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 Glorious Buddhism Magazine

清淨 解脫 沙門果-悅讀經典﹙四﹚ / 第 88 期 95 年 12 月 20 日出刊

一輪斜月孤明

阿闍世王的回首

朱顏

「我還有機會嗎?我可能不受懲罰嗎?全身長滿了發出陣陣惡臭的膿包,這膿包恐怕是治不好的吧?我可以不下地獄嗎?每次痛起來,那種感覺真像是在地獄裡坐立難安。耆婆醫師,你認為我還有救嗎?我有可能被原諒嗎?」

我也是提婆達多,有時更是阿闍世王


她,是我的好朋友。
鋼琴比賽公布名次後,得第二名的我,狠狠瞪著勇奪冠軍的她,
我一直很難忘記她那受傷害,又不知如何是好的表情。
從小我就好強,害怕競爭失敗,不管參加任何比賽都想贏,一旦名次不盡人意,拼命三郎的習氣就變本加厲。尤其在父親逝世之後,更害怕不受尊重。完全輸不起的心態,在性格上,成了完美主義者。
母親非常傳統,作女兒的我必須爭取,才能被公平對待,常常被忽略而產生的不安全感,因此不自覺常處在戰鬥狀態,或以假設模擬備戰情境生存。
參加作文比賽,帶著名言小抄入場,為了不輸,竟然敢作弊了。
長成之後,更懂得了包裝,成了隱性的不服輸。就這樣,不斷傷害自己,也折磨怨怒別人,更不能原諒自己。
其實,我也是提婆達多,有時更是阿闍世。看著他們的恩怨情仇,也看到了自己的重重無明。
本文依據佛教文獻,以文學的方式衍譯重編,書寫公元五世紀佛陀與提婆達多、阿闍世王與父母間的恩怨故事,並以現代觀念思維,試著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

人物列表

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
父子關係

距今兩千五百多年前,印度憍薩羅國的悉達多太子,以十九年的時間思索存在的根本問題,歷經磨鍊,最後終於在伽耶山菩提樹下,從金剛座起身,決定依各人不同的根性氣質,對有緣眾生分享他的領悟,追求人生自在的解脫之道。佛陀依照先前的承諾到了王舍城,把自己的心得告訴了老朋友頻婆娑羅王,王法喜充滿,皈依佛陀。
阿闍世王子是頻婆娑羅王的心肝寶貝,他一向我行我素,對爸爸的法喜充滿並不認同,他比較喜歡佛陀弟子提婆達多的超能力表現。他認為神通的表現纔能將權力發揮到極致,所以父子兩人很少有溝通的機會。甚至於到後來,王子阿闍世假借武力比試逼父王退位,而將頻婆娑羅王軟禁在暗室裡,並威脅母親不得反抗,造成了宮廷的悲劇;也由於內部不安,其他各國虎視眈眈,準備攻佔。

師徒關係

提婆達多跟著佛陀修習佛法十二年,最後還是決定離開僧團。他訂定新法,逼退佛陀,破壞僧團和諧並攜眾出走,籌組新僧團。以神通力誘阿闍世,做出許多不合情理的事,並且幾度以暴力傷害佛陀。例如:唆使神射手射殺佛陀;推巨石傷佛陀腳趾;計誘醉象襲佛;甚至於以身試法,將毒藥塗指以謀害佛陀;並殺害同門蓮花色女尼。
阿難對於佛陀採取消極的不理睬主義提出了疑問,佛陀回答說:「我曾經試著溫和的勸告,也曾經強力的指正,勸他不要這麼貪心,要求他放下權力欲望。但是,對於充滿著怨恨與嫉妒的提婆達多,這些努力都是無效的,最後我只能避著他。此時,他的心靈充滿著怨恨與欲望,即使聽從他,他也不能滿足,更何況我對僧團是有責任的。已經失去正念亦不能行正道的提婆達多,他所提出的五法:穿著衲衣;每日一食;不食葷腥;不受招待;安住草庵。與新戒律:出家人只要內心起貪瞋癡三毒的念頭,即是犯戒;不剃髮剪爪;以淫盜戒為輕戒,卻以傷害草木為重戒。我認為都是不合適的,這會造成大眾的迷失,所以我只能懺悔,選擇避著他,盡了那麼多的努力卻無法影響他。」
被兒子阿闍世王囚禁在黑暗地牢裡的頻婆娑羅王,終於見到妻子韋希提,他發出微弱的聲音說:「懺悔啊!這都是我的錯,兒子的心靈支離破碎,他纔會做出這樣忤逆的事……」韋希提夫人忍不住哭泣起來,「夫君,是我不該,貪心急燥的我,生了他又遺棄了他,造成他的不安全感;寵溺他卻不教育他,所以愛減少了,恨卻蔓延了。」而被砍掉腳筋,只能在地上爬行的頻婆娑羅王,緊緊握住妻子的手,遙望著靈鷲山方向,「作為佛弟子,我已經從佛陀那裡請得慈悲智慧之法,為解冤釋結,只有懺悔原諒,並靜待時間的洗滌淨化。請告訴阿闍世,請他原諒我,我懺悔自己不是一個好父親,我並不怪他,我的內心很平靜。」

