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婦與主婦
自古以來,婦女一直在家庭、社會裡扮演著默默耕耘的角色。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時代潮流不斷前進,今日婦女在養兒育
女的傳統職責外,還得參與家庭經濟、社會政治的行列,婦女的角色,由女兒、妻子、媳婦、母親到教師、經理、議員、部長、首相……,從家庭角色擴展到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各個社會層面。
如果說傳統婦女的畫像,手中只要拿著柴、米、油、鹽、鍋鏟、菜刀和尿片、奶瓶、菜籃,那麼現代婦女的畫像,手裡必須加進些什麼?面對這多元化、資訊化,道德觀念急驟變化的現代社會,婦女們又將如何自處呢?
現代婦女不僅要做個賢慧的家庭「煮」婦,而且要做個智慧的家庭「主」婦——一個能作自己主人的「主婦」。尤其是一位學佛的現代婦女,除了持守傳統美德、汲取新知、培養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心靈內涵的陶養,才能夠妥善地處理周遭層出不窮的問題,應如何做個現代婦女,這是一個大問題。
生活的意義與心靈的空間
首先要知道,自己現在擁有什麼?有家庭、眷屬、事業、財產、地位、健康、美麗、友情、文憑等等,擁有這麼多,但什麼才是人生最需要的東西?
有的人對於自己所擁有的感到滿足,會重視內心的寧靜、淳美,提昇精神生活;有的人雖然過著富裕的生活,卻總是覺得享受還不夠,每天打開衣櫥就是少一件,翻開存摺也少一個零;可以耗上半天時光,對著鏡子塗了又塗、擦了又抹;出國觀光時,下車採購,上車就睡覺,一逛街、一上麻將桌,即精神奕奕,一讀書、一聽經,就見周公去了。再多的物質都不能填滿,「貧窮感」是個無底深淵,使人疲於奔命,無暇反問自己:「我要追求什麼?」
高雄有位居士,家庭環境不錯,她先生事業順利,子女也很有成就,不必擔心明天沒錢花用,也不用操勞家事,但是夫婦之間行同陌路,因此她不喜歡待在家裡,天天按時出門找朋友聊天、喝茶、上美容院、逛街購衣物,尤其當孩子長大後,她更是六神無主,一直感覺自己像馬路的輾壓機,鎮日奔馳在這家和那家間,是那樣的乏味無聊。
有一天,他倆來找我,這位先生說:「師父!我年輕時忙著開創事業,生活顯得刺激而充實。現在萬事都不用操心了,反而覺得家裡好像是飯店和旅社,生活很空虛。」我勸他倆:「這正是學佛的好時機,多來聽聞佛法吧!要做功課啊!」
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人生只有物質的充足是不夠的,精神的滋潤更重要。所以,一個現代婦女,不只要家庭、事業內外照應,更要好好整理自己生命中所擁有的一切,去蕪存菁,為心靈留下一片空間,為自己的人生找到意義。
各位可能有疑問: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為心靈留下空間呢?第一要開放自己,學著布施,放下我執;第二是持戒,遵守做人的本分;第三是要長養忍辱,以慈悲心、慈悲眼打開閉塞的心,對人我付出真正的關懷。
布施從放下自己開始
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溝通,我們要行布施波羅蜜,放下自己,布施時間,耐心地聽人說話。如果在家庭裡你連這種修養都不耐煩,這個家一定會亂七八糟。有的家庭,兒女、夫婦、婆媳之間常意見不合,原因就是每個人都不肯付出時間與耐心,去聽清楚對方的心聲。結果,雖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卻形同冤家。有的婦女尤其擅長冷戰,絕不輕易低頭關心對方,就是不肯放下自己也不放下別人,自以為誰先開口就會少一點尊嚴,於是她在家的功能充其量只能算是「煮」婦而不是「主」婦。
