她覺得畫上的媽媽應該是慈愛、溫柔、可親,因自己長的並不醜,而兒子竟然把她畫成那樣子,讓她實在受不了,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媽媽。我向她說:「妳上研讀班研讀如何當媽媽吧!」

曾經有個信徒說:「等我責任完了,再好好修行。」也有人說:「我媳婦都娶了,但是事情更多,晚上睡不著。」每個人都想追求幸福、平安、財富,奈何「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歲月悠悠,當一口氣上不來,又是來生,這些都是人生的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而佛法能幫大家解開內心的謎。

法師們以虔敬的心陪伴大家研討佛法,探究人生生老病死的現象及苦空無常的真諦。研讀班幾年上課下來,據個人的觀察,我發現同學透過雙向的討論後,由佛法引發出菩提心、悲憫心、恭敬心,更加展現生命的自覺與喜悅,而在生活中,更加關心生存的正報、依報世界,以開放、好學的心積極參與帶動同學、同事、家人,做環保、輔育院等淨化社會人心的工作。

所以,研讀班的教育是一種「生活」的學習,台上台下都是老師,而不在於誰教誰。只要你願意,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導師,這正是研讀班的教學特色。

學習四心——赤子心、尊重心、奉獻心、布施心

現在諸位同學關心的是:我要抱著怎樣的心境來上課呢?在此我以四種心跟同學們共勉。

第一是赤子心,猶如孩子童真的心,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新鮮,因為好奇心能主動學習;因為新鮮,就能學不厭,坦然接納新知。開學後,同學要背書包、戴名牌,以赤子心重新開始上「佛學幼稚園小班」,每次來上課時,必須跟家人或工作同事說:「阿彌陀佛!我要去紫竹林精舍上課了。」

第二是尊重心,每次到精舍上課前、下課後都要到大殿禮拜佛陀,向知客師父說聲「阿彌陀佛!」也希望同學能視人如視佛,不起分別心,關心、尊重別人,重視大家共同的約定——不遲到、不早退,有事不能來上課時要請假,以示尊重。若有作業,一定要自己寫,不會做時盡量提出與法師、同學討論,或與家人討論完成。

第三是奉獻心,這是很需要刻意培養的一種心地,因為一般人在學習的時候,常常是想「我要學到什麼?」卻很少想到「我可以奉獻什麼?」這種心念影響人一味向外追求、要求,而不會反求諸己。所以,奉獻的心就是常常想到:我可以做什麼?我能付出什麼?

精舍是一個道場,道場是修道的地方,也是推動佛陀法輪的地方,更是大家的學校,這裡的一切,全都是同學建立的。在精舍的建築過程中,你們的學長,有的化緣,有的出力,有的檢查電路、水管、裝音響……,為什麼他們願意這樣無私地奉獻?因為這裡永遠是提供研讀佛法、研討生命問題的地方,這是班主任個人最大的願望,也是所有法師、畢業同學的願望,也希望在座的每個同學永遠朝著這方向去努力。大家上研讀班,教室要自己整理,廁所要自己清洗,垃圾要自己倒,修學的環境要自己創造。

第四是布施心,布施心是一種分享的心,因為研讀班的教學是雙向溝通,所以輪到自己分享時,你就要以歡喜心布施,傾囊相授;碰到別人報告,我就要布施歡喜、感恩與讚歎。這樣不只你個人成長,同時別人也成長,彼此增上,所有的修學都朝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方向進步!

今天,我希望大家以赤子的心、尊重的心及布施奉獻的心,來研討人生的問題,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生活的課程是學無止境的。大家要珍重這份因緣,澄清你人生的問題,袪除煩惱,淨化身心,同時也願研讀班的教育能再繼續推廣,讓每個人都能薰沐在佛光中,重新出發,走上法喜充滿的人生旅程。

 

 

香光資訊網   香光書鄉   香光叢書   點石集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