阿闍世王內心世界

頻婆娑羅王往生之後,阿闍世全身生了爛瘡,惡臭流膿,他每日悶悶不樂,他相信自己是受到了報應,沒有醫生可以治療他的不安與痛苦。他每天提心吊膽,擔心自己會墮入地獄受苦,並向上天祈請救助的良醫:「如果有人能夠治療我,我一定拜他為師。」
當時最有名的醫生耆婆建議他向佛陀求助,阿闍世起先很懷疑,躊躇著不知道是否應該開口。有一天夜裡,他夢見了父親頻婆娑羅王。在夢裡,阿闍世王把他的心事說了出來:
「你問我恨不恨你?是,我恨的!你知道我為什麼叫『阿闍世』,因為尚未出生就與父母結怨(未生怨),算命的還預言我與父母處不來,彼此犯沖,將來會殺父弒母。當我生下來時,媽媽竟然故意把我摔在山崖,所幸我只是摔斷了手指,誰知道她是不小心的,還是故意的?這是我為什麼叫做『斷指(折指)太子』的原因。
聽說,當年過去生的我,還在山中修行的時候,父母親急著希望擁有繼承人,他們用了小人的手法,讓我提早投胎轉世。是真是假,我並不在意。不過,算命說的也沒有錯,我看到他們就有一股莫名其妙的厭惡,我讓他們愈傷心,自己心裡就會愈來愈得意。雖然能夠得到父母的肯定是多麼美好的事,但我不記得他們到底肯定過我什麼事。朋友們至少不會對我不滿意,我說什麼他們都不反對,我也可以從那裡得到關心。父母都說我總是交錯朋友,他們愈是看不起我,我就愈想壞給他們看,故意做給他們瞧瞧。
所以當我看到提婆達多老師這麼有神通力,我實在非常地崇拜他。其實我們倆很相像的,我們都很想贏,也很想證明自己很優秀,也都很愛面子。當然也都鬱卒,很想報復。
我對管理國家有很多計劃,我覺得父王太保守了,所以我不想再等了,我決定採取激烈的手段。剛開始覺得自己並沒有錯,反正父王您又不在意我,而且我只是想把您關起來而已,可是我心裡還是不安的,所以我常常失眠,沒有想到生命是這麼脆弱,父親您竟然被我害死了。或許真的是報應吧!現在我身心失調,心裡真的害怕,我怕死,怕孩子還小,怕很多事情會發生……,只是我犯了那麼多錯,忤逆之罪,殺父弒母,認邪為師,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阿闍世,在夢裡完全將心事告訴了父親。夢裡的頻婆娑羅王,除了往昔慈愛的臉孔,在光裡他以慈愛的聲音建議阿闍世一定要皈依佛陀,方能得救,懺悔流著淚的阿闍世,他彷彿得到了父親完全的原諒。

