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成佛妙法華】香光莊嚴八十六期/95年6月20日
開敷的蓮華 《法華經》十類圖說 華梵大學講師 黃錦珍 |
豐富的法華思想不僅文字展現,也在圖像藝術中透顯, |
靈山之會 |
|
|||||
根據《法華經》序品中的描述,釋尊在靈鷲山上說法,開演《法華經》,當時會上有眾多菩薩、天王、龍王、阿修羅王、轉輪聖王,及一切六道眾生,眾會一處齊聽釋尊開演法義,是謂「靈山之會」。會上佛陀展現了放光、大地震動、天降花雨等諸多瑞相,引導眾生進入法會,並就此拉開序幕。因此,靈山會的場景可說是引導《法華經》開端的序品。所以,在敦煌的《法華經》變圖當中,往往出現靈鷲山場景,來代表佛陀說法的神聖處所。 靈鷲山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的東北方,簡稱靈山,由 於山形狀似鷲鳥,傳聞山中也多鷲,故有此名。長久以來,靈鷲山一直是印度佛教的聖境之一。對現代朝聖者來說,親臨印度聖地不再是曠日費時的大工程, |
||||||
我們從現代的照片上,可以看到當初佛陀說法的場地,靈山呈現鷲鳥展翅欲起的山勢,具有雄偉的氣勢。不過以前的畫師,可能僅憑藉文字想像,來圖寫靈山勝境。所以,敦煌莫高窟420窟窟頂的《法華經》變圖中,可看出畫師以青、藍、紅褐色的大筆畫出鷲鳥的形狀,側面的鳥頭、鳥喙與眼睛清晰可見,鳥背下方之處,還有一隻小雛鳥仰頭之狀,雙鳥呼應成趣。這個充滿想像的畫面,描述佛陀說法的靈山場景,同時指示出420窟環狀經變圖的起首之處。 靈山法會的場景,後來也成為大鋪經變畫的中心,如五代敦煌莫高窟61窟〈法華經變〉當中,會上眾多菩薩、天人等,次序井然地到佛前引領聽講,靈山法會的周圍,才是《法華經》其他各品的演出。這也代表佛陀主持的「靈山法會」,成為開演《法華經》的序幕,不但壁畫如此,後代許多印刷的版本,靈山法會也成為開經的起首頁。 |
火宅三車喻經變圖 |
|
|||||
《法華經》自第二方便品開始,記述佛陀為了教導眾生,巧妙地引用各種譬喻來說法,廣為大家熟悉的便是著名的「法華七喻」: (一)火宅三車喻,出自〈譬喻品〉。(二)窮子喻,出自〈信解品〉。(三)藥草喻,出自〈藥草喻品〉。(四)化城喻,出自〈化城喻品〉。(五)衣珠喻,又作繫珠喻。出自〈五百弟子受記品〉。(六)髻珠喻,又作頂珠喻。出自〈安樂行品〉。(七)醫子喻,又作醫師喻,出自〈如來壽量品〉。這些深具意義的譬喻,成為開演《法華經》最吸引人的敘述,無論文字或是繪畫故事,都同樣打動人心,引人入勝。法華七喻在圖像中不一定完整出現,有時僅見到一、二幅來代表其深具教化的一面,以下分別以三則著名的譬喻,來代表法華譬喻的圖像。 火宅三車喻 一般最常聽到的「火宅三車」名喻,也在敦煌壁畫中不時的出現。位於莫高窟420窟〈法華經變〉的窟頂南坡,以連環畫的敘述方式,完整的呈現該品的故事。畫面上有兩座大房子作為主體,蜿蜒曲折的圍牆強調了富裕的高樓巨宅,但屋頂上方熊熊的火焰,頓時讓畫面充滿了不安的感覺,加上屋外院落野狼追逐孩子,及群狼分食人肉的恐怕場景,對比屋內的小孩不知身處險境,四處遊嬉的景象,讓火宅內外呈現危機四伏的戲劇張力。 經文描述長者父親為了不讓小孩驚恐,故以羊車、鹿車、牛車等充滿寶藏的三車,誘導小孩出離火宅,因此畫面中層出現有羊、鹿、牛等三車之景,這也是象徵小乘、大乘的三車,車上還有象徵讓眾生離苦得樂的寶物。這幅故事性的連環畫,呈現早期經變的連續性結構,圖像說故事的意味濃厚,我們可比較出不同於以法會為中心主題的經變壁畫。 |
藥草喻品、方便品經變圖 |
|
||
在《法華經》的〈藥草喻品〉當中,以雨水來比喻佛陀的教法,而以藥草來比喻三乘根器之人。藥草可分為小草、中草、大草三種,宛如人、天乘,聲聞、緣覺乘,及菩薩乘等不同根器的眾生。不過,藥草雖有大小不同,若蒙雲雨,皆得滋潤繁茂,可成為有益眾生的藥草;以此來比喻三乘雖有不同,若蒙佛陀平等施予法雨潤澤,則均能長成醫人的草藥,治癒群生。 |
|||
壁畫上,畫面上烏雲滿天,雨絲密布,地面則有農夫辛勤地工作,無論是雙肩荷擔、或者趕牛犁田,呈現普降雨潤時,大地繁忙滋生的情境;田邊則有村姑送飯,家人同食的歡樂場面,象徵法雨普潤大地,人間昇平和樂的景象。 從法華經淺顯而富有深意的故事裡,一再點出我們日常生活中,時時都具有成佛的因緣,即使是微不足道的行為,都是成佛的誘因,亦如小孩堆沙成塔等遊戲之作,都不可輕忽。因此,透過各種民俗的生活場景,反應日常言行生活與成佛因緣相繫不斷,這也是《法華經》揭示的慈悲、方便、普羅親民的方法。 |
