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94 期 97 年 6 月 20 日出刊
一輪明月照天心
《六祖壇經》的啟示
田教授於九十七年一月份,在嘉義民雄圖書館講演「一個自覺生命的完成」,是他多年研討佛法與修鍊的心得。教授為我們指出佛法最精微處,彷若明月在天,昭朗無雲,我們循著指月的手,讓明月映心,圓滿生命自覺的歷程。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問余何適?廓爾忘言。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弘一大師偈)
《六祖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法寶的簡稱,是中國禪宗最早的語錄。今天這場演講談的是《六祖壇經》的啟示,我特別使用一個交融禪法與文情的題目,以「一輪明月照天心」作為講題,因為「天心月圓」一語,正是我恭讀《六祖壇經》,受其法語沾潤所得最大的法益。而「天心月圓」,則是得自弘一大師偈語的啟發。《弘一大師傳》書序中有位法師寫道,弘一大師一生對佛法的信、願、行、證,體現了「一個自覺生命的完成」,此語令我深受感動。多年以來,歲月遷流,物換星移,然而這份感動,卻一如始初。所以今天我以該首偈語作為引言,以「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相互共勉。
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是民國初年譽滿天下的藝術家,他才華洋溢,多情浪漫,性情疏放不羈,生活多采多姿,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即其作品。他是民國初年藝術界閃亮的一顆星,而當他正走到藝術的高峰時,驟然間,卻翻越到另一個佛法的高峰。他薙髮為僧,毅然走向菩提大道,而且以戒律作為修行的法門!我們都知道,律宗戒律最為謹嚴,不只要求外在的修持而已,更深微至於起心動念之際,所以弘一大師選擇的是一條最難走的修行路。「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這正是大丈夫學佛的氣概,此等魄力真是令人佩服。
為了修律,弘一大師放下世間塵緣,毅然割捨一切,專注於修行。根據傳記記載,出家初期,他每次念佛都會念到嚎啕大哭。為什麼出家初期的弘一大師會如此呢?他的淚非常值得我們深思。弘一大師的眼淚,是他發自內心真誠的懺悔,因為他實實在在體悟到,過去在紅塵俗世所走的是一條錯誤的路,
所謂「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那是在業力的牽引中,不斷地在生死中流浪。如今他一旦看清楚了,就知道佛陀為他指引的才是一條真正可以解脫的大道。弘一大師用「悲欣交集」四字,描述他學佛的體會,為什麼會「悲欣交集」?是為了什麼而感到悲傷?又是為了什麼而感到欣喜?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各位可以在修行的道路上點點滴滴去體會。弘一大師晚年時,留下「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偈語,正是他一生對佛法信願行證,最圓滿的體證。
學佛是無關學歷高低的,我個人深信世間的學問與天生的利根之間並無絕對的關聯。多年以來,我接觸過許多學歷不高卻對佛法一聽就懂的人,他們當中有的甚至連國小都沒有畢業,令人難以思議。這使我想起六祖惠能學佛的因緣。惠能出身貧困,未能讀書求學。一日,六祖偶然聽聞人誦《金剛經》,「一聞經語,心即開悟。」他當下就開悟了,真是不可思議!其實佛陀在《金剛經》即已開示,世間必有六祖惠能此等第一利根的人,《金剛經》云: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正信希有分第六〉
所以「一聞經語,心即開悟。」的六祖惠能,即是佛陀所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而六祖的「心即開悟」,正是來自「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在過去世,六祖已經努力栽培了深厚的根柢,這一世他只是在等待開悟的機緣而已,一旦因緣和合,自然當下即悟。而六祖累世所修,是自性中本然具足的佛性,不假他求,與世間學問不同,世間學問必須向外探求,而本然具足的佛性一旦機緣和合,便會豁然還得本心,完全體現出來。即使不具世間學問,六祖還是能得如來真實義,所以學佛無關學歷高低。
