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思想講錄 【序】

記一場甘露法宴



  一群渴求法義的學生、一位悠遊於中觀學十多年的老師、一群散在各地不知名的熱情讀者,再加上一整個春夏秋冬的冷暖時節,以及課堂上老師諄諄的教授,課堂外學生認真的研讀,成就了本書出版的因緣。

  會認識萬金川老師是由於同修自拙、自範、見愷三位法師的因緣,在他們就讀於中華佛學研究所時,老師教授他們梵文與中觀學的課程。當香光尼眾佛學院要開「中觀佛學」課程時,他們都異口同聲地推崇萬老師,於是老師便不辭辛勞地遠從台北南下講學,開始了這段教與學的歷程。

  從八十五年夏到八十六年春,萬老師所講授課程的內容包括三個主題:(一)中道與中觀;(二)中觀哲學的基本立場;(三)中觀學派與中觀研究。老師在資料方面蒐集之廣博,對脈絡掌握之清晰,對梵、巴、藏等語文運用之熟練,以及於中觀學研究領域之認真態度,在在讓悟因望而興嘆,無可置喙。更難得的是,老師從修行者的心情來講說、看待中觀學,例如:
  「中」是藉通觀全體,而透顯出來的一種智慧,「中」必含攝著「觀」(觀察全體)來說明。……
  若說「中」是一種立場,那麼這種立場所透顯出來的應當是「無執著」的立場,是一種「沒有立場」的立場,與其說它是追求「最好的」(best),不如說它是不斷追求「更好的」(better)。無論是「無我行」或「般若行」,基本上就是無執著的立場,隨時去追求更好的。
深入淺出的講說,讓原本深奧難懂的佛學義理,能落實在生活的修行裡。同學們在聽講、研讀後,不但對中觀佛學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而且在中觀學的研究方法上也有了基礎的了解,大家咸稱有如醍醐灌頂,參與了一場「甘露法宴」,法喜盈溢。

  悟因個人在老師上課期間也忝列學生之側聽課,每每對老師自其深厚的學術背景中,所散發出的融會貫通的智慧感動不已。學術文獻的耙梳工作精密繁瑣,需要深厚的語文基礎與學術訓練,這些誠然非一般未入學術殿堂之人所能從事,但是正確了解佛陀的言教,以確立正知見,消除我執,從「苦」中解脫,卻永遠是學佛者努力追尋的目標,老師在課堂上所強調的也正是如此。

  為了能讓大眾一窺中觀義理,不再視研讀中觀學為畏途,能以中道的智慧過如實的生活,我們實有責任整理提供內容分享大眾,因此我們將老師的講稿整理成文,經老師審訂後,連續刊載在《香光莊嚴》雜誌的第五十至第五十二期。出刊後,索書者非常踴躍,甚至當我們遲延出刊時,讀者們頻頻來電詢問,有的是為閱讀興趣,有的是為學術研究,有的團體則將之當成教材研讀,連續三期的「中觀佛教概說」專輯可說得到相當大的迴響。

  現在我們將《香光莊嚴》雜誌第五十至第五十二期刊載的內容結集成書,也包括老師曾發表的〈中觀學知見書目舉隅〉(《佛教圖書館館訊》雜誌第十一、十二期)、〈藏地學者的龍樹著作觀〉(《諦觀》雜誌第六十七期)等二篇文稿。老師慨然允諾,特割愛作品供養已入、未入、將入此領域的同好,名之為《中觀思想講錄》。在本書中,不論是從中觀學的語文格義差異、中觀學的基本理論、研究中觀學的方法,到各種文獻材料的運用及世界研究中觀學今昔成果的比較,老師都有詳盡的說明,這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導讀書。

  導讀書指引了方向,而修行的路仍要靠自己的腳大步邁出,願所有的有緣人能藉由本書進入中觀佛學的領域,看到流動的世界、無常的自己,養具中道的動態智慧。

  我們很高興能將此書呈現在各位的面前,老師要我寫序,悟因只有勉力而為,是以為序。

悟因
民國八十七年三月序于香光尼眾佛學院



香光資訊網   香光書鄉   法住叢書   中觀思想講錄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