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 Glorious Buddhism Magazine

雲水天涯 / 第 88 期 95 年 12 月 20 日出刊

自馬來西亞歸來

戒海寂靜之旅

釋自詮

2006年11月,悟師父與香光尼僧團法師共五人,啟程飛往馬來西亞檳城,遊了一趟戒海寂靜之旅。一起來看看戒海寂靜之旅如何啟程與結束?中間還有什麼花絮?

2006年十一月,馬來西亞佛學院舉辦「戒海寂靜之旅—僧俗二眾解行營」,邀請悟師父及僧團法師到馬來西亞講課,很榮幸僧團給我機會隨師出行,見習悟師父講戒授課。這次營活動學員以馬來西亞佛學院的學生為主,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喇嘛,當然也有在家的行者。男眾、女眾皆有,南北諸傳齊聚。這麼複雜的成員,主題還是「戒海寂靜之旅」,如何安排課程,可真是傷透了腦筋。後來,悟師父拍案決定:以北傳版本的《沙門果經》脈絡為主軸,從修道次第中提點持戒的原則與精神。

多元的城市

第一天,上了飛機來到位居馬來西亞第二大城市—檳城。檳城的建築非常美麗,有些還保留著英國統治時期的樣貌,古意與新穎同時在檳城裡展現。不只建築多元,走在路上的人群,也有不同的種族。據聞在馬來西亞有三大種族,馬來人、華人、印度人,還來不及確定這樣的說法準確與否,我們已經被路上包著頭巾,身著色彩鮮艷馬來傳統服裝的婦女所吸引。她們裹著回教徒特有的頭巾,這是馬來的傳統文化,無論在哪裡,做什麼事,馬來的婦女們都得裹著頭巾,若是膽敢不裹,警察就會來抓人。若是想與馬來人結婚,對方得先放棄自己的信仰,改宗回教;不從,這段婚姻鐵定沒有結局。宗教與政治的結合,滲入了日常生活,決定了人民的生活與行為,我這個來自沒有所謂的國教世界的井底蛙,聽得是瞠目結舌,少見多怪了。

※馬來西亞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第二大城-檳城的建築,還保留著當年殖民地時期的風貌。﹙本刊資料照片﹚

馬來西亞佛學院

車子來到了馬來西亞佛學院(以下簡稱馬佛學院)。馬佛學院於1970年創辦,隸屬於馬來西亞佛教總會。一棟矗立新建的大樓旁,還有個三層樓的舊建築,是目前馬佛學院的校區。新大樓是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會址,2006年底將要啟用,新大樓中有四層樓是屬於佛學院的,明年學院也將遷入。馬佛學院的學生興奮地跟我們說:「明年起,我們就有自己的地方了!」自己的地方?難道這舊大樓不是佛學院嗎?原來,舊大樓是屬於佛教總會的,一樓是大禮堂兼齋堂;二樓是佛學院與佛教義學共用,早上佛學院上課使用,下午就得清空,給義學的學生上課;三樓是佛學院的老師辦公室、資料中心、以及學生的住宿區。空間不大,不同的單位、對象、功能重疊交錯使用,看得出來佛學院師生們的辛苦。不過學生們還是很認真地說:「不不不,在這兒讀書一點也不辛苦,常住能讓我們來,已經很幸運了。」

※馬來西亞佛學院隸屬於馬來西亞佛教總會,在大馬推廣佛陀的教育。﹙本刊資料照片﹚

認識了上課環境之後,到了休息地點—妙香林佛學院安單。才過了下午四點,原本湛藍的天空,飄來了厚黑烏雲,不一會兒,豆大的雨點便淅瀝嘩啦地打下來。馬來西亞沒有颱風,也沒有地震,轟隆作響的午後雷陣雨,倒不輸給台灣的西北雨。妙香林佛學院旁邊就是檳城的海邊,以前書裡讀過一句「波瀾不興」,這情景在台灣的海岸根本沒見過,但在檳城的海灣,卻可以見到一葉一葉扁舟在海上靜靜地停留著。那水非常安靜,就是臨近了岸,也是以極其溫柔的方式輕敲著,說明它們的存在。

一夜安眠,清晨五點多時,聽到遠方傳來唱誦的聲音,是透過喇叭播送的,心裡納悶著。後來才得知,那是回教的唱誦。他們一天五次祈禱,都會透過音響對外大放送,大家一起聆聽。這又讓我對於一個宗教被列為「國教」,在推廣上所能有的便利,有了更多的認識。馬來西亞天亮得很慢,六點多了,天還暗得跟清晨三、四點一樣,直到七點多,天空露些白光,人聲才悄悄襲進,這是馬來西亞一天的開始。

