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書鄉/香光叢書/法雨篇1/點石集/《覺有情》

【活出生命的泉源】

今天是紫竹林精舍七十八年度佛學研讀班初級班開學典禮。中級班和高級班的開學典禮,已提早在幾天前舉行,今天大家可以看到學長都出來服務,首先我們要感謝他們的發心幫忙。

研讀班創辦緣起與宗旨

「不要讓我們作憨徒弟!」

在這裡我要向大家介紹研讀班的緣起和宗旨。民國七十三年,我擔任嘉義佛教會館的住持,那時有很多信眾皈依,但他們對我說:

「師父!您辦佛學院,只有利益出家眾,而我們在家弟子,您也應該照顧啊!」為什麼這樣說呢?他們說:「我們皈依三寶當然要依師修學,但是師父們只是讓我們作『憨徒弟』,我們只會拿香拜拜,這樣的拜拜,拜王爺公、媽祖婆與拜觀世音菩薩又有什麼差別呢?我們『憨憨』地拜,師父不好意思,我們也不好意思。」

聽了這些話,我內心非常震撼,我說:「這樣好了,我請香光寺的法師來陪你們說故事,每個星期說故事給你們聽好不好?」於是民國七十三年在嘉義開始辦研讀班,這是最初創辦研讀班的緣起。

活到老,學到老

一期研讀班辦下來,結果發現給大家授課的香光寺法師比我還認真,他們不滿意只是說說故事而已,他們說:「師父!我們今天陪同學讀書、說故事,說佛的道理給大家聽,這樣是不夠的。」我說:「怎樣不夠呢?」授課法師說:「我們不要只是說故事而已,像廟口在說善諭,說完就沒事了,這是不夠的。我覺得我們要像學校辦教育一樣,有教學目標,引導同學實踐佛法,讓佛法能夠在每一個人的身心中生根、落實,我們是在辦成人教育啊!」於是研讀班開辦以後,我們不斷思索辦學的方向,因為研讀班攝受的對象是成人,什麼是成人教育?到底成人教育該提供些什麼呢?

一般說來,人在什麼時候要受教育?小朋友在六、七歲的年紀就要上小學,然後中學、大學,為什麼必須要上學讀書呢?以常情來說,各種技能的學習,要在我們進入社會服務之前裝備起來,有一技之長,才能夠談到「吃頭路」、創事業或是建立一個家庭。然而現在這樣的觀念已經不合時宜了,現代人接受教育或者爭取學習機會,已經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時代的速度是越轉越快,科技文明不斷飛躍前進,知識爆炸、圖書充斥,讀書都要用翻的,全世界繞個圈只要幾天的時間,東西文化互相交流、衝激,各種觀念不斷地演變,社會變得多元而複雜,如果不跟著時代進步,把這些觀念理清楚,大家可能都要呆在原地傻楞眼了。

我們知道今年是一九八九年,再過十一年就是二十一世紀。在稍早我們買水梨供佛,常會說:買二十世紀的,現在二十世紀已經快過去了,要說買二十一世紀的。再十一年就是二十一世紀,在座每個人都會遇到二十一世紀,那時腳步會比目前更快,在我們進入社會之前所學的已經不夠了。所以我們更加要建立一個觀念——活到老學到老,也就是學無止境的好學精神,要表現我們永遠年輕、好學,思想永遠跟得上時代,就要進步再進步,要不斷地學習充實。

研讀班的授課方式與信念

班級式教學

佛學研讀班的研讀方式,乃是採小班的上課方式,而不是一般的大堂演講。大堂的演講會,一場可以容納三、五千個聽眾,只需要一個法師演講,散場後大家回去就沒事了。但是在這裡,每個人有屬於自己的班級和同學,有時由授課法師上課,有時是小組研討或報告,上完課後,更有考試、作業、報告等方法幫助教學,刺激學習,考得大家都哇哇叫,這就是研讀班多元化的教學。

全家一起來學佛

有人已當了祖父、祖母,有的還是曾祖父母級的,平常說「走過的橋比兒孫輩走的路還多」,一向很少考試,讓人家考試覺得非常不好意思,但若不考試就無從了解同學學習的成果。除考試外,有時候是寫作業、抄筆記。筆記簿的格子這樣大,寫一個三寶的「寶」字說兩隻腳沒地方放——「寶」「啊!怎麼辦呢?」結果老先生教她,兒子教她,孫子、媳婦也一起幫忙,最後教她可以學師父打坐一樣將兩隻腳盤起來——「寶」,寫得真是趣味盎然。所以在研讀班的修學,名義上是一個人讀書,其實是全家人都一起讀,使得全家學佛,就是因為同學的認真、誠摯所帶來的影響,我們社會學佛的風氣,也將由於大家的認真學習而帶動起來。

師父繼續辦下去的信心,就是被同學的認真所感動。第一年在嘉義開辦,同學出勤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九,其中兩個人各請假一天,六個月的修學只有兩個人請假。為什麼請假呢?一個說他發燒到四十度,一個說公婆的祭典她不得不參加,請假的時候還歉咎地說:「師父!我錯過一次學習的機會,就這次不能來上課。」同學的認真好學著實令人感動,這是外在的動力因緣,也是支持師父繼續辦下去的信念!