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法華經•方便品》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佛陀一生,示現說法,以一大事因緣故。什麼是「一大事因緣」?《六祖壇經•機緣品》說:
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所謂佛知見者,《六祖壇經•機緣品》進一步解釋:「只汝自心,更無別佛。」佛陀在菩提樹下,徹悟宇宙人生的絕對真理,開口說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欲悟之,令其一切智,無師智,自然智現前。」(《華嚴經•如來出現品》)換言之,眾生皆具佛性,所以,理上說,成佛是應然,也就是人生的一大事。
學佛有四難: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明師難求,中土難生。
各位要知道人身為何難得?因為人身有所謂的六識,對這六識,我們要善用它,不要被它牽著走,要靠聞、思、修,藉這六識,轉識成智,來幫助我們超脫輪迴。所以說成也它,敗也它。我們要懂得善用它,這是「人身難得」最重要的意義。
一個人如果被業識牽著走,就會在業識中顛倒夢想,在生死中不斷輪迴,因為它一直拉著你轉。但是如果藉識進去,轉識成智,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秉持正法,如法受持,不再被意識所牽動,你就能超脫輪迴。所以,修行有一句話說:修行要向上一著修,不能向下。也就是說不能順著業識走,一旦順著業識走,必然生生世世流浪生死。人之所以輾轉於輪迴,沈淪於苦海,就是因為業識的牽引。輪迴的根源,一言以蔽之,就是業識。所以,修行必須「逆」行,不能順去。
各位想想,在我們的生活經驗中,當你順著嫉妒心走時,你是不是一直在嫉妒?在嫉妒中不由自主的打轉,永遠不得止息,這是不是就是在受苦?或者順著貪婪心走時,你是不是一直在妄想貪求?妄想貪求而不可得,又陷入無邊的痛苦,無法自拔。佛經上說「苦集滅道」,「集」就是在提示我們找出「苦」的根源。當我們隨業識順流而下,這一生就是苦;當我們反過來逆流而上,找出「苦」的根源,這一生就不再是苦。所以修行要往上一著想,往上逆著修。
希遷禪師曾說,人自生至死就是這個「回頭轉腦」,除此之外,「更莫他求」。回頭的世界無比清涼,轉腦的人生無量自在。不知回頭,不能轉腦,一生只有茫茫然跟著業識走,日日被貪、瞋、癡三毒役使而不自知。回頭轉腦,回頭是岸,這才是人生第一等大事。當我們打開一部佛經,開經偈即明白告訴我們:「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都會接著誦念:「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解得「如來真實義」,「見聞得受持」最是重要。所以我們要回頭轉腦,轉識成智,修持這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妙法。
我今天要提醒各位,得成人身並不容易,在六道輪迴中生而為人,必須福德因緣具足才行。我在研究所開設「生命教育」課程,課堂上放映一部影片「生命的吶喊」,片中豬、雞等牲畜受到人類宰割時,牠那聲嘶力竭的哀嚎、痛苦掙扎的慘狀,讓你根本不忍看到最後。牠們的吶喊,傳達出生命卑微的無奈,因為墮落在畜生道,所以只能任人宰割。而得成人身的我們呢?不僅是萬物之靈,生命可以自主,甚至能提昇生命的境界,達到超生了死,脫離輪迴。
因為人能夠把本覺的智慧開發出來,一旦體悟菩提是人生應行的大道,就會往前走,不再回頭。修行的路是一條不歸路,所謂不歸路,就是往前直走,義無反顧,不再回頭的路。這是生命教育的真諦,唯有透過生命的自覺,才能完善自身以至群體美好的生命。
佛陀用祂的大智,看透生老病死;更用祂的悲心,為眾生找尋生命的出路,思考要怎樣做才能不為生老病死而苦。這份悲心實在令人感動!佛陀為了解脫眾生之苦而出家,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證道,發下大願,下化眾生。佛陀為眾生所指引的,是一條真正解脫的大道。世間榮華利祿,轉眼成空;功名富貴,及身而沒。當我們走到生命的終點,這外在的一切都成了過眼雲煙,想留也留不住。
亞歷山大大帝臨終之際,要求部屬將他以兩手攤開的姿勢下葬,這是為什麼?他要告訴世人,死後兩手空空,都帶不走啊!即使生前擁有橫跨歐亞的大帝國,集權力、財富、榮耀於一身,呼風喚雨不可一世,走到生命的盡頭卻一樣也帶不走。這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示,激發我們思考,到底人生到最後所能帶走的是什麼?應該帶走的是什麼?
