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的一生第二章 內觀的成熟【沒有怨恨的人】在佛陀所住的祇園附近,有一群人聚在一起談論舍利弗尊者高貴的品格,他們說:
一位有邪見的婆羅門問道:
當他們告訴他:「就是我們的舍利弗尊者」時,他反駁說:
他們回答說:
婆羅門說:
他們回答說:
那婆羅門說:
舍利弗尊者進城托缽,那個婆羅門就從後面接近他,在他背上狠狠打了一下。舍利弗尊者說:
甚至沒有回頭看一下,繼續走他的路。 懺悔的火焰焚燒了這婆羅門的全身,他拜倒在尊者的腳前乞求寬恕,尊者溫和地問他:
懊悔的婆羅門回答:
舍利弗說:
婆羅門說:
說完這些話,婆羅門就將尊者的缽接過來,而尊者也樂意交給他,他就帶尊者回家並供養食物。 然而那些看到這暴力事件的人們群情激憤,他們帶著木棍和石塊擁到婆羅門家前,打算要殺他。當舍利弗尊者和持著缽的婆羅門出現時,他們喊叫著:
尊者問:
他們答說:
舍利弗說:
他們回答說:
舍利弗回答:
就這樣他遣散了人群,也准許那婆羅門回家,然後偉大的尊者平靜地走回僧院去。 這件事記載於《法句經》的註釋中,佛陀便是在這情況下說了《法句經》的第三八九和三九○偈。在這些偈頌裡,記載著佛陀認為成為婆羅門的定義,也就是正直的行為更勝於血統或階級。
◎奉沙彌為師舍利弗尊者的謙虛和他的忍耐力一樣偉大,他願意接受任何人的指正,而且不僅是認錯,甚至滿懷感激。在《天子相應.須尸摩經》的註釋中(Devaputta Samyutta, SusIma Sutta)說到一個故事:有一次,由於一時疏忽,尊者底袍的一角掉了下來,一個七歲的沙彌看見了就指給他看,舍利弗尊者立刻站到旁邊將袈裟整理成如法的樣子,然後雙手合掌站在沙彌面前說:「老師,現在正確了!」 (27) 關於這件事,在《彌蘭陀王所問經》中也有說到,而這些偈頌被認為是舍利弗尊者所撰:
◎佛陀的責難有一次,佛陀溫和地責備了舍利弗,因為他沒有完全傳達佛陀的教誨。一位名叫「陀然闍尼」(Dhananjani)的婆羅門躺在病床上,在他臨終前,舍利弗尊者來探視他。尊者思考著婆羅門都是一心一意在梵天界 (即與梵天合一) ,於是教導此垂危的婆羅門,透過梵天住(Brahma-vihara) [40] 來達到梵天界,據說後來這位婆羅門真的轉生於梵天。 當舍利弗尊者回來時,世尊問他:
舍利弗尊者回答說:
佛陀說:
這個故事在《中部》第九十七的《陀然經》中(Dhananjani Sutta) [41] 可以找到,它有趣的地方是在於說明對一個可以完全止息輪迴的人,投生於劣等的梵天界是不恰當的。佛陀有時也會單單指出通往梵天之路,例如《三明經》(Tevijja Sutta)所提到的;但這次很可能世尊看出陀然闍尼適合接受更高的佛法,而舍利弗尊者缺少他心通的能力(lokiya-abhinna),所以無法辨識出這個事實。結果是陀然闍尼必須在梵天界住上無以計數的時間,而且必須再轉世為人才能達到最後的目的。 舍利弗尊者另一次受到溫和地責備,是當他問佛陀為何過去某些佛的聖教(Sasana)不能留傳長久時。佛陀回答說:這是因為那些等正覺者不太宣講佛法,沒有為弟子制定學處,也沒有誦出波羅提木叉(Patimokkha)。舍利弗說:現在就是世尊制定學處和誦出波羅提木叉的時候了,這樣佛法的慧命才能長存。佛陀說:
