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 Glorious Buddhism Magazine

今生安樂道 / 第 98 期 98 年 6 月 20 日出刊

治國之方

節譯自D 5; I 134-36

蔡奇林譯

本經敘說:佛陀心目中的理想國家,當簡政輕稅,為民興利。以良好的政經政策,讓人民適才適所,發揮所能;如此則人人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無有盜賊之患。此經可謂佛教版本的「禮運篇大同章」。

坐在一邊的究羅檀頭婆羅門對世尊這樣說:

「尊敬的喬答摩!我這樣聽聞:『沙門喬答摩知道具足三種方式及十六種資具的圓滿祭祀。』然而,我不知道具足三種方式及十六種資具的圓滿祭祀。我想要舉行大祭祀,善哉!願尊敬的喬答摩教導我具足三種方式及十六種資具的圓滿祭祀!」

「那麼,婆羅門!仔細聽,好好思惟,我就要說了!」

「好的,尊者!」究羅檀頭婆羅門回答世尊。

國王的願求

世尊這樣說:

「婆羅門!從前有個國王,名為摩訶瑋質多。他富裕,擁有廣大錢財,廣大財物,擁有眾多金、銀,眾多財物、資具,眾多錢財、穀物,寶庫豐足,穀倉盈溢。」

「婆羅門!那時,摩訶瑋質多王靜處思惟,心生此念:『我已獲得廣大的人間財富,征服廣大領土,我何不舉行大祭祀,讓我獲得長夜的利益、安樂!』」

「婆羅門!那時,摩訶瑋質多王召見國師婆羅門,而後這樣說:『婆羅門!此處,我靜處思惟,心生此念:我已獲得廣大的人間財富,征服廣大領土,我何不舉行大祭祀,讓我獲得長夜的利益、安樂!婆羅門!我要舉行大祭祀,請尊者教誡我,讓我獲得長夜的利益、安樂!』」

國師之諫

「婆羅門!這樣說的時候,國師婆羅門對摩訶瑋質多王這樣說:

『尊敬的國王,你的國土有侵擾,有逼迫,在村裡有殺害,在鎮上有殺害,在城裡有殺害,在路上有搶劫。如果尊敬的國王,在這樣有侵擾、有逼迫的國土,徵收稅金,那樣做實非正當!如果尊敬的國王這樣想:「我要以殺戮、逮捕、沒收、威嚇、驅逐,來根絕盜匪之患。」但是這樣,賊患卻不能根絕。那些倖免於死者,日後還會侵擾國王的領土。』

『可是,如果尊敬的國王依以下這項政策,則賊患將能根絕:尊敬的國王對於那些在國土上,勤於耕種、畜牧者,應給予種子、糧食;勤於經商者,應給予資金;勤於王事者,應給予食物、薪俸。如此,人人都努力從事自己的工作,不會侵擾王的國土;而王將能積聚廣大財寶。國土平安,沒有侵擾,沒有逼迫;人人歡喜快樂,擁兒起舞,家不閉戶。』」

國泰民安

「婆羅門!摩訶瑋質多王回答國師婆羅門:『好的,尊者!』然後,便對於那些在國土上,勤於耕種、畜牧者,給予種子、糧食;勤於經商者,給予資金;勤於王事者,給予食物、薪俸。人人都努力從事自己的工作,不再侵擾王的國土;王便積聚了廣大財寶。國土平安,沒有侵擾,沒有逼迫;人人歡喜快樂,擁兒起舞,家不閉戶。」


問題與思考

1.究羅檀頭婆羅門問佛祭祀之法,為何佛陀不直接回答,而要先說摩訶瑋質多王的故事?

2.故事中,摩訶瑋質多王想要舉行祭祀的目的何在?為什麼國師婆羅門要勸諫國王?

3.佛陀心目中理想國家的願景為何?他認為的好的政策原則或方向是什麼?

4.此經,婆羅門詢問「祭祀之法」,佛陀卻答以「治國之方」。這種情形和佛陀對「六方禮拜」的教導(頁62),有何類似之處?這兩個例子顯示,佛陀的「宗教觀」,和婆羅門教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