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思想講錄 第十二章

藏地學者的龍樹著作觀



在漢、藏兩系的大藏經裡,

署名為龍樹所撰的著作極多。

但在漢地佛教的傳統裡,

學者的研究大體上只局限

在少數的幾部作品上,

缺乏通盤性的概觀與整體性的研究。

然而,卻有不少藏地學者

或從事龍樹著作的系統性分類

或解明其作品之間的相互關係。

這些藏地學者的研究,

對於我們判別龍樹著作的真實性,

乃至通觀其人整體的思想,

都是極其珍貴的資料。



關於龍樹著作的分類

  在漢、藏兩系的大藏經裡,署名為龍樹(Nagarjuna, ca.150∼250 A.D.)所撰的著作極多。根據《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冊》所附之〈印度諸論師著作目錄〉所載,其中歸為龍樹名下的漢譯作品,計有二十四種之多。至於在《東北目錄》裡,題為龍樹所造的著作,更是多達一百一十三種以上,而其內容則幾乎遍及「丹珠爾」(bstan Hgyur)中的禮讚、怛特羅、中觀、經疏、阿毘達磨、律、書翰、醫方明、工巧明等各部(1)。這些著作或論顯宗教義,如《中觀論頌》(Mulamadhyamakakarika),或示密乘奧理,如《密續集論》(Tantrasamuccaya),或言理國之方,如《寶行王正論》(Ratnavali),或講治香之術,如《香合寶鬘》(Dhupayogaratnamala),有醫學,有命理,如《療法百種》(Yogasataka)與《緣起算法》(rTen cin hbrel gyi rtsis)等等,真可謂包羅萬象,不一而足。

  在漢地佛教的傳統裡,對於這些署名為龍樹所造的著作,學者之間的研究大體上只局限在少數的幾部作品上,而較缺乏通盤性的概觀與整體性的研究。這類研究的付之闕如,事實上正足以顯示出往昔的漢地學者對龍樹思想的理解,並非基於其人的全體著作(2)。然而,諸如此類的研究,從西藏佛教的後弘時期(bsTan pa phyi dar gyi skabs )以降,卻受到不少藏地學者的重視;此中,他們或從事龍樹著作的系統性分類,或解明其作品之間的相互關係(3)。這些藏地學者的研究,對於我們判別龍樹著作的真實性,乃至通觀其人整體的思想而言,都是極其珍貴的資料。此處我們將介紹兩位藏籍學者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其一是西元十二世紀的瑪甲巴•尊珠僧格(rMa bya pa brTson hgrus sen ge,瑪甲巴•精進獅子)的說法(4)。

【瑪甲巴的分類】

  依照瑪甲巴的觀點,龍樹的全部著作可以「明因、顯果與示此二唯一義」而分為三類。就中,所謂「明因」,是指龍樹解明「波羅密乘」 (Pha rol tu phyin pahi theg pa, Paramitayana,顯教)的著作;所謂「顯果」,是指龍樹顯揚「金剛乘」(rDo rjehi theg pa, Vajrayana,密乘)的著作。所謂「示此二唯一義」,是指龍樹開示「波羅密乘」與「金剛乘」,二者均共同追求唯一目標的著作。

  關於龍樹「明因」一類的著作,瑪甲巴又細分為三項來說明其作品的性質(5)︰

◎一、開示「正見」(lta ba)為主的著作

  「中觀六正理論集」(dBu ma rigs pahi tshogs drug)──
  (一)《七十空性論》(sTon pa nid bdun cu pa, Sunyata-saptati);
  (二)《根本慧論》(rTsa ba ses rab, PrajJnamula);
  (三)《六十如理論》(Rigs pa drug cu pa, Yuktisastika);
  (四)《迴諍論》(rTsod pa bzlog pa, Vigrahavyavartani);
  (五)《廣破論》(Shib mo rnam hthag, Vaidalyapra-karana);
  (六)《名言成就論》(Tha snad grub pa, Vyavaharasiddhi)。

◎二、開示「行」(spyod pa)為主的著作

  此中,有廣、中、略三次第──
  (一)《菩提資糧論》(Byan chub kyi tshogs, Bodhisambhara) 是其廣者。
  (二)《經集論》(mDo kun las btus pa, Sutrasamuccaya)是其中者。
  (三)《親友書翰》(bses pahi sprin yig, Suhrllekha)是其略者。

◎三、開示「見行並重」(lta spyod cha mJam pa)的著作

  (一)《王譚寶鬘》(rGyal po la gtam bya ba rin po chehi phren ba, Rajaparikatharatnavali)。

  其次,關於龍樹「顯果」一類的著作,瑪甲巴並未再行細分類目而僅謂︰
   顯揚「金剛乘」者,有《五次第》(Rim pa lna pa, Pancakrama)等。(6)

  至於所謂「示此二唯一義」的著作,瑪甲巴但只舉出《菩提心釋論》(Byun chub sems kyi rnam hgrel, Bodhicittavivarana)一種(7)。

  以下我們再來看另一位藏地學者有關龍樹著作的分類。

【布頓的分類】

  藏籍佛教史家布頓(Bu-ston, 1290∼1364)在其所著《善逝教法史》(bDe gsegs bstan pahi chos hbyun)中,曾經對龍樹的著作進行了系統性的分類,他並且還列舉了二十餘部所謂「龍樹的著作」(8)。依照布頓的觀點,龍樹的著作可以類分為六。

◎一、有關「內明」(Nan rig pa)方面的著作

  (一)以開示「正見」(lta ba),亦即「離邊之中」(mthah bral gyi dbu ma)為主的著作︰
(1) 由「教義門」(lun gyi sgo) 而開示的著作︰如「中觀讚頌」(dBu mahi bstod pa,Madhyamikastotra)之類。
(2) 由「理智門」(rigs pahi sgo)而開示的著作︰如「正理論集」(Rigs pahi tshogs, Yuktikaya)。

  (二)以開示「行」(spyod pa)為主的著作︰
(1) 由「教義門」而開示的著作︰如《經集論》(mDo kun lasabtus, Surasamuccaya)。
(2) 由「理智門」而開示的著作︰如《大乘修心論》(Theg chen blo sbyon)。
(3) 警醒聲聞種姓的著作︰如《夢說如意摩尼珠》(rMi lam yid bshin gyi nor bu, Svapnacintamaniparikatha)。
(4) 以「行」為主而開示在家人的著作︰如《親友書翰》(bSes sprin, Suhrllekha)。
(5)以「行」為主而開示出家人的著作︰如《菩提資糧論》(Byan chub kyi tshogs, Bodhisambhara)。

