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的一生

第二章 內觀的成熟

 

【救助者】

 在比丘眾中,舍利弗是位很出色的助人者,我們在《天現經》(Devadaha Sutta) (9) 中發現有關這方面的資料。有些來訪的比丘,在將回到他們的住處之前向佛陀告假,佛陀就指示他們也向舍利弗告假,佛陀說:

 比丘們!舍利弗是智者,是同儕比丘們的善知識。

 這段語詞的註釋說:

 舍利弗在兩方面幫助人:一是物質上的資助(amisanugga-ha),二是法的資助(dhammAnuggaha)。

◎物質上的資助

 據說舍利弗尊者並不像其他比丘一樣,一大早就出去托缽,反而是當其他比丘都出去之後,他走遍寺院各處,只要看到沒有打掃的地方,他就清掃;沒清除的垃圾,他就清除;床、椅等傢俱或是陶器沒有擺好的,他就把它們擺整齊。他這麼做是為了避免其他非佛教的修行者參訪寺院時,可能會看到不整齊的東西而有輕蔑比丘的言辭。

 然後他通常會去病患的寮房安慰病人,詢問他們的需要。為了取得病人的必需品,他帶著年輕的沙彌,以傳統的托缽方式,或去某些合適的地方尋找藥品。一旦拿到了,他便會交給沙彌們說:「好兄弟!世尊常讚歎照顧病患的行為,去吧!要小心點!」打發他們回寺之後,他會繼續托缽或到信眾家中用餐。這是當他住在寺院時的習慣。

 不過當隨著世尊步行遊化時,他並沒有和最前面的比丘們走在一起,一副腳穿涼鞋、手拿雨傘、心裡想「我就是大弟子」的樣子。反倒是讓沙彌拿著他的衣缽,要他們跟其他人走在前面,他自己則先服侍那些老人、小孩或身體不舒服的人,幫他們在身上任何的傷口塗上油,然後在當日較晚或是隔天,他才跟著他們一起離開。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因為這樣而特別晚到住宿的地方,其他的人都已經在休息了,那晚他沒有得到合適的住處,而自己坐在用袈裟搭成的帳蓬下。世尊看到這情形後,隔天就召集比丘們,告訴他們大象、猴子和鷓鴣的故事,它們在決定長幼順序後,以尊重長者的態度生活在一起 (10) 。於是佛陀訂下戒律:住處必須按照長幼次序來分配 (11)

 舍利弗尊者就是以這種方式給予他人物質上的幫助。

◎物質與佛法的資助

 有時他也會同時給予物質與法的幫助,譬如當他去診療所探視患有痲瘋病的沙彌提具陀(Samitigutta)時。《長老偈》的註釋告訴我們,當時他向沙彌提具陀說:

 朋友!只要有五[取]蘊,所有的感受就是苦的,只有當五[取]蘊不存在時,才不再有痛苦。

 然後教他以受念住作為禪修的業處後,舍利弗尊者才離開。沙彌提具陀依照尊者的教導,發展了內觀,並成為證得六神通(chalabhinna)的阿羅漢 (12)

 還有一次,當給孤獨長者臥病在床時,舍利弗尊者由阿難陪同去探視他,舍利弗對垂危的長者說不要執著的教義,給孤獨長者深受感動(13)

 另一次,尊者對給孤獨長者在病床上的開示,是記載在《預流相應》(Sotapatti-Samyutta, Vagga 3, Sutta 6) [7] 。在這次的開示中,尊者提醒長者,那些會導致投生於惡趣的因素已不存在於他身上,而且他已具備了四預流支(sotapattiyanga)[8]和八正道支,只要思念這些功德,他的痛苦就會消退。結果,給孤獨長者的痛苦果真消失了。

 又有一次,闡陀(Channa)尊者十分痛苦地臥病在床,舍利弗尊者和摩訶純陀尊者(Maha Cunda)一同去拜訪他。見到這位病比丘痛苦的樣子,舍利弗立刻要為他尋找藥物及合適的食物,但闡陀告訴他們,他已決定要了結此生,當他們離開後,闡陀就這麼做了。後來佛陀解釋說:闡陀尊者的行為並沒有過失,也無須責怪他,因為在死時,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這段故事記載於《教闡陀經》中(Channovada Sutta, Majjh. 144)[9]