個中滋味

每天早、午餐,馬佛學院的行政法師都會和我們一起吃飯,所備的也是各式種族、地區多樣化的齋食。重點是桌上一定有很多不同的沾醬:辣的、酸的……,菜、麵、飯、餅都可以沾醬來吃,只可惜自己沒有口福,菜色有酸、有辣、有辛澀,對於只吃習慣醬油味的我來說,只曉得一切吃起來果然是「五味雜陳」,但就是不甚了了。聽說「檳城的小吃」是最有名的,許多觀光客來檳城即為了小吃。唉,關於這一點,很抱歉,旅遊美食於我「尚未栽培」,實在無法以饗大眾。

※五顏六色的大馬飲食﹙本刊資料照片﹚。
極樂寺

來檳城,一定也得來參訪最大的華人佛寺—極樂寺。1891年,清末年間,來自中國福建鼓山湧泉寺的方丈妙蓮禪師遊化至檳州,見到一處「鶴立雲端能遠俗,山居海外好安禪」居高臨下的好地點,便於此地興道場,即今日的極樂寺。1904年,妙師進京,獲清光緒賜《龍藏》存寺內,作為「鎮山之寶」。光緒皇帝又親題「大雄寶殿」,刻成匾額高懸大殿,還賜了「欽定方丈」的榮耀。慈禧太后親書的「海天佛地」,後來就嵌在有極樂寺「地標」之稱的「萬佛寶塔」前的門樓上。「萬佛寶塔」於1915年籌建,至1927年才告完工。寶塔高一百二十餘尺,分三大層。頂層建築仿緬甸式佛塔;中層為泰國式;底層是中國式,一座塔同時呈現了三個亞洲國家的不同建築風格。另外,在極樂寺最為聞名的就是一尊連同蓮座高一百二十餘尺的觀世音菩薩聖像,是目前世界最高的觀音聖像。聖像,自極樂寺第四任方丈白聖長老便開始興建,至2002年開光,為中國菩薩立像式,面相慈祥,姿態自在安然,矗立在依山而建的平台上。巍巍聳立的佛教新地標,令淄素二眾無不生起敬仰歡躍的心。我知道這趟馬來西亞行程趕個早,極樂寺被安排為首站,原因即如悟師父所說:「我們來頂禮白公老人曾駐錫之處。」

※極樂寺內懸掛光緒皇帝欽命妙蓮禪師為極樂寺方丈匾額。﹙本刊資料照片﹚

為用而學

「戒海寂靜之旅」停站最久的當然還是悟師父在馬佛學院的講課。學員們身分背景不同,需求也多樣:有人想聽五戒;想聽悟師父對素食的看法;想知道式叉摩那戒……;還有人也想知道出家人可不可以倒茶給在家人喝。林林總總,問題一籮筐,只見悟師父神清氣閒,鎮尺一敲,以「為用而學」一條縷線貫串了整個課程。

從哪裡談起「為用而學」?悟師父開宗明義表示:之所以會選擇《沙門果經》為此次戒學主要教材,乃在此經一直追問著「沙門修道,可以得到什麼結果?」修道是有次第的,依著戒定慧階次不斷增上。但修定時要不要戒律?修慧時須不須要戒、定?因此,所謂的戒律並非離開修行而存在,是自解脫、修道的基礎而有,不是因為戒律而戒律。

所以,學戒並非為了戒律而戒律,是為了解脫與修道而來談戒律,這就是「為用而學」。例如:人非聖賢,犯戒之後,佛陀指示了一條清淨道,那就是懺悔。在《沙門果經》中阿闍世王的懺悔,即表達了凡夫在漫漫修行路上,真實而感人的超越過程,而這也是戒律。在最後一堂課,悟師父以一個故事總結:飢荒時,有人要顯神通去沒有飢荒處托缽回來給大眾師吃,佛陀不允許,神通可以托缽托幾餐?還是要一步一步走過去。一步一步走過,實實在在地踏在土地上,人間的佛陀,他所說的不是神奇幻妙的法,而是可以在世間被驗證、被檢核,直到煩惱消減的法。當然這也呼應了《沙門果經》最高目標—清淨無惱的果報。(悟師父部份開示內容已被整理在本期雜誌。)

悟師父的開示,廣開戒律中的人情、法義,及悲憫世間的多重角度,學員們聽了反應相當受用,「為用而學」:戒律不再是死板板的戒條,嚴苛不近人情,而是在持守戒律的過程中,親切地在你我身心中體會解脫的真義。有學員表達這趟戒海寂靜之旅旅遊愉快,還有學員描述他聽得「耳油都流出來了」,呵,著實不知這樣的描述在馬來西亞所指為何,但可以確定的是大眾都收穫良多,這也是我們這次來馬來西亞最令人欣喜的部分。

過往雲煙

歷經五天的營活動結束了,在飛機起飛回台灣時,馬來西亞的一切就像不斷往後飄飛的白雲,彷若夢裡雲煙。人生來到那兒,就會在那兒編織起生命不同的樣貌;當生命之流持續往前走,過往雲煙似乎散開了,但卻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了不同的刻痕,厚實此刻的生命。


※戒海寂靜之旅旅途愉快,留下大合照與豐富的回憶。﹙本刊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