◎二、有關「密乘」(sNags kyi phyogs)方面的著作

(一)見行攝要的著作︰如《密續集論》(rGyud kun las btus, Tantrasamuccaya)。
(二)抉擇見的著作︰如《菩提心釋論》(Byan chub sems hgrel, Bodhicittavivarana)。
(三)開示「生起次第」(bsKyed rim)的著作︰如《密集修法》(hdus pahi sgrub thabs)、《密集攝要》(mdor byas, Pindikrtasadhana)、《密集生起次第修法合經集論》(mDo bsre, Sutramelapaka)、《曼荼羅儀軌二十頌》(dKyil cho ga ni su pa, Mandalavidhi)。
(四)開示「圓滿次第」(rDsogs rim)的著作︰如《五次第》(Rim pa lna pa, Pancakrama)。

◎三、有關「醫方明」(gSo pa rig pa)方面的著作

  (一)《療法百種》(sByor ba brgya pa, Yogasataka)。

◎四、有關「修身格言」(Lugs kyi bstan bcos)方面的著作

(一)開示民眾的著作︰如《士夫修養心滴》(sKye bo gso thigs, Janaposanabindu)。
(二)教誡臣宰的著作︰如《智慧教誡百頌》(Ses rab brgya pa, Prajnasataka)。
(三)開示國王「大乘見行合修」的著作︰如《寶鬘論》(Rin chen phren ba, Ratnavali)。

◎五、有關「工巧明」(bZo rig pa)方面的著作

  (一)《緣起算法》(rTen cin hbrel gyi rtsis)。
  (二)《和合香法》(sPos sbyor, Dhupayogaratnamala)。
  (三)《鍊金術》(gSer hgyur)。

◎六、有關「釋論」(hGrel pa)方面的著作

(一)《密集釋論》(gSan hdus hgrel pa, Guhyasamajatan-tratika)。
(二)《聖稻稈經攝頌》(Sa lu ljan pahi mdo tshigs su bcad du bsdus pa, Salistambakakarika)。

  此中,布頓對龍樹著作的分類,隨其名著《善逝教法史》的英譯而廣為學界所知;至於瑪甲巴的說法,則是近幾年才為學者所披露(9)。然而,在布頓的分類中,其顯、密二分以及見、行對列等,似乎都可以讓我們見出瑪甲巴分類的一些身影(10)。

  以下我們將隨順這兩位藏籍學者的分類,而來考察他們所謂「正理論集」的具體內容。

「中觀六正理論集」與
「五正理論集」

【「正理論集」的構成】

  在瑪甲巴與布頓所開列的龍樹著作中,均立有所謂「以開示正見為主」的一類著作,瑪甲巴所舉出的龍樹此類著作為「中觀六正理論集」,而布頓則稱之為「正理論集」。雖然如此,事實上,布頓此處所謂的「各種正理論集」,即是指「中觀六正理論集」而言。氏之《善逝教法史》在言及「論典的區別」時,曾經談到了所謂的「中觀六正理論集」,其文如下︰
  第二時教的釋論,分顯揚「見」的和顯揚「行」的二種。第一種、顯揚「見」的論著︰有著名的大乘大車軌開派四位大師,以經實說教義,或闡明要義的,有「中觀六正理論集」(dBu ma pahi rigs pahi tshogs drug);其中有開示一切法自性空,顯現緣起,離邊之見的,如《七十空性論》(sTon pa nid bdun cu pa, Sunyatasaptati);有破除生等實有的,如《根本慧論》(rTsa ba ses, Mula-prajna);此二論是根本的,也是主要的。
  為成〔就〕其〔緣起〕理〔趣〕的,如《六十如理論》(Rigs pa drug cu pa, YuktisasTika);為破除對方爭論之過的,如《迴諍論》(rTsod pa bzlog pa, Vigrahavya-vartani);為開示與對方爭辨說理的,如《廣破論》(Shib mo rnam hthag, Vaidalya-prakarana);為開示勝義雖無自性,而於世俗世間名言成理的,如《名言成就論》(Tha snad grub pa, Vyavaha-rasiddhi)等,連同上兩論,共六論。(11)

  布頓以上的這一段敘述可以說是當代研究者最為熟知的文獻之一,舉凡是論及龍樹的著作,學者幾乎都會引用此一段落來論列其著書。然而,對於此處布頓之說的典據為何,卻不見有學者深入探討。

  「中觀六正理論集」這一名目顯然並不是布頓首先使用的,事實上瑪甲巴這一位早於布頓二個世紀的前輩,已然使用了該一術語來指稱龍樹的著作。那麼,瑪甲巴的典據為何呢?所謂「中觀六正理論集」,此一名目是襲自梵文原典,還是創於藏地學者之手呢?「中觀六正理論集」的構成,是否一如瑪甲巴與布頓所指的那六部著作呢?而且,這六部著作是否真如瑪甲巴與布頓所說的,是出自龍樹之手呢?這些問題都值得再進一步探討。

  瑪甲巴使用「中觀六正理論集」一詞的典據為何?在他現今可見及的著作中似乎並沒有交待(12)。然而,不論是瑪甲巴所使用的 dBu ma rigs pahi tshogs drug ,或布頓所使用的 dBu ma pahi rigs tshogs drug(此中,前者或可還原為 Madhyamakasadyuktikaya,而後者或可還原為 Madhyamikasadyuktikaya),均未著錄於西元九世紀初編纂完成的《翻譯名義大集》(Mahavyutpatti)之中。這也就是說,在西元九世紀初以前,藏地譯出的佛教著作之中並沒有使用諸如此類的術語。

  此外,根據成立於西元八二四年的西藏譯經古錄《丹噶目錄》(lDan dkar ma dkar chag),吾人可知在西藏佛教的前弘時期(bsTan pa sna dar skabs)裡,雖然已有三十三種所謂「中觀論書」(dBu mahi bstan bcos)的譯出(13),但是被瑪甲巴等人稱之為「中觀六正理論集」之一的《廣破論》與《名言成就論》,當時卻並未譯出。由此可見,所謂「中觀六正理論集」之類,用以概括龍樹著作的術語,似乎不太可能為當時的藏地學者所知。但是,隨著西藏佛教後弘時期的來臨,此類術語卻開始出現於藏地學者的著作之中(14)。

  是誰首先使用諸如此類的術語來概括龍樹某一類的著作,今日已難詳加考究;然而,可以確定的是,諸如此類的用語並非襲自印度的中觀論著(15)。根據童祥(sShon nu dpal, 1392∼1481)的《青史》(Deb ther snon po)所述,瑪甲巴曾親炙跋曹•尼瑪札(sPa tshab Ni ma grags, 跋曹•日稱,1055∼?),並為慶喜(Jayananda )論師與庫譯師•垛德壩(Khu lo tsa ba mDo sde hbar, 經部燄)的及門或再傳弟子(16);因此,瑪甲巴的「中觀六正理論集」之說,若非自創或秉於某一目前仍不為人所知的古老傳統,則極有可能是承自前述諸人之一的口授(17)。