阿闍世王的懺悔

夢醒之後,阿闍世帶著疑問請教耆婆醫師:「我還有機會嗎?我可能不受懲罰嗎?全身長滿了發出陣陣惡臭的膿包,這膿包恐怕是治不好的吧?我可以不下地獄嗎?每次痛起來,那種感覺真像是在地獄裡坐立難安。耆婆醫師,你認為我還有救嗎?我有可能被原諒嗎?」
耆婆告訴阿闍世,你可以試一試,不要害怕,或許德行圓滿、有大智慧的佛陀,祂可以給你良方。阿闍世,或許你不相信,佛陀是無上醫王,他對所有的人都是一視同仁,就像自己的親生兒子羅睺羅一樣,全無分別,不念舊惡。
後來,阿闍世王由耆婆醫師帶領下,洗足入堂。阿闍世王跪在佛前求佛原諒自己缺乏智慧與任性妄為。佛陀慈悲攝受,告訴了他:是你自己釋放了自己,是因為真心的懺悔而有了轉機,讓悲劇圓滿。佛陀十分歡喜,全身大放光明,原諒的光就如同月亮一般,這是佛陀的祝福「月愛三昧」,阿闍世覺得全身清涼,刻在身心靈的惡瘡,頓時消失不見,覺得清安無比。
佛陀說:「世界上有兩種活得沒有負擔的人:一種是行善不讓自己後悔的人;另一種是錯了而知道真切懺悔的人。如果真實瞭解懺悔的方法,身體力行,罪業就可以消滅。」
阿闍世王感恩地說:「慈悲的佛陀啊!我願意成為佛教僧團的大護法,請告訴我,如何做一個好國王?」佛陀回答說:「一個好國王應該常開會議,聽聽人民的想法;上敬下和,尊重大眾的意見;注重人文禮教,領導者本身孝順敬師;對於宗教要有包容心;對於其他地區的人也要有慈悲心。」
恢復健康的阿闍世王,皈依佛陀之後,依教奉行。這期間確實也曾因為權力心的緣故而興起戰事,但每每想起佛陀的教誨,就會以人民的福祉為優先考量,而修正權力慾望的舊習。更難能可貴的,在佛陀涅槃之後,長老迦葉和尚為保存正法的第一次結集經典大會,完全由阿闍世王護持。在安居的三個月期間,於王舍城外,供齋五百羅漢,圓滿了護持佛法的承諾。

提婆達多的下場

提婆達多臥病期間,阿難與目犍連前去探視。阿難看到了自己親愛的手足,即將毒發身亡,阿難於心不忍啊!提婆達多撐著一口氣說:「阿難,你能體會老是比不上他的感覺是什麼嗎?我常覺得自己是多餘的。不管是在家族裡,或是在修行的領域上,憑什麼我總是輸家,我老是覺得我得不到我想要的,我真的很不服氣。我長得不差,武功不凡,我倆家世也相當,也有自己對事物的獨到見解。為什麼大家同是王子,他卻佔盡便宜?一樣是上師,憑什麼他就受到較多的尊重?我提出來的『五法』、『新戒律』、『全素新觀念』,這到底有什麼不好?阿難,你做他的侍者,難道就不委屈嗎?」
阿難回答:「我只是覺得自己很幸福,有這樣的機會,跟這麼優秀的老師學習,所以我心裡並沒有任何懷疑。何況為了『比較』與『計較』,你的確做了許多失去理智的傻事,為了達到目的,你完全不管別人的感受。比方,你有創新的想法,我也覺得很好,你可以採用僧團的合議制,由大眾投票表決,不要私下運作,用一些挑撥離間的方法破壞和諧。更何況你做了很多傷害人身的慘忍事,然而佛陀卻不曾責怪你,一直忍讓。」


提婆達多還是很不服氣:「誰叫他汙辱我是『吃人家口水』的人,還把我比喻成『惡狗』,不但避著我,根本是瞧不起我。」
阿難扶著奄奄一息的提婆達多,慎重回應:「我覺得你的出發點和作法都值得討論。首先,要問是不是為了大眾利益而定的法。假設是的話,你在招收門生的方法上,實在不夠厚道。真的不能欺騙,特別是用『神通』的方式,使不知情的大眾,誤以為解脫自在的真實法門就是修習神通,那實在太危險了。因為妒忌與不認分的負面思想,佔據了你的心靈,引發更不善良的動機和行為,造成了更大的傷害。提婆達多哥哥,你為了達成心願,卻忽略其他人的感受。因此,傷害了這麼多人,特別是你自己啊!」
「是啊!提婆達多我,原本要毒死悉達多,結果反而毒害了自己。可是我要怎麼想、怎麼做,纔能得到名聲與尊敬呢?又要如何纔能平和、平靜的生存呢?」
阿難接著回答:「我記得佛陀是這樣教我的:先不要想得到,先承認自己可能太以自己為中心,而過度急躁了;然後再懺悔性格上的妒忌、貪心與愛計較的部份。如果能在念頭裡謙虛,眼睛不要只看別人的好,這就是自淨其意。」
「這就對了!」目犍連接著說:「當你覺得自尊又受到傷害的時候,習性可能重蹈舊誤。這時一定要提醒自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可以不造新殃了。但是這非常困難,你須要愛護的扶持與善意的提醒,一次又一次循序漸進的修正,纔不會又迷失了。等到有一天,心地皎潔如明月,起心動念清淨如水,一定能解脫自在。對於尚未解脫的人來說,提婆達多,你就是諸行圓滿的佛。我記得有一回,我問佛陀,為什麼有善就有惡?為什麼佛陀不用神通力將所有人變為好人?佛陀告訴我,這就是世間的真相,因為惡的存在,纔能彰顯善的珍貴。所以,這整個過程非常珍貴。謝謝提婆達多以自身的生命給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
對於你真實傷害過的人,他們的身心靈確實傷害甚深已無可挽回,你只能真切懺悔,祈求解怨釋結,相互原諒。但對世間人而言,因為我們的演出,給他們學習和反省的模擬,這是萬事萬物存在的意義,這也是做人最尊貴的關鍵。我們可以選擇,可以扭轉自己的宿命,而不受舊業習性的左右。」
被阿闍世放逐且不被僧團認同,命在旦夕的提婆達多,到底在什麼時候終於思索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那般的自私與自以為是!提婆達多完全沒有想到,在同門師兄弟探望自己之後,佛陀會親自前來探視病重的自己。因為怨恨而內心燃著妒忌之火的提婆達多,在無常來時,得到了佛陀的祝福與授記。佛陀說:「我倆多生緣深。你一向努力誦習諸法,因此,請你延續著現在的懺悔心,歷六十劫,經地獄,復輾轉生三十三天,最後著三法衣,出家學道,成辟支佛,號『南無』」。

