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要 / 第 94 期 97 年 6 月 20 日出刊
三寶
當念「自皈依佛」時,也該瞭解到「佛皈依我」,因為少了第二句,第一句就不完整。佛陀需要眾生,來讓覺醒、智慧及慈悲得到實現,而非僅是概念。它們必須是實實在在的,對生活、生命有實際影響的東西。因此每當我念「自皈依佛」,耳邊就會傳來「佛皈依我」。
佛身
我們都是佛,透過我們,才能將智慧與慈悲化為有形,並產生影響力。我的弟子清雲法師(Thich Thanh Van)曾盡其所能的拯救他人,但在這過程中遇害了。他是一位好佛教徒,也是一位好的佛,因為他能夠幫助上萬的人—那些戰爭中的難民。藉由他,覺醒、智慧以及慈悲,才能得到實現,所以,我們可視他為佛身(Buddha body,梵文Buddhakaya)。為了使佛教得到實踐,必須要有「佛身」,也就是覺醒行動的具體化現,否則,佛教將只是個空談。清雲法師是佛身,釋迦牟尼佛是佛身,當我們了悟覺醒,當我們具足智慧與慈悲時,我們人人皆是佛身。
法身
三寶中的第二個是法,這是佛陀的教化。它是智慧與慈悲之道,教人如何具足智慧與慈悲,進而實踐它們。佛陀入滅之前,向弟子們說:「諸位啊!明天我的肉身將不復存在;但我的法身,仍會永遠守護與幫助著你們。你們可以把它當作自己的老師,一位永遠不會離開你們的老師。」這就是法身(Dharmakaya)的誕生。法也有身,就是教法之體、道之身。如你所見,法身的意義其實很簡單,雖然有些大乘佛教徒已將它變得很複雜。法身所指的就是佛陀的教化,也就是體會智慧與慈悲的方法,只是到了後來,它演變成類似萬物存有本體論之類的哲學性觀點。
任何能幫助你覺醒的東西都有佛性。當我獨處時,一聲鳥啼傳來,提醒我回歸自己。—我呼吸,我微笑。有時它又多啼了一聲,我會微笑著對鳥兒說:「我聽到了。」
除了聲音,一些景象也能提醒你回到真正的自己。清晨時分,當你推開門窗時,那道灑進來的陽光,你也可以視為法音,於是,它就成為法身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什麼開悟的人,能在萬事萬物之中看見法的示現。一只卵石,一棵翠竹,一聲嬰兒啼哭,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法音、法的呼喚。我們應當如是練習。
法身不只是以文字、聲音來示現,當下的存在即是法身。有時候我們什麼也不做,卻比做了很多事情還要有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無為」。就像有個人身處暴風雨中的小船上,依舊冷靜。只要他不動聲色地,保持鎮定,情勢就可以改變。這也是法身的其中一面,無所說,無所教,就只是活在當下。
僧身
僧伽是和合的、覺醒的共住團體。而僧身(Sanghakaya)是一個新的梵文名詞。僧伽也需要一個身,當你與家人共住,練習微笑、呼吸,並認清存在於你自己和孩子們之間的佛身時,你的家庭就成為僧伽。如果你家裡有鐘磬,那麼鐘磬也就成為你僧身的一部分,因為它幫助你修行;如果你有蒲團,那蒲團也成為僧身的一部分。
很多事物都在幫助我們修行,比方說我們呼吸的空氣。如果你家附近有個公園或是河岸,那麼你就很幸運了,因為你可在那兒享受行禪。你必須發現自己的僧身—去邀請朋友來跟自己一起修行,體味茶禪,一起坐禪、行禪,這些努力都是為了使你在家中建立起自己的僧身。如果你有了僧身,修行就容易多了。
實踐佛教、修行禪法,是為了使我們變得平靜與快樂,充滿智慧與慈悲。我們以這種方式,來為家庭及社會的幸福與和平努力向前。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三寶實質上是一體的,它們當中的每一個都已包含了其他兩者。佛陀擁有成佛的境界,有佛身。佛陀也有法身,因為若沒有法身,他就不可能成佛。佛陀也有僧身,因為他是與菩提樹、其他的樹、鳥兒以及自然環境共進早餐的。
在一個禪修中心裡,我們有僧身,因為我們在這裡練習增長智慧和慈悲的方法。也因此,法身也在這裡,方法和教化就在這裡。而教化若不是透過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和身體也無法得到實現,所以,佛身也在這裡。如果沒有佛和法,也就無所謂僧伽了。如果沒有你,佛也不會被實現,而僅僅是個理念。
沒有你,法就沒有人來實踐;法是要人來實踐的。沒有你們每個人,僧也無法組建。那就是為何當我們說「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時,我們也聽到了「佛皈依我」、「法皈依我」、「僧皈依我」。
【編者按】本文摘譯自簡.史密斯(Jean Smith)編輯的《心輪》(Radiant Mind ──Essential Buddhist Teachings and Texts)。本書由Riverhead Books出版社出版。文中部分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