  當代研究者在論及龍樹著作時,除了引述布頓的「中觀六正理論集」之說外,另一位藏籍佛教史家多羅那它(Taranatha, 1575∼1634,生卒年都有異說)所謂的「五正理論集」(Rigs pahi tshogs lna, Pancayuktikaya)之說,也常為學者所提及。多羅那它在其所著《印度佛教史》(rGya gar chos hbyun)中,曾言及龍樹「為了擊退聲聞說一切有部的爭辯,造了『五正理論集』等論。」(18);但是,他並未就所謂「五理論集」而開列其具體內容。

  雖然如此,學者之間在論及多羅那它此處所謂的「五正理論集」時,都一致採取俄籍學者 W. P. Wassilieff 的認定(19),而以為除了或已散佚不存的《名言成就論》外(20),多羅那它所謂的「五正理論集」與布頓所說的「中觀六正理論集」,在內容上並無二致。然而,Wassilieff 依據何種資料而有如此的認定呢?極有可能是出自西藏佛教格魯派(dGe lugs pa)一系的「宗義」(grub mthah)文獻,諸如《大宗義》(Grub mthah chen mo)之類(21)。

  但是,這種認定是否與多氏心目中所謂的「五正理論集」相符?乃至多氏之使用「五正理論集」一詞的典據為何?這些問題卻乏人深究。此外,面對「六正理論集」之說與「五正理論集」之說,在這兩種出自藏籍學者的說法裡,何者更能為吾人據之以論定龍樹的著作?

  事實上,就後一問題而言,在藏地佛教的傳統中自來就有爭論。以格魯派的觀點來說,在這個問題上,就有兩種不同的見解。宗喀巴(Tson kha pa, 1357∼1419 )首座弟子之一的克主傑(mKhas grub rje, 1385∼1438 ),雖然引其師尊(bla ma rje)之說而不認許《名言成就論》為龍樹的著作,但他卻順宗喀巴之見而補入《王譚寶鬘》以成其所謂「中觀六正理論集」(dBu ma rigs tshogs drug )之說(22),嘉木漾•協巴多傑(hJam dbyans bshad pahi rdo rje, 妙音笑金剛,1648∼1721)在其所著《大宗義》(Grub mthah chen mo)一書中,則將《名言成就論》除外,而只提及所謂的「五正理論集」(23)。章嘉•乳卑多傑(lCan skya rol pahi rdo rje, 章嘉喜金剛,1717∼1786)與土觀•洛桑卻吉尼瑪(Thuhu bkvan blo bzan chos kyi ni ma, 土觀•善慧法日,1737∼1802)二人雖也把《名言成就論》除之於外,但卻一如克主傑之所為,增入《王譚寶鬘》而稱之為「六正理論集」(24)。

  此種將《王譚寶鬘》視為「六正理論集」之一的說法,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得自宗喀巴的啟示(25);然而,實際上,它可能是來自一個遠在宗喀巴之前的古老傳統。因為,類似於格魯派內部對「龍樹正理論集」的這種紛爭,已然為西元十二世紀時代的瑪甲巴所提及。瑪甲巴在表明自己所抉擇的「中觀六正理論集」之際,針對當時或已散佚不存的《名言成就論》應否列入「正理論集」的問題,曾敘述了若干古來傳統上的異說,其文如下︰
  因此,有些前代先賢或透過增入《寶鬘論》(Rin po chehi phren ba, Ratnavali)而成「六正理論集」;有些則以為「正理論集」云者,其數目不一定為六;此外,也有些人認為宣說〔諸法〕無自性的「正理論集」是五部論書。(26)

  由此可見,關於「正理論集」的構成,藏地古來至少有三種不同的說法。其一是嘉木漾•協巴多傑等人所主張的「五正理論集」之說(27);其二是瑪甲巴與布頓等人所主張的「六正理論集」之說;其三是章嘉•乳卑多傑與土觀•洛桑卻吉尼瑪等人所主張的「六正理論集」之說。

  就這三種說法而言,第一種說法的典據極有可能是來自署名為清辨(Bhavya)所造的《中觀寶燈論》(Madhyamakaratna-pradipa)一書;該書在其題名為〈世俗亂慧章〉(Kun rdsob hkhrul pahi ses rab kyi skabs)的第二品•結頌中,曾經提及闡明「諸法無生」的五部著作(28):
  ∣dbu mahi rtsa ba rtsod pa bzlog∣
   ston nid bdun cu rigs drug cu∣
  ∣rnam par hthag pa la sogs pas∣
  dnos rnams skye med ses par bya∥
  (從根本中、迴諍、七十空性、六十如理、廣破等〔論〕,知諸法無生。)

  根據北京版的西藏大藏經所載,《中觀寶燈論》是由阿提沙(Atisa, 982∼1054)協同藏籍譯師所譯出,或許「五正理論集」之說也是由他傳入藏地的。關於章嘉與土觀等人所主張的「六正理論集」之說,基本上是代表了格魯派的立場,由於宗喀巴本人對於《寶鬘論》的格外重視(29),加之《名言成就論》的失傳,遂使其後學將此論添入「五正理論集」而為「六正理論集」。

  至於瑪甲巴與布頓等人所主張的「六正理論集」之說,雖然目前仍不知其典據為何,但是若從瑪甲巴面對當時諸多異說仍力排眾議,以及布頓本人對史料與文獻的精熟而仍承其說來看,此一說法不太可能全無所據。對於「正理論集」的構成,目前只能暫時討論至此,至於其間的若干不明之處,則有待來日的進一步研究。在下文裡,我們將論列「正理論集」所指的幾部論書之間的相互關係。

【「正理論集」中各論之間的關係】

  就「正理論集」一詞所概括的龍樹著作而言,它們彼此之間居於何種關係?為什麼它們在龍樹的著作中自成一類?對於這些問題,藏地學者之間也有著不同的見解。依布頓在論述「中觀六正理論集」時的說法,他顯然是把龍樹的這六部著作分為︰
  一、根本的,也是主要的;
  二、附屬的,也是次要的兩類。
就中,《七十空性論》與《根本慧論》屬前者,而其餘四論則屬於後者(30)。將《七十空性論》列入第一類,而把《六十如理論》列為第二類,布頓的這種判分,基本上迥異於多數的藏地學者。或許布頓另有所本,然而此處他並未就此一說法而開列其典據。雖然如此,布頓仍然有一點是和多數藏地學者一致的,那就是把所謂的「正理論集」大別為兩類(31)。此外,依據布頓的說法,這六部著作所以自成一類,乃在於它們均由「理智門」而開示遠離二邊的「中觀正見」。

