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書鄉/香光叢書/法雨篇1/點石集/《覺有情》

【學佛】

佛法講因緣,緣就是條件,若要成就,須在條件的和合下方可呈現。各位因為學佛的因緣來到香光寺,我也是由於學佛的因緣常住香光寺,今天是因緣和合成就我們來談談「學佛」這個主題。

關於什麼是「學佛」?有同學說:「因為家裡父母長輩燒香拜拜,所以我也拜拜。」大家的認識是不是這樣呢?「拜拜」就是「學佛」嗎?我先問大家,你拜拜,拜什麼?

拜拜原就有祈求賜福、驅逐邪惡,或學習典型仿效的作用。拜拜的對象不出三大類:鬼神類指的是山神地祇、穀神、精靈、鬼魅遊魂等,他們的威力有時可以給人某部分的助力,奈何他們好瞋恚,就像惡勢力、黑社會人物般作威作福,其德性有時還不及人類。一旦得罪他們,就會施加報復,因此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是有道理的。

其次欲天類,是欲界六天的眾生,他們修五戒十善,崇尚仁慈德政,性好和平,也統治一切鬼神和人間,唯一不足的是對物欲和男女性欲耽著、享受,不知精進,終必墮落,還是煩惱眾生。

最後是創造神、一神類,如色界天神或印度大梵天,他們自以為是天地人類的創世主、主宰者,視一切眾生永遠是他的奴僕,其狂妄傲慢,甚至說「信我者升天堂,不信我者下地獄」,其上天堂、下地獄的分野在「信我」。甚至一發怒,就用洪水淹沒人類、生物,這那裡是博愛的表現?執著我慢、我痴,最後仍不免退墮的命運。

上面所舉都不是我們學習仿效的典範。拜佛就是學佛,學佛不僅要祈佛加被,更要與佛一樣成為覺悟的人,為什麼要選擇佛為學習的對象呢?

佛是覺悟的人

首先我們要知道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一位覺者——釋迦牟尼佛。佛陀示現在印度,他是一位王子,後來出家修行成佛。他是覺悟者、實踐者,既不是創世主,也不是眾生吉凶禍福的主宰者;佛陀更不是三頭六臂,長了好幾隻眼睛,會施神通變魔術的怪物,他告訴世人離苦、離煩惱的絕對真理。

或許有人以為釋迦牟尼佛穿著袈裟,天天進城托缽,不用做事就有飯吃。其實,佛陀不僅到處行化,傳揚佛法,且要指導隨他出家的比丘,為老病比丘縫衣、擦拭身體、打掃房舍,為年輕比丘解疑釋惑,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排難解紛,有時還會受到外道的攻擊陷害,他一切的舉止行為就是如此平凡。由於釋迦牟尼佛的成佛,啟開世間的希望和光明,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智慧、願力和慈悲是我們最佳的學習楷範。

學習佛陀的智慧,我們可從他為太子時,遊走四城門,看到生老病死,思惟宇宙人生真理而決意修行開始。就以病來說,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所成,四大不調就會生病,不只生理有病,心理不調也是病,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調適不當,也會造成身心的煩惱,這些都是病。即使我們的身體看起來像是自己的,若仔細地觀察,可以發現根本沒有人能夠讓它永保健康、青春。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然現象,佛陀告訴我們無常的真理——在時間流中,一切永遠是變動不羈的,因此「人命無常呼吸間」!人身難得,要珍惜人身,活出人的尊嚴,不要再諂媚鬼神天帝或超人的主宰者。

佛陀觀察農夫耕種翻土,一鏟之下翻出許多微小的蚯蚓,鳥雀立即捕食,鳥雀之後是老鷹,老鷹之後還有更碩大的動物在等待著。這種弱肉強食的惡性循環,只有加深宇宙間相互吞噉的苦迫,「欲壑難填」、「欲為苦本」,佛陀不逃避痛苦而正視痛苦,致力於尋找解決的途徑,導引眾生趨向涅槃解脫。於是提出四諦十二因緣法:「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召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前二者是世間的流轉因果,後二者則是出離世間的還滅因果,佛陀說此四諦是不可更易的,《遺教經》上說:「日可令冷,月可令熱,佛說四諦不可令易。」

曾有居士問我:「師父!佛教講眾生,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眾生?世界有邊嗎?還是沒有邊?到底有多少世界?」這個問題,在佛世就已經有人問過,共有十四個問難,佛陀對這些問題是不作答覆的。試想:若得到答案,是否可以解決我們人生的痛苦?我們學佛的重點在尋找人生痛苦的解脫方法。佛陀不否認人間也有快樂,但畢竟它是極其短暫、瞬眼即逝的。至於說眾生究竟有多少?佛教的看法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而世界的數量,則有恆沙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你說它有多少呢?