提問

看完故事後,讓我們試著以現代觀點,就因果面向剖析及負面存在的意義,對佛教本文的佛理提問幾個問題:
(一)多生糾纏的因緣,阿闍世與父母,佛陀與提婆達多,其和解的關鍵在哪裡?
(二)五逆如何救贖?佛說,惡的存在是突顯善的,邪惡之人若知懺悔有救,如何消泯其罪?除佛陀外,提婆達多和他曾傷害過的人,他們之間又該如何善了?
(三)同是改革者的提婆達多,他們兩位為什麼沒有交集?如果阿闍世王成為佛陀的學生,對於父母親今生暴力與棄養的不安全感,過去生被勉強致死的識田記憶,佛陀會如何給予意見?
(四)佛陀將提婆達多喻為惡狗,採不理會主義,是不是有討論的空間?
(五)關於妒嫉,是不是無法可施?
(六)懺悔為什麼這麼重要?

從他們的本生,看今生重組、和解的可能性
本生

本生(闍陀伽),是佛世尊在成正覺前,於過去世時,以種種不同身分,行菩薩道的行為和德業,及弟子們的前生事。(2)
依《成實論》:「本生指因現在事說過去事。」

佛陀、阿闍世與提婆達多的本生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大富者須檀,他有兩個兒子,長子須摩提(是佛陀的前生),次子修毗耶(提婆達多的前生),在大富者過世之後,由兩子繼承遺產。長子須摩提心想:「如果我分一半給弟弟,那我就不能獨佔全部了嗎!」因此,某日,他誘騙弟弟與他一同出遊至靈鷲山山頂。當他們登上山頂時,須摩提就把弟弟推下山崖摔得粉身碎骨。可是須摩提還是不死心,接著用亂石拋擊屍體,深怕留下活口。一個哥哥竟以如此毒辣的方式來謀害親兄弟,目的只是為了分得更多的遺產。在當時,須摩提就是佛陀,修毗耶就是提婆達多,他們的父親就是阿闍世王,這一世就是佛說提婆達多幫助他成就道業的因緣所在。(3)

佛陀與提婆達多的本生

提婆達多與佛陀關係親密,他們是堂兄弟,也是師生,雖然世世相隨,卻也回回糾葛。究竟是怎樣的宿習而輪迴不已,作者試著從本生二例了解原因。
前世諍女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富人,他財富無數,他有一個非常聰慧的女兒。他想要將女兒許配給最聰明又有智慧且精通諸經論者。於是他供養了五百人,並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從中觀察。然而他的女兒卻憂心不已,因為這五百人之中,其中之最是一位年高衰朽又面貌醜陋的人。正當此時,有一位聰明博通又善良的美少年自遠方而來,於是,富人因而變掛,欲將閨女許配予美少年。可是,這位博學醜陋的年長者卻非常不甘心,他願以無數家財與美少年換得嬌妻,怎知美少年不肯。因而,他發下毒誓:「生生世世與美少年作怨,或當危害,或加毀辱。」而當時的美少年即是佛陀,年老醜陋者即是提婆達多,而他們倆人所諍之女即是瞿夷(耶穌陀羅),這是他們前世所結怨懟的因緣所在。(4)(《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十九及《生經》卷一)