 前述布頓的見解是當前學界所熟知的。然而,傳統上持此一說法的藏地學者似乎只有布頓一人而已。多數的藏地學者,包括西元十二世紀的瑪甲巴在內,他們對「正理論集」的判分,其見解多少都和布頓的觀點有些出入。以瑪甲巴來說,他雖然也是把「中觀六正理論集」判分為︰
  一、主要的兩部論書(gtso bohi bstan bcos gnis) ;
  二、附屬的四部論書(hphros pahi bstan bcos bshi)。
但是,瑪甲巴與布頓不同之處,在於他並未把《七十空性論》置入主要的兩部論書之中,取而代之的是《六十如理論》成為主要的論書。再者,瑪甲巴也談到了這六部論書所以自成一類,乃在於它們「無倒決定,慧之所緣,一切法自性空」的正見,並且正確地抉擇了「二諦」。至於這六部論書何以區分為主要的與附屬的兩類,瑪甲巴的理由是,此中前者所詮之義理「開示完整,教說齊全」,而後者所詮,乃是「為破邪分別故,但只解說少分」(32)。

  除此而外,瑪甲巴還提及另一項引人注目的理由,來證成其所以如此區分的正當性。此一理由是,《六十如理論》一如《根本慧論》,均在論前附有論主所造禮讚佛陀的「皈敬偈」(mangalasloka),而其餘四部論書,則都缺乏此項論前的禮拜詩頌。瑪甲巴認為其餘四部論書所以都缺乏「皈敬偈」,正在於它們並非獨立的論書,而是附屬於《根本慧論》之下的「附論」(33)。就中,瑪甲巴更指出在這四部稱之為「附論」的著作裡,《迴諍論》乃是承自《根本慧論•初品》第三詩頌而來,而《七十空性論》則為接續《根本慧論•第七品》第三十四詩頌之作(34)。瑪甲巴的後一理由及其說明所以引人注目,在於他述敘的同時也交待了其說的出處是本於《六十如理論釋》(Rigs pa drug cu pahi hgrel pa, Yuktisastikavartti)。在《六十如理論釋》的「皈敬偈疏」裡,曾有一段敘述談到了此處瑪甲巴所論及的問題,其文如下︰
  為什麼在《七十空性論》與《迴諍論》中,阿闍黎沒有〔在論前〕誦出〔對佛陀的〕禮讚,而在《中觀論頌》(dBu ma)裡卻有呢?答︰《七十空性論》與《迴諍論》乃是《中觀論頌》的「餘論」(hphros pa, 附論)。由於 〔此二者〕並非個別獨立〔的論書〕,因此無須另行敘述〔論前的〕禮讚。
  如是,《迴諍論》者,乃〔《中觀論頌•初品》第三偈〕:「事物的本性並不存在於〔構成其存在的〕種種條件中;在『自有』並不存在的情況下,『他有』絕無可能存在」的附論;因為《迴諍論》陳述了此中的質難與回辯,所以它顯然是〔《中觀論頌》的〕附論。
  至於《七十空性論》,則為〔《中觀論頌•第七品》第三十四偈〕:「如幻術似夢境,像是海市蜃樓一般;〔世間中的〕生住滅亦復如是說明之」的附論;因為《七十空性論》陳述了此中的質難與回辯,所以它顯然是〔《 中觀論頌》的〕附論。然而,《六十如理論》一如《中觀論頌》,是以辨析 『緣起』為主而造的論書,職是之故,它並非《中觀論頌》的附論。(35)

  《六十如理論釋》是月稱(Candrakirti, ca.600∼650)的作品。雖然在西藏佛教的前弘時期,此書業已譯就,但是正如學者所曾指出的,本書對於此一時期的藏地中觀思想並未給予任何實質的影響(36);但是,降及西藏佛教的後弘時期,隨著月稱一系中觀思想的抬頭,本書方躍昇為主導藏地中觀思想的重要典籍之一。雖然月稱在前揭引文中,並未使用諸如「主要的論書」與「附屬的論書」之類的語詞來判分龍樹的著作;但是,無庸置疑地,在其字裡行間中是隱然含有這類判分的。