既然人身難得,我們要怎樣聞佛法而修呢?五祖的大弟子神秀大師,他講過這樣的偈語:「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並沒有把衣缽傳給神秀,可是各位也不要忘了,當六祖惠能提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偈語的時候,五祖把它擦掉,說惠能「亦未見性」。等到夜裡三更時分,五祖對惠能講授《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時,惠能頓時大徹大悟,於是五祖才授予衣缽,惠能成為禪宗六祖。我要告訴在座各位,此處道理正是學佛之人必須體悟的一大關鍵。
五祖為什麼要在三更才傳衣缽給六祖呢?因為六祖到這個時候徹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六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前四句是體,是自覺,是自性空;末一句是用,是度生,是勝義有。全體大用,正是「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的無上妙法。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六祖壇經•懺悔品》說:「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六祖說明其義如下:
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痴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此段語錄正可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段經義互相發明: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大乘正宗分第三〉
這潛藏在你我身中所有的自心眾生,我們都要一一去度,這就是「如是降伏其心」的真諦。當貪瞋癡的念頭興起,就是自心眾生在興風作浪,要如何降伏它?唯有度之一途。
《金剛經》所說的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六祖惠能所說的「心中眾生」—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我們捫心自問:誰的心中沒有邪迷?沒有誑妄?沒有不善?沒有嫉妒?沒有惡毒呢?如何一一去度,真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六祖告訴我們,要用般若智慧「自性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度得了自心眾生,才是真度。各位不妨思考一下,人何以會有所謂生死大事?
因為人的自心眾生有生死心,所以人生會有生死事;如果度了此心,那麼人何來生死之事的煩惱呢?
神秀大師的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壇經•行由品》我們一般把它視為「漸修」。六祖惠能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壇經•行由品》我們一般把它視為「頓悟」。以前我在研究所講授「佛學研究」課程時告訴學生:我們並沒有資格來論斷神秀大師與六祖惠能的偈語,但是我們切切實實可以藉它來修行。其實神秀大師說「身是菩提樹」這句話,對我們一般學佛的人是很重要的,除非真的具備像六祖一樣的第一等利根,可以一聞經語,心即開悟,否則還是要善用人身,把人身當成菩提道場來修持。
而認清自己人身的價值,要注意:不要往外求索。往外求索,永遠找不到生命的答案;而是要向內觀照,時刻反省自己,檢討自己。六祖與神會談論「亦見亦不見」時,說:
「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
反觀你我,我們的「見」與「不見」,正好與六祖相反。我們肉眼所見盡是他人的是非好壞,而且看得非常清楚;看自己的是非好壞時,卻怎麼樣都看不清楚。所以應該倒反過來!用慧眼,看自己的過錯,不要起分別妄想。當六根與六塵相應,就會起六識分別,而分別心一生,就擺脫不了得失的糾纏,煩惱痛苦不已。所以六祖期勉我們「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把自己的這個人身當作是菩提道場,好好去度自心眾生,去斷自心煩惱。
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六祖壇經•懺悔品》說:「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並進一步說明:
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