◎佛法上的資助

 據說舍利弗在勸諫人時,總是表現出無限的耐心,他會告誡、指導學生千百次,直到他們證得入流果,然後他才放手轉而教導別人。接受他的指導並老實遵循的人,有許多都證得阿羅漢果,在《諦分別經》中(Sacca-vibhanga Sutta, Majjh. 141)[10],佛陀說:

 舍利弗有如生產的母親,而目犍連則如照顧嬰兒的保姆;舍利弗教導他的學生證得入流果,而目犍連則訓練他們達到最高的目標。

 這段經文的註釋上說:

 當舍利弗接受學生並加以教導時,無論他們是不是在他門下出家,他都同樣給予物質與精神上的幫助,生病時照顧他們,給予他們禪修的業處。而最後當知道他們已證得入流果,超越了下界的危險時,他很有自信地知道:「現在他們能夠以自己大丈夫的力量,達到聖道更高的境界了。」才讓他們離去。然後,就不再掛念他們的未來,轉而指導一群新的學生。

 而摩訶目犍連尊者雖是以同樣方式指導學生,但要到他們證得阿羅漢後,才不再關心他們,這是因為他覺得,就如同世尊所說的:

 即使是少許的糞便,也是惡臭難聞,就算只是少於彈指頃的短暫存在,我也不能讚歎它。

 雖然《中部》的註釋說,舍利弗常常只引導他正式的學生到入流的境界,但在某些特別的情況,他也會幫一些僧眾證得更高的階位。例如《自說經》(Udana)的註釋就說:

 當時處於較高學處(sekha)的比丘常找舍利弗尊者,請他指導能幫助他們得到三種更高聖道的業處。

 那時已是入流者的侏儒跋提尊者(Lakuntika Bhaddiya),就是在得到舍利弗的指導之後,而證得阿羅漢果 (14) ;還有前面說過的阿那律尊者也是如此。

 舍利弗尊者就是以這樣的方式給予人佛法上的幫助,他是人們偉大的領導者,也是傑出的心靈輔導者。就心靈輔導而言,他不只敏銳且善解人意,同時還很溫暖、人性地關懷別人,這對那些受他引導的人來說,必定是很大的鼓勵。在前面我們已經看到他如何適時地、慷慨地讚歎他人,此外他也勤於會見有德的比丘,特別是那些受到世尊讚美的,例如滿願子尊者(PunnNa Mantaniputta)。當舍利弗得知他來訪時,就趕去拜見他,在沒有表示身分的情況下,聆聽滿願子偉大的教示——《傳車經》(Majjh., No. 24)[11],且在結束之後,給予極高的評價。

 舍利弗為他監護下的比丘提供生理與心靈上的各種需求,他以慈悲的勸諫來約束他們,以他們努力所應得的讚歎來鼓勵他們,引導他們走上正道。他所做的行為中都顯露出充滿溫暖的關心,而將學生身上的優點引發出來。舍利弗兼具完美教師與友人的特質,他隨時在各方面幫助別人,無論是大事或小事。他本身充滿著清淨梵行的美德,他可以迅速地看出他人的優點,並善於開發別人身中潛在的美德,而當這美德開花結果時,他又是第一個讚歎的人。他的完美絕不是冷漠無情的,而是精神提升與人類最善、最令人鍾愛特質的充分混合。

【註】

(9)

見《蘊相應》(Khanda Samyutta No. 2),《漢譯南傳》vol. 15, p. 7。

(10)

見《鷓鴣本生經》(Tittira Jataka No. 37)。

(11)

見《律.小品》「坐臥具犍度」(Vinaya, Culavagga, Senasanakhandhaka)。

(12)

見《長老偈》(Theragatha)v. 81及其註釋。

(13)

見《中部》(Majjh. 143),《漢譯南傳》vol. 12, p. 272。

(14)

《自說經》(Udana VII, 1),《漢譯南傳》vol. 26, p. 148。


【譯註】

[7]

《漢譯南傳》vol. 18, p. 250。

[8]

四預流支是指: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為入流的四個基本特質。

[9]

《教闡陀經》,見《漢譯南傳》vol. 12, p. 279。

[10]

《諦分別經》,見《漢譯南傳》vol. 12, p. 259。

[11]

《傳車經》,見《漢譯南傳》vol. 9, p. 206。

香光資訊網   香光書鄉   法向叢書   舍利弗的一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