研讀班的課程

探討人生課題

最初同學們看到研讀班的課本時,都不太滿意,失望地說:「太簡單了!整本書我兩個鐘頭就翻完了!」結果上課後發現編輯的旨意是研讀基礎佛學,於是大家也就欣然接受這樣的引導,為什麼能接受呢?因為現在有很多法師發心弘法,到處有講經的道場,佛書也不虞匱乏,同學們可以自己研讀,這是大家的福報。但有一句話說「佛法如大海,浩瀚無涯」,如沒有基礎的認識,一旦進入佛法領域,就會感到法海汪洋,摸不著邊際,大家聽講經,這裡聽一些,那裡聽一些,得不到整個體系而感到茫然、卻步,這都是缺乏基礎認識的緣故。有的同學讀了研讀班再到外面聽講經,都可以在佛法體系中找到綱領脈絡而了然於心,因為基礎觀念是這麼重要,所以大家都願意接受基礎的學習。

研讀班除了提供大家「活到老學到老」的成人進修之外,就是希望大家能以開放的心靈自動學習,因為我們所學的就是佛陀的教育,而佛陀的教育即是探討生命課題的教育。當初教主釋迦牟尼佛所以會捨棄王位出家修行,就是看到人生的種種苦厄,不管我們有沒有研讀佛學,都要走過人生旅程,從剛生下來就一點一滴地品嚐人生。「生」,有它的甘美快樂,也有它的辛酸痛苦,除了嚐盡生命歷程的各種滋味,也得面對「老」的事實。一年兩年漸漸地衰老,壯志未酬,力不從心,徒呼奈何,最後落得千般無奈地離開這個世間,人來世間走這一遭為的是什麼呢?面對人生的這些課題,我們即使不提它,它始終存在,我們說了,它也不會消失。因此我們有必要坦然、嚴肅地提出來探討,然後給自己一個明確的方向——我準備以什麼心情接受人生。這整個教育,就是我們所謂的「佛陀的教育」。

開放、自動的學習

由於這個教育課程與大家是如此息息相關,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角是在座的每一位,所有的法師不是要來教各位,他們只是陪伴大家一起研讀。記得七十三年剛開辦時,授課法師對我說:「師父!同學們的人生歷練都非常豐富,有的已作祖父、祖母、爸爸、媽媽,有的是經理、老闆、老師、學者,不管是學識或是社會經驗都那麼豐富,我須採取什麼立場來上課呢?你看大家眼睛都睜得這麼大……」他們從同學的眼眸中,感到同學對法的渴望。
我說:「不要被同學嚇倒了,大家應發願陪伴同學一起讀書、研討!」這是教與學的雙向溝通,也是我們的共同信念——佛法的研讀不是只有灌輸式的聽課,更需要透過大家對生命課題的共同探討,把活的佛法實踐在自我生命中,這就是開放、自動的學習。

生活的實踐

校園整潔大家一起來

班主任希望大家能自動學習,但同學們可能會問:要從何處下手呢?在這裡我提出幾點供大家參考。舉例來說,大家到精舍上課,一起讀書,也要一起掃教室、掃廁所。如果只有老師擦地板、掃廁所,那是不可以的,良好的修學環境需要大家共同創造。不要把自己當局外人,站在一旁懊惱地說:怎麼公佈欄沒有貼東西?扶梯把手又那麼髒!所以我們要把學校當作是自己第二個家,我們要一起掃教室、洗廁所、拖地板、美化環境。

高雄研讀班在七十四年七月開辦,到現在已進入第五個年頭,最初在武慶三路舊精舍只有兩間教室,後來勉強開闢一個空間作第三教室,但是同學報名越來越踴躍,舊精舍再也容納不下,於是七十七年搬來漢慶街這新的場地。