所謂「無盡法門」,即是「法爾現成的心地法門」;所謂「無上佛道」,即是「法爾現成的自性真如佛」。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度了自心眾生,斷了自心煩惱以後,隨即面臨一個重大問題:自覺以後,接下來要怎麼辦?—就是覺他,要下山來度眾生!所以說「上求下化」,上求就是為了下化。如果達到「本來無一物」的境界了,卻不肯出來「嚴土熟生」,就是著相在「頑空」,沒有進入菩薩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空不二,當證到「色不異空」、「色即是空」的境界,大智出來了;但是有般若的大智,也要證入「空不異色」、「空即是色」,於是大悲相傍而生。悲智雙運,上求下化。
你我的這個色身,就是菩薩道場。我可以肯定地告訴各位:沒有行菩薩道,成不了佛;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才是成佛的不二法門。
所以,當自心眾生已度,自心煩惱已斷,應發願以無量法門度化眾生,行菩薩願,成無上佛道。
一個自覺生命的完成
廿一世紀的佛教徒,應自覺的承擔起一個重責大任。民國八十幾年時,教育部針對北區大專院校訓育人員舉辦一場專題演講,當時我受邀主講。我說:「在廿一世紀,宗教與心理諮商將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為什麼?因為在那個時候,已經可以看到,知識經濟過份膨脹的結果,導致偏差的發展。我說:「這麼強調知識的重要,人類會不會面臨一個危機?人生有沒有比知識還要重要的東西?」有,就是智慧!因為有智慧,才能活用知識,進而利用知識來造福人類。
如果沒有智慧,沒有慈悲,就會利用知識為害社會。其次,資訊過度發展,形成所謂的虛擬世界,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助長了自我主義與功利思想,這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危機。所以到了廿一世紀,宗教與心理諮商會扮演重要的角色。
廿一世紀是一個價值混淆、思想徬徨的時代。而宗教就像是一個救生圈,你拉住了,就不會沈下去。可是佛法應該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角色,它不只是丟給你一個救生圈,它還可以讓你登上岸!所以我們要藉佛法把自己從業識中拉出來,最終回歸到自己的自性,這樣就不會在萬丈紅塵中尋尋覓覓,四處奔忙了。
「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當佛陀在菩提樹下徹悟宇宙人生的絕對真理之際,開口說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欲悟之,令其一切智、無師智、自然智現前。」(《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佛陀所說的「如來智慧德相」,是我們本然具足的,此一本然具足的佛性,具足了無量的般若智慧,具足了無量的慈悲,具足了無量的願力。譬喻說之,自性就像生命中的太陽,一旦撥雲見日,陽光必定普照大地。太陽就像佛光,而佛光就是智慧,當它普照的時候,就代表慈悲,代表願力。這一無量的悲智願行,會使你不論膚色、不論男女、不論地域,一視同仁,救度眾生。所以,「一輪明月照天心」,這輪「明月」不在高高的天上,就在你的自性,而天心就是你的本心,是那沒有造作與虛偽、沒有成見與偏執的本心。所以六祖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學佛雖有四難,然而在座各位,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而難求之明師呢?不是教你向外去追尋一位明師,而是指你本身佛性的自覺,「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這個「覺」才是你的明師,諸位切記一定要以「覺」為師!中土難生,「中土」即是「中道」,不偏執於是非善惡的兩端,不起分別妄想,於是煩惱不生,悲智雙運,嚴土熟生。
《大智度論》上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般若,就是無盡藏的智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唯有般若智慧能讓我們「絕諸戲論」,如《心經》所說「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在業識流轉中的一切,都只不過是一場戲論,不是生命的根本。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當我們證得了般若智慧,絕對不能自己守住空,而不願走出來度眾生。「阿彌陀佛」,中文譯為「無量壽」、「無量佛」,可見西方淨土是大家一起去的,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去;如果只有你一個人去,那你是多麼寂寞啊!所以最終要能夠下化,回到世間來度眾生,「嚴土熟生」才是學佛的真諦,這也就是所謂「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