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我們帶來問題的「生」是精神上的「生」──「我」的意識生起。一旦我慢生起,「我是什麼」也就不可避免地隨之出現,如「我是人」、「我是動物」、「我是好人」、「我是壞人」等等。當「我是什麼」生起後,分別計較也就生起,如「我比某人強」、「我比某人差」、「我和某人不相上下」……這些念頭都屬於同一類,都是我慢──認為有「我」存在。「生」指的就是這種念頭的生起。因此,一個人可以在一天內「生」很多次、幾十次,甚至一小時內,就可以經歷許多次「生」。每當生起「我」、「我是什麼」的念頭時,就是一次的「生」;反之,就沒有「生」,這種從「生」解脫的境界就是清涼的境界。所以,謹記這原則:當「我」、「我所有」的念頭生起,心中的輪迴就出現了,而這就意味著痛苦、燒灼、輪迴;若從這些觀念的缺憾中超脫,當下就是涅槃,這種涅槃稱為「一向涅槃」(tadaṅga—nibbāna)或「鎮伏涅槃」(vikkhambhana—nibbāna)。
《增支部》討論過一向涅槃。一向涅槃是指當外緣出現時,卻偶然地在剎那間沒有生起「我」、「我所有」等念頭的境界,也就是由於良好的外在環境造成「我」、「我所有」的念頭暫時不存在的狀態。而比一向涅槃更高的層次是在我們從事某種修行,尤其是修定時,控制自己的心念,不讓「我」、「我所有」的念頭生起,這種暫時止息「我」、「我所有」的狀態,就稱為鎮伏涅槃。只有當我們成功地去除一切煩惱,才能達到圓滿、真實的涅槃。
接著,我們把討論範圍設定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上。大家必須明白:任何時候只要有「我」、「我所有」的念頭,當下就有「生」、苦與輪迴。「我」生了,過一會兒,「我」止息了,隨後又「生」,持續一陣子,再度止息,這種過程稱為輪迴。因為「我」的意識「生」起,所以苦;如果外在環境美好,以致「我」沒有生起,內心就呈現安詳,這就是一向涅槃,是一種短暫的涅槃,是涅槃的「樣品」,它寂靜、清涼。
如果我們留意《增支部》如何詮釋涅槃,將更瞭解涅槃的意義。《增支部》說涅槃的意思是清涼,如果炙熱的東西冷了,就說它已經「涅槃」了;野生動物被馴服而不具危險性了,也說牠已經「涅槃」了。那麼,人要怎樣才能「冷卻」(清涼)呢?這問題相當複雜,因為人類的智慧並不能在一瞬間達到頂峰,而是長期慢慢累積來的。
佛世之前的人認為涅槃就是感官的滿足,因為人若能得到他所冀求的某種官能的滿足,就會經驗到某種程度的清涼。例如在大熱天裡,沖個冷水澡,便感覺清涼;進入安靜的環境,有不受干擾的滿足感,也會產生另一種形式的清涼。所以當時的人就大量追求感官滿足的涅槃。後來,較有智慧的人發現這並不圓滿,他們明白感官的滿足是騙人的,於是轉而向心的專注,也就是在禪定中尋求清涼。禪定是真正心靈清涼的狀態,也正是釋迦牟尼佛覺悟之前,人們所認定的涅槃。當時的老師教導人們:涅槃就是最微細、最深入的禪定境界,佛陀證悟前所追隨的最後一位導師鬱陀羅羅摩子(Uddaka—Rāmaputta)就告訴佛陀:得到非想非非想處定,苦就徹底止息了。但是佛陀並不相信、不接受、不認為這是真正的涅槃,於是離開鬱陀羅羅摩子,以自己的方法繼續深入地探討,直至證悟到:完全去除渴愛執著就是涅槃。正如佛陀後來教導:「徹底調伏『我慢』是無上的喜樂」,當煩惱徹底消除時,就是涅槃;如果只是暫時沒有煩惱的困擾,那是短暫的涅槃,因此就出現一向涅槃與鎮伏涅槃等名詞,這些同樣都是指某種程度的解脫。
如果我們正確地檢視自己,會發現身心並非時時刻刻被煩惱操控著,有時也能沒有煩惱。若不是如此,我們早就被這些煩惱逼瘋、逼死了,世界上就不可能還剩下這麼多人!所以我們要感謝遠離煩惱的短暫時刻,使我們不致精神失常、發瘋或死掉。讓我們公平地對待自然的法則,並且感謝自然法則的恩澤,使我們每天有一段充裕的時刻免卻煩惱,如睡眠就是其中之一,當內心清明、冷靜、輕鬆時也是。一個人如果能遵循自然的軌則,就可以避免精神緊張與心理失常,否則,就會愈來愈緊張而情緒失常,直到併發精神病,甚至死亡。讓我們感謝短暫的涅槃,和由良好的外在環境所成就的涅槃,那時,沒有渴愛、我慢、邪見,更重要的是沒有「我」、「我所有」的念頭,內心是空靈的、自在的;這短暫的時刻足夠讓我們休息一下,因此而保持健康。
過去的人處於涅槃的時間較多,現代人由於瞬息萬變的知識與活動,比以前的人更常受到煩惱的干擾,精神緊張或患心理疾病的比以前更多,增加的速度快得令醫院無法應付,這是現代人的恥辱。擁有的知識愈多,卻愈可能精神錯亂!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單純,就是現代人不知道如何放鬆精神,讓心靈休息。現代人野心太大了,從小開始就被教導要有雄心,也因此從兒童時期起就精神不適,一旦學業完成,他們已經是有精神困擾的人了。這是他們對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我」、「我所有」念頭的生起,就會造成苦──沒有任何興趣的結果。
現在讓我們深入探討「生」的意義。一個人不管「生」為什麼,都只有苦,因為這裡所謂的「生」,是指由於不覺察而生起的執著。這一點很重要,大家都應該明白:一個人的內心生起「我是什麼」,而他能覺察這個念頭的生起,這就不是一種「生」;相反的,如果他迷迷糊糊地不能覺察,就是「生」。因此,佛陀勸導人要時時刻刻保持正念。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是什麼、應該做什麼,並且醒覺地做該做的事,就不會有苦,因為這時沒有「我」、「我所有」的念頭生起;一旦迷惑、失念、漫不經心,就會貪愛執著於「我」、「我所有」、「我是某某」、「我怎麼怎麼」的念頭,這就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