說個笑話給諸位聽聽。有一對夫婦互相爭吵,誰也不讓誰,僵持不下。最後,他們兩人決定都坐著不動,也不講話,誰先開口或移動就輸了。正巧一個小偷到他家來偷東西,見到夫婦兩人各自坐著,這個不講話,那個連眼皮也不眨一下,於是小偷便大大方方地把東西一件件搬走,最後先生忍不住開口說:「東西都被拿走了,你還在幹什麼?」
這就是對建立尊嚴缺乏正確的認識,佛陀在《玉耶女經》告訴我們,人妻有七種,此七種是母妻、妹妻、師妻、婦妻、婢妻、仇妻、殺人妻,這七種之別就是婦女在家庭、社會中的角色、關係與態度。前五項是家庭繁榮的基礎,也是令眾人敬愛且名聲播揚的,後兩者則自他受損,沒有任何益處。
布施有金錢、物質的布施,也有時間、體力的布施,更要有耐心的布施,放捨下自己,是一切布施的開始。現代婦女固然要汲取新知,開拓關懷的層面,而婦女的傳統美德更是這一切的基礎,所謂爭女權、爭女性地位,我想要成就一家的主婦,確實要從心靈的內涵去陶養的。
有一位老菩薩非常發心,到處與人結緣,別人問她:「今年幾歲?」她常回答:「四歲!」,大家奇怪的問:「為什麼才四歲!」她說:「四年前皈依學佛後,發現應該行布施度,要度別人就先放下自己,從此才發現自己的生命重新開始。」由這位老菩薩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布施的主要精神就是要有「捨心」,願意與人分享,而能將自己放下,以較寬廣的眼光看世間才是真正的布施。
持戒是遵守做人的本分
接著談持戒,什麼是「戒」?戒在防非止惡,是我們待人處世的準則,也是去惡向善的規範。為什麼要持戒?因為自己目前是不完美的,可以透過持戒,規範自己的身心行為,減少造業,也可以減少相互的干擾。佛弟子的基本規範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些都是培養個人品格及維持和諧人際關係不可缺少的要素,是淨化自己身心的開始。
換句話說,「戒」是做人的本分。人是萬物之靈,人最大尊嚴是可以發覺自己的缺陷與不圓滿,進而能運用方法補足。曾有位對持戒有很深刻體會的學員對我說:「在這紊亂無序的社會裡,若不持戒就無法貫徹本身堅持的理想,持戒的最大原則是認清角色,在每個時刻、每個因緣下提醒自己不踰矩。」
有一位比丘尼到日本就讀佛教大學,在歡迎會上,教授、全體同學邀請飲酒,那是研究所的慣例,法師當然也被邀請。她說:「我對佛陀說,我不喝酒,這是我和佛陀的約定,誓約在前,請尊重我。」這樣,教授、同學不但不勉強,反而更尊敬她,我深深為這位比丘尼喝采。
現代婦女的社會交往關係比以前擴大許多,在做人的本分上更應持守戒律,透過戒律的持守,規範自己的行為,身心自得安頓。
忍辱是慈眼觀世間
其次說忍辱,忍辱對治瞋恚、不耐、不忍的心。忍字心上一把刀,人常常要面臨求不得、怨憎會等苦迫,稍不順意,怒火中燒,輕則怒目相對,重則懷恨在心,甚至幾十年的交往也成陌路,結成仇讎;再以愛別離或五蘊熾盛來說,仍是人間的苦,更要有耐心去接受,因為世間一切的苦與樂、順與逆,無時不在變化,如果沒有忍的內力,是無法面對這世間的。
忍就消極的意義來看是忍辱、忍耐;積極的忍就是慈悲,如母性的光輝在慈悲、慈忍。《大智度論》上說婦女有六欲,六欲是色欲、形貌欲、威儀欲、姿態欲、言語欲、細滑欲。現代婦女應善用慈忍在美貌、人相、音色上,去除善妒、善疑的習氣,只有慈悲才能填滿人與人間隔閡的鴻溝。
臨濟祖師晚年仍在種樹,有人問他:「年紀這麼大了還種樹,以後樹長大了,自己受用不到,果實也吃不到呀!」老人家說:「這棵樹長大結果,凡是從這條路經過的人都能享用。」「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付出,並不在個人的獲得,而是在延伸嘉惠周遭或將來的人,因為我們相信:「世間永遠有利息」。
忍辱的基本精神便是——世間永遠有利息,學著在心田留一片空間,給你的先生、家人、翁婆、子女、晚輩、朋友、同事……,給每一位和我們接觸的人,如此的化妝將使你的容顏更加煥發光采。
我深信,若能在傳統基本的線條內,加進豐美的內涵及和諧的色彩,「現代婦女的畫像」這幅畫會更耐看!願諸位婦女們,都能珍惜因緣,用開放的心、慈悲的眼,點畫出現代婦女莊嚴、燦爛的生命畫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