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自己
今天要和各位談的主題是「如何豐富生命?」
什麼是生命?它應該如何去豐富?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先和大家一起整理「我的存在」,為什麼要先整理「我的存在」呢?假設香光寺的山上開了一朵花,請問它跟你有沒有關係?「沒有關係」。我們或許會說,在還沒有來香光寺前,不管它開不開,跟我沒有任何關係,今天我來參加香光兒童才藝營,這裡的一草一木、菜園、碎石子路、師父、同學、小朋友、家長們,都在活動中跟我產生交集,關係就出現了。
所以,在這裡最先要談的就是「我」,想要豐富生命,必須先肯定自己、喜歡自己,如此這個活動才是你生命中的一項活動,與你的生命產生交流。佛法講「緣起」,香光兒童才藝營如一朵正在開放的花,它因為你我的參與,而在這個時空中綻放了。
參加活動奉獻自己是充實自我的一種方式,但充實自我不是坐著等別人來幫我貫串整理,而是必須跨出自己的腳步,睜開眼睛,開放心胸,才可以達到的,如果自己不想突破,即使參加再多的活動也無法進步。最近個人由於生病的因緣,使我對這點有較深的體驗。
在生病期間,我常想:如果有一天我離開人間,有誰可以陪著我走?是我的爸爸媽媽?我的親友、學生?還是我的師父或香光寺的同修?當然誰都不是,為什麼?因為當初是我獨自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走的時候當然也是我一個人單獨地走。所以,由人生的最後——死亡回頭看,這一生其實只有你一個人很莊嚴且很嚴肅地活著,只是過程裡有人、有事、有物、有世界陪著你走而已。既然如此,你要怎麼去跟這群人以及存活的世界相處得更融洽、更有彈性,這就是你要去完成、開拓的事。
佛家有句話說:「個人吃飯個人飽」,生命的本然是個獨的自我完成,在其中我要用什麼眼光去看,用什麼心境去創造、展現自己的生命,是值得你我費心思量的!這絕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拼命的要求被接受、被了解、被給予,這會更痛苦的。就從你我目前所擁有的一切而言,父母、師長、朋友、國家、社會,乃至一棵樹、一朵花、一條山間小徑、一泉清溪、一片藍空、無遮的陽光,你可以感受到天地萬物是無怨無悔、毫無保留地提供我們一切所需,只因為個獨的我不是一座孤島,別人給我,我也回應給別人,我們彼此一直在有無的互通當中,生命因此就豐富了。
我們常希望一切都是美好的、圓滿的,這是人之常情,因此我們也以此回饋,這也是佛法說供養的本義。供養是很美的,它可以豐富我們貧瘠的心田。從前有一個人,他沒有學過布施,也不知如何行布施,佛陀給他幾根路邊的野草,要他拿在右手,然後把右手當自己,左手當別人,把草從右手交給左手。那人一聽右手是自己,左手是別人,他很猶豫,遲遲不動,最後在佛陀的鼓勵下,把草交給左手,然後又從右手交回左手,這時他發現左右都是自己的手,那有自己和別人的分別!供養心即是蘊涵著左右手般平等的心,要肯定自己就從這裡開始。
堅韌的願力
大家要跟許多小朋友一起度過未來的幾天時光,不管你已準備好什麼樣的心情,我希望各位能懷抱一顆慈悲的心、供養的心參與這次的活動。在座的各位都是大專知識青年,未來的社會中堅,比別人擁有更多好的因緣,將來這些小朋友都會和大家一起成長,從他們身上你們可以發現,你的生命也是這樣走過來的。所以我們要對這些跟在我後面來的人,給予真心的關懷,使他們能展現更豐碩的生命活力,我想這該是我們共同的願望。
豐富生命從自我肯定開始,然後與人建立溝通的橋樑,這需要培養慈悲的胸懷以及供養的心靈外,還需要願力,本願是我們的終極關懷,它是支持我們不斷向上追求的動力。曾有人問我:「聽說香光寺的師父們都是大學、專科畢業的,是不是?」我當時就反問他:「你問這些做什麼?」他回答說:「我是想她們既然是大學、專科畢業,為什麼人都不做,跑到這裡來,我就是要來看一看這到底是為什麼!」乍聽他言下之意,好像出家的人都不做人。我就回答他:「這裡的院子亂七八糟的,草又長得很長,到底有什麼稀奇古怪的東西,你可以自己去尋找。」
凡是到香光寺請求出家的人,我都會問她:「一般大學畢業能找到一份教書的工作,已經很不錯了,你為什麼一定要放棄而出家呢?」她們都說因覺得自己很不足,想修道驗證真理,所以需要再進修。我就問:「既然是要進修,為什麼不去考研究所,而跑來出家做比丘尼呢?」她們的答覆是——只是為了一個想再為更多人奉獻的心願。僧團也有幾位法師是自教育界退下來的,這「退下來」,不是六十五歲的退休,而是畢業教了幾年書後出家的,但她們並沒有放棄教育的理想,對教育工作仍無時或已地奉獻著,這就是願。你曾經發過願嗎?你發什麼願?
我們學佛拜佛就是希望學佛菩薩。佛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就發了利樂眾生的弘願,而且盡其一生、多生,一直堅毅地貫徹自己的本願。觀世音菩薩發十二大願,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藥師佛也發十二大願,還有地藏王菩薩所發的「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如同我們的飲食可以益身延壽一樣,「願」資持我們的智慧生命。
地藏菩薩的發願,緣於在因地為光目女時,非常想念去世的母親,她天天向佛菩薩祈求能知道母親的去處,由於她的孝心與虔誠,感應佛菩薩的加持,墮大地獄的母親得轉生為下賤人,告訴她地獄罪報的痛苦,她內心非常傷痛,於是發願:「從現在開始,凡是我所做的一切功德善業,都迴向給我母親,且願地獄受苦的所有眾生皆能離苦得樂,世世生生永不再受苦!」她發這樣的大願後,就不斷地身體力行,利樂眾生,無有疲厭。
唐朝的玄奘大師,有感於當時中國佛經不全,發願西行求法,由長安出發萬里孤征,以一雙布履、一襲破衲,涉歷了世界上最荒涼的沙漠荒原,攀越了最高寒的雪峰冰嶺,終於到達印度,得遂所願,帶回極具價值且數量更豐富的典籍,翻譯流傳,成為史上求法、譯經的典範。他說的「寧可西行而死,不能東歸而生」因此成為千古鏗鏘有聲的名句。佛陀的慧命能嘉惠中國乃至韓國、日本,就是有這些發大願的人不斷努力而成就的,所以一切的作為都要匯歸到大願中。
大家每天都要祈求、發願莊嚴身心世界,透過各種實踐方法一件一件地把它完成。《莊嚴經》告訴我們:「菩提心燈以大悲為油,大願為炷,無所得為方便」,藉著這次活動的因緣願與大家共勉。
最後,我要謝謝各位法師以及所有大朋友們的用心籌備,同時我更要感謝來參加這次活動的小朋友們,因為有了他們才能成就這份因緣,透過彼此關懷的學習,我給予你,你給予我,我們大家一起來完成它。你有這份願,我也有這份願,彼此成就,大家要互相感謝,並且要謝謝佛菩薩給我們力量完成心願,這就是豐富生命的過程,願今夏我們有一季的豐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