弟子對聖教是否能長久住世的關心,是舍利弗的特性,同時也是佛陀的特性,只是佛陀不希望制定學處,除非是到了絕對必要的時候。佛陀接著解釋說:當時僧團中最淺學的成員已是一位預流者(或許舍利弗尊者並不知道這個事實),所以還不需要為比丘的生活建立規範。 《車頭聚落經》(Catuma Sutta) (29) 記載尊者被世尊訓誡的另一事件。本經的註釋告訴我們,一大群舍利弗和摩訶目犍連尊者新收的僧眾,跟隨兩位尊者首次去頂禮佛陀。到達之後,他們分到了住處,就開始與車頭聚落的住眾聊天,佛陀聽到了吵雜聲,就召集常住眾詢問怎麼回事,他們說是新到的比丘所引起的騷動。經文並沒有說這些來訪的比丘是否在場,不過他們應該是在的,因為佛陀告訴他們:
這些新出家的比丘們就離開了,但有些人為他們說情,使他們獲准回來。 那時,佛陀問舍利弗尊者說:
舍利弗尊者回答說:
佛陀說:
然後佛陀轉向摩訶目犍連,問他同樣的問題。摩訶目犍連回答:
世尊說:
這經文的敘述,缺少些可以使這故事的全部意涵更容易了解的細節,因而難以完全明白它全部的含意,但由於被遣退的比丘們是舍利弗和摩訶目犍連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很可能是要表示對他們的不悅,並以他的冷漠來指出他們行為失當之處。 ◎毀謗與誣陷有一次,當佛陀住在祇園時,舍利弗尊者變成誣陷的受害者。這件事發生於雨季結束後,尊者向佛陀告假,帶著他隨行的比丘眾外出遊方,許多比丘也向舍利弗告假,在請他們離開時,舍利弗會叫那些他認識人的姓名。其中有一位比丘,尊者不知道他的姓名,但一股強烈的欲望在他心中升起,他認為大弟子在離開時,應該要叫他的名字。 然而,在一大群比丘中,舍利弗尊者並未給他這個殊榮,這個比丘覺得受到屈辱,他想到:「他沒有像招呼別的比丘一樣招呼我」,因而起了怨恨舍利弗尊者的念頭。就在此時,恰好尊者的袈裟邊緣碰到他,這更增加他的委曲感,他到佛陀面前抱怨說:
佛陀叫舍利弗到他面前,就在此時,摩訶目犍連和阿難尊者知道這誣陷的事將要被揭發,就召集了所有僧眾,他們倆喊道:
然後事情就這樣發生了。當世尊詢問尊者時,他沒有否認這項指控,而是說:
接著舍利弗尊者作獅子吼,他將自己的無瞋比作是能忍持一切無論是淨或不淨事物的大地;他平靜的心,就有如去角的水牛、卑微的旃陀羅(Candala)青年;又如水、如火、如風;亦如罪惡的去除;他將自己色身所感受到的苦惱,比作是蛇和屍體的苦惱,而維持色身就如維持贅肉一般。他用九種譬喻來說明自己的德行,而大地因他真實的言語而震動了九次,所有的會眾都因他發言的莊嚴力量而感動。 當尊者宣說他的德行時,不當地詆毀他的比丘受到良心的譴責,立即跪在世尊跟前,承認他的毀謗並認錯。於是佛陀說:
舍利弗回答:
而且,他雙掌合十地說:
他們就這樣和解了,其他的比丘們充滿了敬佩地說:
佛陀說:
另一件發生在早期僧團的類似事件,就沒有這麼圓滿的結局了,因為毀謗者拒絕認錯。他是一位叫拘迦利迦(Kokalika)的比丘,他面見佛陀並造謠中傷二位大弟子說:
世尊答道:
但這誤入歧途的拘迦利迦並沒有把佛陀的話聽進去,他堅持他的誣告,不久後他整個身體長滿了膿瘡,不停地潰爛直到死於此症。
這個故事廣為人知,並記載於「經藏」中,如《梵天相應》第十(Brahma Samyutta) [43] 、《經集•大品》第十(Maha vagga, No.10) [44] 、《增支部》(V.170)和《陀伽利耶青年本生經》(Takkariya Jataka, No. 481) [45] 。比較以上的兩個事件,顯示出懺悔的重要性。無論是舍利弗或摩訶目犍連尊者,對於拘迦利迦的敵意都沒有絲毫的惡念,就算他向他們兩位道歉,對這兩大弟子的態度也不會有什麼影響,但對犯錯的比丘本身卻有幫助,可以使得他避免受到惡業所招來的惡果。以邪惡對付清白的人將受到邪惡的反擊,所以拘迦利迦因他自己的行為,而被自己判決、懲罰。
【註】
【譯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