【註釋】

(1) 關於龍樹著作的漢譯目錄,參見《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一冊》,頁六九七;至於藏譯分類詳目,參見Samdhong Rinpoche(ed.)1977, pp.205∼224。
(2) 雖然在漢地佛教的傳統裡,龍樹被尊為「八宗共祖」,地位極其崇高;但是,若就思想層面而言,在中國佛教史上,除鳩摩羅什及其門弟所弘傳的「關河舊學」之外,事實上並無專肆弘揚龍樹思想的學派存在。諸如「三論宗」或「天臺宗」,雖然在思想上與龍樹中觀之學的關係至為密切,但是正如印順法師(民六十二,頁三九)所曾指出的,此二學派在思想上仍是綜合性的學派,而並非純然的龍樹之學。就漢譯的龍樹著作而言,固然有遲至趙宋之間才譯出的《六十頌如理論》,但是諸如《迴諍論》早在北魏時期已然譯就(依〈序迴諍論翻譯之記〉的說法,本論譯出的年代是東魏孝靜帝興和三年,亦即西元五四一年),卻未曾給予漢地中觀思想任何實質的影響。事實上,除《中論》、《大智度論》與《十二門論》外,漢地學者幾乎全然無視於龍樹的其他著作。
(3) 在西藏佛教史籍中,通常均以藏王朗達瑪(gLan dar ma) 的禁佛運動(西元八三八∼八四二年)為界,而稱在此之前的藏地佛教為「前弘時期」,並以「後弘時期」名在此之後的藏地佛教。在前弘時期裡,或許由於僅有少分性質相類的龍樹著作譯為藏文,故無分類的需要;及至後弘時期,隨著各種性質迥異的龍樹作品大量譯成藏文,系統性的分類自然有其必要。一般而言,在西藏佛教的傳統裡,對於龍樹著作的分類,大體上採取顯、密分列的方式,而將前者再行細分為以下三類︰「正理集」(rigs tshogs),如《根本慧論》;「頌讚集」(bstod tshogs),如《超世間讚》;「教言集」(gtam tshogs),如《王譚寶鬘》(參見 Ruegg 1981, p.8 ;Ruegg 1982, p.509)
(4) 瑪甲巴•尊珠僧格或名為瑪甲巴•絳秋尊珠(rMa bya pa Byan chub brtson hgrus, 瑪甲巴•菩提精進),關於其人的事蹟,可見之於 Roerich 1949(pp.334、343)以及郭和卿 1985(p.225、229)。至於其人的中觀思想,特別是有關「如何安立應成中觀派」的問題,可參見 Williams 1985。
(5) rMa bya pa brTson hgrus sen ge 1976, side 13︰
spyir slob dpon gyis bstan bcos mdsad pa rnams la rgyu pha rol tu phyin pahi theg pa gsal bar byed pa dan∣hbras bu rdo rjehi theg pa gsal bar byed pa dan∣de gnis don gcig tu bstan pa gsum las∣dan po la gsum ste∣lta ba gtso bor ston pa dbu ma rigs pahi tshogs drug dan∣spyod pa gtso bor ston pa la rgyas pa dan bar ma dan bsdus ba rim pa ltan byan chub kyi tshogs dan∣mdo kun las btus pa dan∣bses pahi sprin yig gsum dan∣lta spyod cha mnam pa rgyal po la gtam bya ba rin po chehi phren baho∥
瑪甲巴在此一段落中並沒有處理「中觀六正理論集」的構成內容,我們文中所開列的六部著作是依 Williams 1984(pp.77∼8)而來。
(6) Ibid., side 17︰
gnis pa rdo rjehi theg pa gsal bar byed pa ni rim pa lna pa la sogs pa yin la∣
(7) Ibid., side 17︰
gsum pa de gnis don gcig tu ston pa ni byan chub sems kyi rnam hgrel yin te∣rtsa ba dpal gsan hdus par rnam par snan mdsad kyis don dam pa byan chub kyi sems kyi che ba brjod pahi rgyud kyi tshig la hgrel pa mtshan nid du bkral bahi phyir ro∣
(8) 此一段落在郭和卿 1986(p.129)、Obermiller 1932(pp.125∼7)、寺本婉雅 1936(p48∼50)以及中村元 1980(p.22∼3)的譯文中,彼此之間所揭出之龍樹著作並不全然一致。今對勘拉薩版布頓原書 (Ya帙,頁100a.2∼100b.1),諸譯之中,郭譯之文最為貼近(布頓原文,請參見文後附錄)
(9) Williams 1984 是筆者所知唯一提及瑪甲巴對龍樹著作分類的論文。
(10) 事實上,在兩相對照之下,我們可以發現二者的分類有許多雷同之處,尤其是在《名言成就論》與《菩提資糧論》的認定上,此二人均持相同的見解而大異於多數藏地學者。就此而言,吾人亦可得知,布頓對龍樹著作的分類,顯然是前有所本而非全然出於原創。
(11) 郭和卿(1986, p.26);Obermiller(1931, pp.50∼1)。又、rTsod pa bzlog pa(Vigrahavyavartani)與 Shib mo rnam hthag(Vaidalyaprakarana),郭和卿分別譯為《破邪論》與《細研磨論》,今依學界通例而改之為《迴諍論》與《廣破論》;此外,郭和卿以《名言成就論》即為《寶鬘論》,這種認定是不正確的(按︰藏譯《寶鬘論》即是漢譯《寶行王正論》;又、布頓原文,請見文後附錄)
(12) 據 Williams 1984(p.100, n.8)與 Williams 1985(p.207),《根本慧論釋•道理莊嚴》(dBu ma rtsa ba ses rab kyi hgrel ba hthad pahi rgyan)是瑪甲巴著作中目前唯一存世的作品。但是,瑪甲巴並未在此一作品中交待「中觀六正理論集」一詞的典據。
(13) 芳村修基 1974(pp.113∼4)認為《丹噶目錄》的成立是在西元八二四年。《丹噶目錄》存目的「中觀論書」,共有三十三種,而其中歸為龍樹所撰的著作計有八種(參見文後附錄)
(14) 此類術語不但出現於佛教史家,諸如布頓與多羅那它的著作中,而且也頻出於童祥的《青史》之中。此外,在格魯派的宗義書,諸如《大宗義》與《章嘉宗義》也以此類術語來概括龍樹的某類著作。
(15) 就筆者閱覽所及,藏地學者在使用諸如此類的術語來概括龍樹著作時,皆未溯其源於印度。事實上,在現今存世的幾部中觀派的重要論書,諸如《明句論》、《入菩提行論》等,也都不曾出現此類的語詞。
(16) 郭和卿 1985(p.229)︰「瑪甲絳准(菩提精進)︰係庫譯師垛德壩(經燄)和喀什彌爾•乍雅阿倫達兩師的再傳弟子。」Roerich 1949(p.343)︰“rMa bya Byan brtson was a disciple of Khu lo tsa ba mDo sde hbar and Kha che Jayananda.”就中,何者所言為是,由於手邊無《青史》原文可稽,故一時之間也無從判定。
(17) 跋曹•尼瑪札、庫譯師•垛德壩以及慶喜論師等人對於中觀論書的翻譯,尤其是月稱一系應成中觀派的著作,可謂不餘遺力。依「布頓目錄」與《青史》的記載,諸如《明句論》與《入中論》的藏譯是出於跋曹譯師之手,而《廣破論》與《迴諍論釋》則由庫譯師和慶喜論師二人合譯為藏文。就《青史》上的記載而言(郭譯,pp.228∼30),跋曹譯師及其周邊的一些人物,諸如瑪甲絳尊等人,對於月稱一系中觀思想在藏地的弘揚,貢獻極大。雖然如此,但是正如原田覺 1982(p.295)所指出的,承自跋曹一系的藏地中觀思想及其歷史,其詳情至今仍有諸多不明之處,有待日後的研究。
(18) rGya gar chos hbyun, p.95.1∼3︰
nan thos dnos smra ba rnams kyi rtsod pa bzlog pahi phyir rig(s) pahi tshogs lna la sogs pa mdsad∣
中譯參見︰張建木1988(p.84);英譯參見:Chimpa and Chatto-padhyaya 1980(p.108 )。又、多羅那它在其所撰《七系付法傳》(bKah babs bdun ldan)中,也只說龍樹「廣造『正理論集』(Rigs tshogs)等多種論典」(參見︰郭和卿1966,p.8;Templeman 1983, p.6 ),而未言及「正理論集」的具體內容。
(19) W. P. Wassilieff's note on p.302 to A. Schiefner's translation of Taranatha's Geschichte des Buddhismus in Indien(參見︰Walleser 1922, p.434, n.4)
(20) Obermiller 1931(p.158, n.506)認為此書並未譯入藏文,呂澂 1933(p.50)也認為此論藏土不傳。
(21) 御牧克己 1982(p.179)曾指出,Wassilieff 當時所依據的宗義文 獻,只有嘉木漾•協巴的《大宗義》一種而已。