學佛就是學「佛」

學佛到底要學什麼?剛才有同學說:「學佛就是要像佛一樣!」也有人認為學佛是想在佛法中尋找智慧,追求人性的光明,有人想獲得生命的和諧、踏實,有人覺得學佛較慈悲,可以幫助認識自己與世界。我要告訴大家:學佛只要動機正確,透過正確的方法,上述的目標都可以漸次完成。

成佛是我們終極的理想,佛陀說:「眾生皆有佛性」,這表示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佛教不以釋迦牟尼佛為唯一的佛,就好像讀大學,不管是台灣大學或東海大學,只要你達到錄取標準就可以錄取;相同的,只要你的信願、智慧、慈悲和佛的心相應,你就是佛,不是只有上帝才可以做上帝,每個人都可能成佛。雖然,目前在心境、智慧、慈悲上,有凡夫、聖人的差殊,而其實佛是已經覺悟的眾生,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過去有人成佛,現在有人正在努力,未來也會有人朝此目標前進,這就是所謂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諸佛」,而且現在十方世界也有他方佛陀。所以,只要誰功德圓滿,誰成了佛,他就是我們學習、禮敬的對象,並不限於某尊佛,所謂「佛佛道同」、「佛佛平等」就是這個意思。

佛陀最後度的弟子是須跋陀羅,當時他已一百二十歲,最初修學外道,已得五種神通,但並沒有解脫。就在佛陀臨入滅前,他來到拘尸那城的娑羅雙樹間,求見佛陀。佛陀為他說八正道法:「若諸法中無八聖道,則無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以諸法中有八聖道故,便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 《長阿含遊行經》︶。他一聽八正道,當下證得四果阿羅漢,不再受生死纏縛。可見神通不究竟,非解脫之道,縱使已得五種神通,仍然無法盡煩惱、了生死,只有八正道的中道人生觀,才是正確的解脫方法。

佛世時的印度,人們認為祭祀萬能,祭祀可以達到解脫,而佛陀告訴我們:眾生的苦樂善惡來自於眾生業力所感、眾緣所成,一切是因果法則。如云:「生天自有升天業,未必求仙便得仙」。我們學佛應重視善惡因果,不鼓勵諂媚式、交換式、賄賂式的祭祀,若要佛陀代我們贖罪,或代我們離苦得樂,都是愚昧的想法。如同阿難所說「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最後在極端的陷溺下,終於覺悟「身心本不相代」。學佛要學習虔敬、悲憫、感恩,隨著發心的不同,一切行為也就轉移了。因此學佛很重視發心,發菩提心是重要的開始。

曾有這麼一則記載:有一個人想求度,但非常沒有善根,當時佛陀的聲聞弟子們,就用神通去觀察這個人過去世是否有種善根,觀察五世都沒有善根,在失望之餘,剛好佛陀從那裡經過,經佛陀從禪定中觀察,這個人居然在五百世之前,危急時念過一句佛號,這便成了他這一世得度的因緣。

從這個故事,我們要學習佛陀的悲憫眾生,並不限於一時,也不侷於一族、一世界,是遍及一切眾生,更遠及一切可能。佛陀的慈悲、智慧永遠是我們的楷範!從眾生的苦難來說,佛陀為我們尋找一切得度的可能,我們要學著「永遠保有一個有希望的觀點」,只因為人間永遠有苦、缺陷與遺憾。

我們信仰佛陀,就是效法佛陀,信仰他告訴我們的解脫方法,這方法就是「成佛之道」。當我們開始聽聞正法,親近善知識,踐行八正道的生活時,我們便是一步步地走上「成佛之道」了!

 

 

香光資訊網   香光書鄉   香光叢書   點石集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