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的一生第二章 內觀的成熟【友誼】◎與目犍連的友情舍利弗尊者除了以常懷感恩心著稱外,也十分重視友誼。舍利弗始終和他幼年的同伴摩訶目犍連尊者保持密切的交往,他們的許多對話都與佛法有關,其中特別有趣,且可以說明舍利弗尊者證悟過程的對話記載於《增支部》四集第一六七經(Anguttara Nikaya, Catukka-nipata, No. 167[1]),經中記載有一次目犍連尊者去見舍利弗尊者,對他說: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在安止或內觀發生之前,如果鎮伏煩惱沒有太大的困難,就稱為「樂行道」(sukha-patipada),反之則稱為「苦行道」(dukkha-patipada)。如果煩惱鎮伏後,內觀的目標「道」很快地顯現,這與「道」相應的通智就被稱為「速通智」(khippabhinna),反之就稱為「遲通智」(dandha-bhinna)。在這經典中,舍利弗尊者談到他個人證得阿羅漢果的情況,然而根據上述經文的註釋,舍利弗是以「樂遲通行」的方式證得前三道果。 就像這故事一樣,這兩位朋友互相交換對佛法的體驗和了解,他們也經常一起處理僧團的事務,例如有一次他們聯合勸回那些被提婆達多導入歧途的比丘。關於此事,另外還有一段有趣的插曲 (1) ,因為在提婆達多引起僧團分裂前,舍利弗尊者曾大力地讚揚提婆達多的成就,沒想到這讚歎日後卻讓尊者為難。經文敘述說:當佛陀要求舍利弗尊者在王舍城宣布提婆達多的言行與佛陀、佛法及僧團無關時,舍利弗尊者說:
佛陀問道:
尊者答:
佛陀說:
因此,在接到僧團的正式授權後,舍利弗尊者和許多比丘一起,前往王舍城宣布有關提婆達多的事。 當提婆達多宣告他將另外進行僧伽的活動,而正式分裂僧團之後,他與五百位由於無明而成為他追隨者的年輕比丘,一同去靈鷲峰。為了勸他們回來,佛陀請舍利弗和摩訶目犍連到靈鷲峰去,當時提婆達多正在休息,這兩大弟子就向比丘們說法,使他們證得初果,並且回到世尊的門下 (2)。 另一次,舍利弗和摩訶目犍連尊者合力恢復僧團的秩序。當時由阿濕婆(Assaji,非前面所說的阿說示尊者)和富那婆娑(Punna-bbasu,六群比丘之一)所領導住在枳吒山(Kitagiri)的一群比丘行為不檢,雖然再三地勸諫,那些比丘還是無意改善,因此這兩大弟子被派去對那些不遵守戒律者做「驅出羯磨」(pabbajaniya-kamma) (3) [2] 的處分。 舍利弗尊者對朋友的忠誠也受到充分地回報,如有兩次舍利弗尊者生病時,摩訶目犍連照顧他,並帶藥物給他。 ◎與阿難的情誼然而,舍利弗尊者的友情並非獨鍾於一人,根據《牛角林大經》(Maha Gosinga Sutta)註釋的記載,舍利弗和阿難尊者也相互敬重,因為舍利弗認為:「他侍奉著世尊,而這也是我應盡的義務。」而阿難敬重他,則是因為佛陀說舍利弗尊者是他的第一大弟子。當阿難為年輕的行者授沙彌戒時,總是帶著他們去舍利弗尊者那兒受比丘戒,而舍利弗尊者也如此對待阿難,因此他們有五百位共同的弟子。 只要阿難尊者收到上等的袈裟或其他日常用品時,就會送給舍利弗,而舍利弗也同樣會把別人特別的供養轉送阿難。有一次,阿難從某位婆羅門處得到一件非常珍貴的袈裟,阿難得到佛陀的許可後保存此衣十天,等舍利弗回來後供養他。此經的「義疏」說:
有一次佛陀問阿難尊者:
阿難答:
在《長老偈》中(Theragatha, v. 1034f),阿難尊者描述當舍利弗入滅時他的心情:
當舍利弗離去,而世尊也般涅槃之後,他又說:
在得知舍利弗尊者入滅的消息時,阿難的悲傷情況在《純陀經》(Cunda Sutta)[4]中有非常感人的描述 (5) 。 ◎助阿那律證果舍利弗尊者真正地符合了「朋友」兩字的最高意義,他十分了解如何引導別人的長處,在他這麼做的同時,有時也毫不猶豫地直言並批評錯誤,就如佛陀所形容的理想朋友一般。依這種方式,他幫助阿那律(Anuruddha)尊者突破最後關卡,證得阿羅漢果,此事記載於《增支部》(三集,No.128)[5]:
◎善於啟發他人的善知識舍利弗是位善於激勵別人的善知識,因此許多人常去找他。究竟是什麼吸引了這麼多不同性情的人向他聚集,與他談話呢?這可從《牛角林大經》(Majjh., No. 32)[6]所記載的故事中看出。有天晚上,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阿那律、離婆多與阿難等尊者,一起到舍利弗的住處聽聞佛法,舍利弗尊者歡迎他們後就說:
他也問其他人同樣的問題,而每人都依據他個人的特質來回答。最後,舍利弗說出自己的看法:
之後他們一起去見佛陀,佛陀認可每個人的答案,並補充了他的看法。 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到,舍利弗雖有令人折服的聰明才智,而且在僧團中有崇高的地位,但並不是一位會將個人觀念強加他人之上的威權型人物。他是如此善於以自然且使人歡喜的方式,來鼓勵同伴表達自己,透過美妙的景致將沈思的心傳達給他們,他自己敏銳的天性對此美景有所感覺,也引領他的朋友們去體驗它。 經典中有許多這種舍利弗與其他比丘對話的記錄,不只是摩訶目犍連、阿難和阿那律,還有大拘絺羅(Maha Kotthita)、優婆摩那(Upavana)、三彌提(Samiddhi)、沙威撒(Savittha)、浮彌(Bhumija)等人,不勝枚舉。佛陀自己似乎也喜歡和舍利弗談話,因為他經常這麼做,而且有許多開示就是對他的「法將」(佛陀給舍利弗的封號)所說的。 有一次,舍利弗覆述世尊在另一場合對阿難所說的幾句話:
再也沒有比這位大弟子本身的生活典範,更能彰顯佛陀的這個教義了!
【註】
【譯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