(22) 克主傑並不認許《名言成就論》為龍樹的著作,其理由有二︰一、龍樹的後學無人引用過此一論書;二、月稱的《明句論》曾徵引了諸多龍樹的著作,包括所謂的「五正理論集」在內,但從未提及該一論書(參見︰Lessingand Wayman 1968, pp.86∼7;Wayman 1978, p.454, n.11)
(23) Grub mthaH chen mo, side 10∼1︰
dbu ma rtsa dan rigs pa drug cu pa dan rnam par hthag bcas ni shib mo rnam hthag dan ston nid bdun cu dan rtsod bzlog ste rigs tshogs lna∣
(根本中、六十如理論、廣破論、七十空性論、迴諍論,即「五理論集」。)
(24) Lopez 1987, p.249 (《章嘉宗義》);Mittal 1984, pp.39∼40(《宗義明鏡》)。
(25) 就格魯派的傳統而言,以《王譚寶鬘》(即漢譯《寶行王正論》)取代失傳的《名言成就論》而構成所謂的「中觀六正理論集」,是始自此派的開祖宗喀巴,雖然他本人並未使用此一術語,而但云「於此六書中,安立種種正理」(參見小川一乘 1976, pp.6∼7, n.5)。宗喀巴在其所著《中觀根本慧論頌疏釋•正理海》(dBu ma rtsa bahi tshig lehur byas pa ses rab ces bya bahi rnam bsad Rigs pahi rgya mtsho)的引論中,立有一節題名為「彼〔聖者〕所造諸論之安立」(des mdsad pahi bstan bcos kyi rnam gshag),專肆討論龍樹的各類著作(參見長尾雅人 1978, p.324 );就中,關於「龍樹六論」的部分,敬之曾為文加以介紹(參見敬之 1960)
(26) 瑪甲巴前揭書,side 17︰
dehi phyir sna rabs pa kha cig rin po chehi phren ba bsnan nas rigs pahi tshogs drug tu byed pa dan∣rigs pahi tshogs sam khyu shes bya ba yin gyi drug tu grans nes pa med do shes zer ba dan∣yan ran bshin med par ston pahi rigs pahi tshogs kyi bstan bcos lna yin no shes zer baho∥
(27) 結尊仁達瓦(Rje btsun Red mdah ba, 1349∼1412,宗喀巴與克主傑二人之師)亦持此一說法,他並且認為《王譚寶鬘》乃是「教言集」(gtam gyi tshogs),而不應置入「正理論集」之中。
(28) P. Vol.95, p.265.3.2∼265.3.3;D. dBu ma 2, p.132.4.5∼132.4.6。
(29) 由於月稱在所著的《明句論》與《入中論》裡,屢屢徵引龍樹的此一著作;因此,隨著月稱一系中觀思想在藏地的逐漸抬頭,龍樹的此一論書也隨之受到學者們的重視。以阿提沙尊者為開祖的噶丹派(bKah gdams pa)尤其重視《寶鬘論》(參見王森 1987, p.64 ),而格魯派的教義正如學者所曾指出的,是在噶丹派的基礎上開展出來的,因此格魯派亦有「新噶丹派」之稱。宗喀巴對《寶鬘論》的格外重視,或許正是直接承自噶丹派的傳統。因為,事實上,以宗喀巴的師尊而著稱的薩迦派(Sa skya pa)學者仁達瓦,並未將此論置入「正理論集」中,而只認可所謂的「五正理論集」。
(30) 布頓本人雖然並未使用「附屬的」(hphros pa)一詞,但是就他之使用「主要的」(gtso bo)一詞而言,他顯然是有將「中觀六正理論集」分為主、從兩類的意圖。
(31) 多數藏地學者是將「正理論集」分為「主要的」與「附屬的」兩類。但是,宗喀巴並未依順這種主從式的二分法,而另行安立了一種二分︰其一是「以宣說遠離有無二邊之緣起真實義為主的論書」,此中有《根本慧論》、《廣破論》、《迴諍論》、《七十空性論》四部;其二是「以宣說要用不墮有無二邊之中道方能解脫生死為主的論書」,此中有《六十如理論》與《寶鬘論》(參見敬之 1960, p.78)。然而,宗喀巴的弟子克主傑則仍以「身肢」(lus dan yan lag)之別而判「六正理論集」為二︰「就中,《根本慧論》、《六十如理論》與《寶鬘論》三者,論身圓滿;而其餘三者,則有如支分論,乃旁出自《根本慧論》。」(de la rtsa ba ses rab∣rigs pa drug cu pa∣rin chen phren ba dan gsum ni bstan bcos lus yons su rdsogs pa dan∣gshan gsum ni rtsa ses las hphros pahi yan lag lta buhi bstan bcos so∥參見 Lessing and Wayman 1968, pp.86∼7。)
山口益 1973(p.11)曾提及「在後期印度佛教的註釋書裡,『諸中論』(madhyamakasastrani)一語頻頻出現。一般而言,此語即是指中觀派的『五如理論聚』。」他並且以《根本中論》及其「支分論」(angasastra)判分「五如理論聚」為兩類。至於所謂「諸中論」一語究竟出於何典,山口益卻並沒有交待,筆者亦遍查不得。雖然如此,山口益此處所提及的區分,基本上也是主、從式的二分。
(32) 瑪甲巴前揭書,side 13∼4︰
dan po lahan drug tu nes pahan lta baham ses rab kyi dmigs pa chos thams cad ran bshin ston pa nid dam bden pa gnis phyin ci ma log par gtan la hbebs pa la brjod bya dehi yan lag thams cad tshan bar ston pa gtso bo lus lta buhi bstan bcos gnis dan∣brjod bya dehi phyogs re tsam la log rtog bsal bahi phyir bkod pa yan lag gam hphros pahi bstan bcos bshi yin pahi phyir ro∥
(33) 瑪甲巴前揭書,side 17︰
rigs pa drug cu pahi hgrel par hdi la mchod brjod mdsad kyi rtsod bzlog la sogs pa gshan la mchod brjod ma mdsad pahi rgyu mtshan du hdi rtsa bahi ses rab ltar gtso bohi bstan bcos yin la gshan rnams hphros pahi bstan bcos yin pas so shes bya baho∥
(34) 瑪甲巴前揭書,side 14∼6。
(35) P. Vol.98, p.171.2.3∼171.2.8;D. dBu ma 8, p.1.2.4∼1.3.3︰
cihi phyir ston pa nid bdun cu pa dan∣rtsod pa bzlog pa las slob dpon gyis bstod pa ma brjod pa(P.la)dbu ma hdi las brjod ce na∣smras pa∣ston pa nid bdun cu pa dan rtsod pa bzlog gnis dbu ma las hphros pa ste∣ran gi rgyud gud na med pas logs sig tu bstod pa mabrjod de∣hdi ltar rtsod pa bzlog pa ni∣
∣dnos po rnams kyi ran bshin ni∣rkyen la sogs pa med pa ste
∣ran gi dnos po yod min te(P.na)∣gshan gyi dnos po yod re skan∥
rtsod pa bzlog pa ni de la brgal ba dan lan btab par gyur pahi phyir de las hphros pa yin par mnon no∣
∣ji ltar sgyu ma rmi lam bshin∣dri zahi gron khyer ci hdra ba∣
∣de bshin skye dan de bshin gnas∣de bshin du ni hjig par bsad∥ston pa nid bdun cu pa ni de la brgal ba dan lan btab par gyur pahi phyir de las hphros pa yin par mnon no∥rigs(P. rig)pa drug cu pa hdi ni dbu ma bshin du hdir yan gtso bor rten cin hbrel par hbyun ba dpyad pa las brtsams te∣byas pahi phyir dbu ma las hpros pa lta bu ni ma yin no∥
(36) 原田覺 1982(p.293)。