共命鳥

往昔,雪山有一隻共命鳥。共命鳥有兩個頭,左頭曰「法」,右頭曰「非法」。其中一頭常吃美果以滋養全身,然而另一頭卻心生嫉妒,並取一顆毒果進食,遂使共命鳥斃命。臨死之前,右頭鳥「非法」對著左頭鳥「法」說:「當來所生之處,生生世世常常與你為怨,常相危害。」左頭鳥趕忙發願:「願我生生世世,常共汝為善友。」當時,吃甘果以滋養身體的左頭就是釋尊,另一右頭吃毒果而斃命的就是提婆達多。(5)(《雜寶藏經》卷三、〈共命鳥緣〉)

提婆與阿闍世

阿闍世王昔為阿摩果樹樹神,因貪愛樹果,不捨以果供養仙人;後卻因害怕盜賊砍伐,反將樹果送給竊賊,以求存活。阿闍世王過去世昏昧無知,今世依然不知跟隨佛陀學習,卻受教於提婆達多,兩人一起做了缺乏智慧、害人害己的事情。(4)(《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十九)

今生

由因緣三生觀點看,藉「本生」已知過去,對現在的連接又如何?
提婆達多為什麼在多生輪轉裡,陷入貪權,惱怒、嫉妒佛陀,以不正當的手段,因著貪瞋癡而有的無名行,因為習性加業影織成的纏縛之網,終不得解脫?
就其習性而言,人言他偏狹、多嫉、殘暴、貪養、爭勝、好名、遷怒、欺騙不實。佛陀說他「人惡心深,其根亦利。」
就其相貌而言,《釋迦氏譜》卷一引《十二遊經》:言「提婆達多,四月七日食時生,身長一丈五尺四寸。」其外貌雖不如佛陀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但也具足三十相。
就根利而言,《鼻奈耶》卷二說他:「十二年誦經學道,稟受教授,無有休懈。於其間聞佛所說經,盡皆諷誦;親近巖穴,無事樹下空處塚間……」。《出曜經》卷十四亦讚歎他:「聰明廣學。十二年中,坐禪入定,心不移易,十二頭陀初不缺減,……所誦佛經,六萬象載不勝。」
就與耶輸陀羅、悉達多的緣分而言,《釋迦氏譜》卷一:「淨飯王為悉達多太子娶妃,悉達多與提婆達多競技,悉達多勝出,取耶穌陀羅為妻。」又,《出曜經》卷二十五:「阿闍世王驅離提婆達多後,他進皇宮欲染指耶穌陀羅,事敗被斥,逐出宮廷。」(6)

表列

結論

看完這個文本,對於這不斷重演的劇碼,我們確實被提醒了,假設所有的發生,都算因緣前定,那佛法只是宿命論而已。事實上,這不斷的再現裡,佛法給予我們最可貴的意義,就是提供了創造新戲的契機,一個可能扭轉既定結局的機會。我們藉由佛法的提醒,訓練自己,在修行的過程裡要做到:1.真心懺悔,不念舊惡。2.時時發好願。3.親近善知識。4.追隨名師。5.道心堅固。
就因為紅塵多擾,難得人身的我們,試著在每一次相逢重聚時,要求自己:今生不犯過去相同的錯誤。常保智慧,不受業習的支配,以突破的觀念、思維與作法,改變結局,切斷輪迴生死之流,演出圓滿。這是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在佛陀帶領下的演出,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註釋】

(1)《起世經》卷十,阿難和提婆達多為甘露飯王之子;《大智度論》卷三,兩人為斛飯王之子;《釋迦譜》卷一,兩人為白飯王之子。
(2)《佛教譬喻文學研究》,丁敏著,台北 東初出版社,頁70。
(3)《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淺釋第十二,宣化上人講述,法界出版社。
(4)《普門學報》第十期,〈提婆達多之研究〉,頁244。
(5)《提婆達多》,藍吉富著,東大出版社,頁119。
(6)《普門學報》第十期,〈提婆達多之研究〉,釋永祥,頁227-243。

【參考資料】

(1)《阿闍世王的故事》,《香光莊嚴》雜誌。
(2)《阿闍世王》,漫畫系列八,中國印經協會,民91年3月二版。
(3)《提婆達多》,藍吉富著,東大出版社,民88年9月。
(4)《佛教(三)教史》、《佛教(五)教史》,佛光出版,民87年8月二版。
(5)《佛教譬喻文學研究》,丁敏著,台北 東初出版社,民85年3月。
(6)《普門學報》第十期,〈提婆達多之研究〉,釋永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