今年是第二次的開學,而去年在這兒上課,有時課上到一半突然停電,有時廁所沒有水,因為這是工地臨時水電,當初為了讓同學研讀佛法,就先把教室的工程趕出來供大家使用,因此水電非常不方便。即使在這樣克難的環境中,同學們仍然歡喜就學,候補的同學也寧願捱擠進來。有很多同學寫信給我,抱怨說:「第一年是候補,第二年也候補,第三年還是候補,我已經等三年了!」我實在不知道要說什麼,既然大家願意擠進來,就要學習忍耐。上課期間,課堂裡擁擠,空氣也很悶熱,不過有同學說:「師父!心靜自然涼,我聽課聽得很法喜,不舒適的外在環境也就可以克服了。」這是在簡陋的工地上課可能會遇到的情況,大家要先有心理準備。

其實我內心很盼望精舍建築趕快完成,好讓大家有一個舒適的修學環境,但是工程實在趕不出來,有同學了解情況,就去請她的先生,她的先生又去請他的哥哥、弟弟一起來趕工,所以紫竹林精舍整個的建築能夠提供大家學佛、拜佛,並不是師父一個人的力量,它實在是同學們出錢、出力,在因緣和合下,共同建造的一個道場,使我們能夠在這兒禮佛、念佛、研讀佛法,所以這兒的一粒沙、一塊磚、一顆石頭,都是同學血汗辛苦的凝聚,大家要珍惜。每週同學來上課,要先到大殿禮佛,然後才上樓研讀佛法。師父們有師父們的工作和修學內容,無法照顧大家,同學們要互相關照,愛護我們的學校。

「我要上學了!」

關於研讀班的教學,我要再一次向大家說明,課本的文字非常淺,識字的人一下子就可以讀完,但師父會安排很多補充教材以及生活教材,所以它是全面性的教育。什麼是生活教材呢?就是要讀到人生哲理,使生活過得更愉快。因此研讀班有一個信條——把佛法帶回家,在這裡研讀、修學之後,要把佛法帶回家裡,用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這是我們的信念。在每一次研讀班開學以後,很多同學都會發現,自己在短短期間竟變得比以前年輕、開朗,為什麼呢?大家都深信這是佛菩薩不斷地加被護佑著我們。

今天班主任要與同學約定,每次上課一定要背書包,同時出門前要跟家人說:「阿彌陀佛!我要去讀書了。」大家會說嗎?我為什麼要這麼問呢?因為大家都已經是人家的爸爸、媽媽、阿公、阿媽,做大人都做得很習慣了,也都是大家在教導孩子,各位會教孩子說:「你要去學校怎麼沒跟奶奶說再見?」現在輪到自己要上學,總要這麼示範才好吧!今天研讀班就要開課了,記得要跟家人說:「再見啊!阿彌陀佛!我要去紫竹林精舍師父那裡讀書了。」

考試到了,也要跟家人說:「考試到了,大家不要吵我,我要寫功課、溫習功課,不然考鴨蛋不好意思。」我們活了一大把年紀,老是叫兒子、孫子考試要考好一點,而現在自己當學生,若成績太差會不好意思的。所以大家學習說這樣的話,好嗎?學年輕些,不要把自己放得太老,老得太習慣了,失去彈性,只能適應做一種角色,這樣的人生可不太有趣哩!

歡喜、感恩行布施

班主任還要告訴大家,書包裡面有課本、筆記簿、橡皮擦,鉛筆也削好了呢!服務得可真週到,鉛筆是學長削的,學長在大家上課的日子還要在外面看車子,幫大家服務。學長有一個精神,就是「以歡喜心、感恩心接受布施;以歡喜心、感恩心布施給別人。」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獲得別人很多的服務,別人給我們的服務在佛門中稱作「護持」,人生一方面接受別人的布施,一方面我們也要學著布施回饋,因此有機會就要學習布施,學習護持。這就是布施的人生觀,也就是服務的人生觀。

布施的心從什麼地方開始呢?布施的人生觀來自於我們一生下來就接受太多、擁有太多,那是一種充滿歡喜、感恩與讚歎的心情,由於這一份的感動、法喜,使得我們願意布施自己、護持別人。

結語

因此到研讀班上課,就要準備一個年輕的心、一個好學的心、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心,再準備一個感恩的心,這就是研讀班的精神。

從今天起研讀班開學了,怎麼開始這一段學習旅程呢?很簡單,準備好好做半年的學生,如果不知道怎麼做學生,那就看你的孩子、孫子,看他們做學生會覺得不好意思嗎?不會的!我覺得人生最快樂的就是做學生,有機會可以學習、充實,更何況我們學的是佛陀所說的真理,是人生的真理啊!

 

 

香光資訊網   香光書鄉   香光叢書   點石集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