【參考書目】

1.印順法師(民六十二)︰《中觀論頌講記》,正聞出版社,台北。
2. 郭和卿(譯,1985)︰《青史》,西藏人民出版社,拉薩。
3.郭和卿(譯,1986)︰《佛教史大寶藏論》,民族出版社,北京。
4.芳村修基(1974)︰《ユ⑦Э大乘佛教思想研究》,京都•百華苑。
5.原田覺(1982)︰〈ХмЧЭ佛教ソ中觀思想〉,收於《講座•大乘佛教 7─中觀思想》pp.283∼314,東京•春秋社。
6.中村元(1980)︰《Ю─ヮ─юЖшЮ》,東京•講談社。
7.寺本婉雅(譯,1936)︰《龍樹造•中論無畏疏》,東京•國書刊行會。
8.張建木(譯,1988)︰《印度佛教史》,四川民族出版社,成都。
9.郭和卿(譯,1966)︰《七系付法傳》(bKah babs bdun ldan),香港佛經 流通處。
10.呂澂(1933)︰《西藏佛學原論》,上海。
11.御牧克己(1982)︰〈ХмЧЭズれんペ宗義文獻(學說綱要書)ソ問題〉,東洋學術研究,第21卷•第 2 號,pp.179∼92。
12.小川一乘(1976)︰《空性思想ソ研究─入中論ソ解讀》,京都•文榮堂。
13.長尾雅人(1978)︰《西藏佛教研究》,東京•岩波。
14.敬之(1960)︰〈龍樹菩薩的六部論〉,收於張曼濤主編《中觀思想論集》,pp.77∼84。
15.王森(1987)︰《西藏佛教發展史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
16.山口益(1973)︰《山口益佛教學文集•下》,東京•春秋社。
17.東北目錄︰宇井伯壽等編《西藏大藏經總目錄》,仙台 193。
18.布頓目錄︰西岡袓秀校訂〈кЬョ⑦佛教史•目錄部索引〉,東京大學文學部,文化交流研究施設研究紀要,第四、五、六號。
19.布頓佛教史(藏文本),拉薩版•布頓全書(Ya 帙)。
20.打熱納塔著《印度佛教史》(藏文本),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21.Chimpa, Lama and Chattopadhyaya, A.(trs., 1980): Taranatha's History of Buddhism in India, Calcutta.
22.hJam dbyans bshad pa(1973): Grub mthah chen mo , New Delhi.
23.Lessing and Wayman(eds. and trs., 1968): Mkhas grub rje's Fundamentals of the Buddhist Tantras, The Hague.
24.Lopez, Jr. D. S.(1987): A Study of Svatantrika, New York.
25.rMa bya pa brTson hgrus sen ge(1976): dBu ma rtsa ba ses rab kyi hgrel ba hThad pahi rgyan , Delhi.
26.Mittal, K. K.(tr. ,1984): A Tibetan Eye-view of Indian Philosophy, being translation of Grub mthah shel gyi me loG of Thuh U-bkwan Blo bzan chos kyi ni ma, New Delhi.
27.Obermiller, E.(tr.,1931/2): History of Buddhism(Chos hbyuG)by Buston, Heidelberg.
28.Ruegg, D. S.(1981): The Literature of the Madhyamaka School of Philosophy in India, Wiesbaden.
29.Ruegg, D. S.(1982): Towards a Chronology of the Madhyamaka School, in Indological and Buddhist Studies(ed. by Hercus, L. A. et al), pp.505∼30, Canberra.
30.Roerich, G. N.(tr., 1949): The Blue Annals, Delhi 1979.
31.Samdhong Rinpoche(ed., 1977): Madhyamika Dialectic and the Philosophy of Nagarjuna, Sarnath.
32.Templeman, D.(ed. and tr., 1983): The Seven Instruction Lineages by Taranatha, Dharamsala.
33.Walleser, M.(1922): The Life of Nagarjuna from Tibetan and Chinese Source, in Birth Anniversary Volume(ed. by Schindler, B.), pp.421∼55, London.
34.Wayman, A.(1978): Calming the Mind and Discerning the Real,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5.Williams, P.(1985): rMa bya pa byaG chub brston Hgrus on Madhyamaka Method,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13, pp.205∼25.
36.Williams, P.(1984): Review Article: Chr. Lindtner's Nagarjuniana Studies in the Writings and Philosophy of Nagarjuna,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12, pp.73.

【附錄】

一、布頓佛教史所述之龍樹著作(拉薩版,Ya帙,頁100a.2∼ 100b.1)
bstan bcos la nan rig pa la∣lta ba gtso bor ston pa la mthah bral gyi dbu ma lun gis ston pa dbu(100a.3, 831.3)ma bstod pahi skor∣rigs pas ston pa rigs pahi tshogs∣spyod pa gtso bor ston pa la lun gis ston pa mdo kun las btus∣rigs pas ston pa theg chen blo sbyon∣nan thos rigs sad par byed pa rmi lam yid bshin gyi nor bu∣rten(4)khyim pahi spyod pa gtso bor ston pa bses sprin∣rab byun gi spyod pa gtso bor ston pa byan chub kyi tshogs∣snags kyi phyogs la lta spyod mdor bsdus pa rgyud kun las btus∣lta ba gtan la hbebs pa byan chub sems hgrel∣bskyed(5)rim ston pa hdus pahi sgrub thabs∣mdor byas∣mdo bsre∣dkyil cho ga ni su pa∣rdsogs rim ston pa rim pa lna pa la sogs pa mdsad do∥gso ba rig pahi bstan bcos sbyor ba brgya pa la sogs pa dan∣lugs kyi bstan bcos(6)dmans la gdams pa skye bo gso thigs∣blon po la gdams pa ses rab brgya pa∣rgyal po la theg chen gyi lta spyod zun hbrel du ston pa rin chen phren ba∣gshan yan rten hbrel gyi rtsis∣spos sbyor∣gser hgyur la sogs pa(7)ran rkan? du brtsams pa man po dan∣gshan hgrel du btags pa gsan hdus hgrel pa dan sa lu ljan pahi mdo tshigs bcad du bsdus pa la sogs pa mdsad do∥phyag rgya bshi ba ni∣klu sgrub kyis mdsad pa min no shes man Gag sne(100b.1, 832.1)mar bsad do∥slob dpon ses rab hbyun gnas blo gros kyis∣spyod hjug hgrel par slob dpon klu sgrub kyis bslab pa kunlas btus pa shig kyan mdsad par bsad do∥de ltar lo drug brgyar bstan pahi bya ba mdsad do∥
二、布頓佛教史所述之龍樹著作(拉薩版,Ya帙,頁19b.2∼5)
gnis pa bkah bar pahi dgons hgrel dag lta bahi cha dan spyod pahi cha gsal bar byed pa gnis so∥dan po la∣sin rtahi srol hbyed bshir grags te∣mdos dnos su brjod pahi don nam∣snin poni don ston pa dbu ma rigs pahi tshogs drug ste∣chos thams cad ran bshin ston pa nid rten hbrel spros pahi mthah dan bral bar ston pa ston nid bdu cu pa∣de las gshan skye ba la sogs par bden pa hgog pa rtsa ba ses rab ste∣gnis po rtsa baham gtso boho∥de rigs pas sgrub pa rigs pa drug cu pa∣de la gshan gyis brtsad pahi skyon spon ba rtsod pa bzlog pa∣gshan rtog ge pa dan rtsod pahi tshul ston pa shib mo rnam hthag∣don dam par ran bshin med kyan kun rdsob tu hjig rten gyi tha snad hthad cin grub par ston pa tha snad grub pa dan drug yin no shes gsun no∥
三、《丹噶目錄》存目之「龍樹論書」(依芳村前揭書 pp.55∼9,所錄手稿,並對勘「布頓目錄」與「東北目錄」)
574. dBu ma rtsa bahi tshig lehur byas pa ses rab ces bya ba
Prajna-nama-mulamadhyamakakarika
《中觀根本智論頌》四百四十九頌,計一卷又一百四十九頌(「布頓目錄」︰計一卷又一百四十頌;勘同「東北目錄」No. 3824 )
按︰「布頓目錄」與「東北目錄」均題為龍樹造,龍幢(kLuhi rgyal mtshan)譯。
590. rTsod pa bzlog pahi tshig lehur byas pa
Vigrahavyavartanikarika
《迴諍論頌》七十頌(「布頓目錄」:計七十頌;勘同「東北目錄」No. 3828 )
按︰「布頓目錄」與「東北目錄」均題為龍樹造,然「布頓目錄」題為吉祥積(dPal brtsegs)與經部燄(mDo sde hbar)合譯,而「東北目錄」但題為吉祥積譯。
591. rTsod pa bzlog pahi hgrel pa
Vigrahavyavartanivrtti
《迴諍論釋》四百頌,計一卷又一百頌(「布頓目錄」︰計一卷又一百頌;勘同「東北目錄」No. 3832)
按︰「布頓目錄」與「東北目錄」均題為龍樹造,然「布頓目錄」題為經部燄譯,而「東北目錄」題為吉祥積譯。
592. Rigs pa drug cu pahi tsgig lehur byas pa
Yuktisastikakarika
《六十如理論頌》
六十二頌(「布頓目錄」︰計六十二頌;勘同「東北目錄」No.3825 )
按︰「布頓目錄」與「東北目錄」均題為龍樹造,日稱(Pa tshab ni ma grags )譯。
594. sTon pa nid bdun cu pahi tshig lehur byas pa
Sunyatasaptatikarik
《七十空性論頌》
七十四頌(「布頓目錄」︰計七十四頌;勘同「東北目錄」No.3827 )
按︰「布頓目錄」與「東北目錄」均題為龍樹造,然「布頓目錄」題為童勝(gShon nu mchog)等人合譯,而「東北目錄」題為童勝與盛稱(gNan Dar ma grags)合譯。
595. sTon pa nid bdun cu pahi hgrel pa
Sunyatasaptativrtti
《七十空性釋》
二百八十頌(「布頓目錄」︰計二百八十頌;勘同「東北目錄」No.3831 )
按︰「布頓目錄」與「東北目錄」均題為龍樹造,然「布頓目錄」題為經部燄譯,而「東北目錄」題為智軍(Ye ses sde)譯。
597. rTen cin hbrel bar hbyun bahi snin pohi tshig lehur byas pa dan dehi rnam par bsad pa
Pratityasamutpadahrdayakarika et Pratityasamutpadahrdayavyakh-yana
《中觀緣起心要頌根本釋》
五十四頌(「布頓目錄」︰計五十四頌;勘同「東北目錄」Nos. 3836 et 3837)
按︰「布頓目錄」著者缺,但目錄作者根據其他資料推斷此書應為龍樹所撰,「東北目錄」則題此書為龍樹所作;「布頓目錄」譯者缺,「東北目錄」No.3836,譯者缺;「東北目錄」No. 3837,題為名稱滿智(Grags hbyor ses rab)譯。
602. Byan chub sems kyi rnam par bsad pa
Bodhicittavivarana
《菩提心釋頌》
二百頌(「布頓目錄」未將此書列入「中觀論書」,而歸為「方便續」法類的論書;疑同「東北目錄」Nos. 1800, 1801 et 4556 )
按︰「布頓目錄」在「方便續書」的書目中,列有《菩提心釋頌》(若干頌)與《菩提心釋散文本》(若干卷),均題為龍樹造(此中,前者題為日稱譯,後者題為經部燄譯);「東北目錄」的「續部」rGyud tshogs)列有題名為《菩提心釋》的論書三部,均題為龍樹造,其中 NO. 1800﹦4556,題為寂友(Ra shi bses gnen)譯,No. 1801 則題為經部燄譯。
【按】以上文中所列之梵文題名均取自「東北目錄」,而漢譯題名則順郭和卿所譯「布頓目錄」。又「丹噶目錄」多數情況均缺列作者。




香光資訊網   香光書鄉   法住叢書   中觀思想講錄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