化城喻品經變圖 |
|
||
根據《法華經.化城喻品》記載,一群人將往尋寶,途中經過五百由旬的難行惡道,中途眾人已經感到疲累不堪,對尋寶生起後悔之心,想要返回之時,眾人的導師為了振奮人心,於半途中變化出一座城市,讓眾人得以入城蘇息,待眾人休息精神振奮之後,才鼓舞大眾,此非寶處,得繼續向前進。 這是藉化城來比喻二乘所得的涅槃並非真實,是佛陀為使彼等到達大乘佛果所說的方便法門。 |
|||
由於《法華經》成立時,正面臨大小乘相互爭論的時期,所以,《法華經》包含回小向大,呼籲彼等不應住在一時的寂靜之所,要勇進大乘的佛果,這也是《法華經》強調菩薩行道,不斷要努力的目標。 位於敦煌莫高窟217窟南壁上,即表現出化城喻這連串的旅程,壁面以青綠山巒來區隔故事運行的場景。畫面中看到眾人由出家人引道,遊行於山勢之間。乘騎者到了中途已經是人仰馬翻,畏難欲退了,幸好聰慧的導師在不遠處化現一座城市,鼓舞大家欣然前往。這幅化城圖狀似青綠山水畫,以起伏的山巒、蜿蜒的流水,加上枝葉漫漫的路樹,讓人物騎乘穿山而行,狀似一幅春遊的旅人圖,行道的難處似乎不容易領略,有賴講經者的引導進入經中意義,本幅也是研究唐代青綠山水畫的珍貴題材。 |
二佛並坐 |
|
||||
二佛並坐像,不用說,便是《法華經》所宣說的寶塔涌現,多寶佛與釋迦佛共坐其中的場景。二佛並坐是《法華經》最常見到的圖像,也是依據〈見寶塔品〉所記。多寶佛雖然是過去久遠之佛,但由於護持《法華經》的本願,所以,當佛陀宣流《法華經》時,多寶佛即出現,讚歎釋迦佛宣說法華的微妙,並分半座予釋迦佛。這段神妙的敘述,也成為《法華經》最受矚目的一段,歷來成為法華圖像中最被廣為熟知的。 |
|||||
二佛並坐的題材分布於各種造像之中,有單獨的金銅像;有表現石窟整體設計中深富義理思想的一環;或者表現經變中的敘述故事情節等,造立的情況可說是非常多元。五至六世紀的北魏時期,可說是二佛並坐像最盛行的時代。根據統計,僅在雲岡早期石窟中的曇曜五窟,就多達一百二十餘鋪,其他地區,無論是龍門、敦煌或四川等石窟,都可看到不同時代變化的二佛並坐像。 現藏於法國居美博物館的北魏平熙三年「釋迦多寶並坐」金銅佛像。二佛同時在坐,含首微笑,左右手各自上舉做招呼狀,相互對話的情境,讓人感受到二佛互動的友誼。二佛同時穿著褒衣博帶的漢氏佛裝,袈裟衣褶隨風擺動,身形與容貌顯得清癯而枯瘦,正是北魏佛像秀骨清像的最佳典範。 二佛並坐像除了單尊出現之外,也大量地與其他題材併陳。在石碑上,最容易與其他造像題材共同出現,代表大乘信仰並陳的相關思想。例如藏於河南博物院的隋代開皇二年「四面造像碑」,根據碑上題記有交腳彌勒菩薩、無量壽佛、阿彌陀佛、涅槃等圖像,這些都是綜合大乘佛教流行的經典。而從二佛位在石碑上中段的位置來看,可以看出《法華經》在大乘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
千佛圖像 |
|
||
石窟或者石碑當中,二佛並坐的題材往往搭配有千佛出現。千佛的意義一方面是代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恆常的諸佛,另一方面,代表十方諸佛的空間展現,呈現佛國不受時間、空間上限制的意義。 千佛出現在〈見寶塔品〉的描述中,當佛陀講述法華微妙意義時,多寶佛即出現讚歎。但是多寶佛為過去佛,出現之前,必先將其千百億分身化佛還集一處後,然後其身乃現,成為千佛為多寶佛暖身的奇景。所以在二佛並坐的石窟或造像上,千佛也同時出現在其背後,成為諸佛現身的盛大佛國。
|
|||
持誦、解說法華經,其功德—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說明千佛接引人至彌勒天宮。這一經文描述了法華、千佛與彌勒的關係。所以,山西大同雲岡以法華造像為主的第五窟中,其中心柱面上可以見到二佛、交腳彌勒與千佛同時出現的刻像,對照於上述的引文,可以發現:見到千佛出現,對修持法華經者是一種莫大鼓舞。 此外,千佛圖像也與法華經義理相關,同時指涉禪觀時的法華三昧境界。雖然從雕刻或繪畫上來看,千佛形象上是千篇一律,變化不大的小佛像,個別觀看似乎過於單調,但是當整體石窟呈現千佛來現,佛佛相偕的豐富場面,讓佛國的境地自然現成,符應三昧觀行時,超脫時空限制的成就一時三觀境地,這也是我們觀看石窟中千佛境地時直接的領受。 |
多寶佛塔 |
|
||||
〈見寶塔品〉也同時延伸了多寶佛塔的造立。造塔本就是跟隨著佛教信仰而來,已經是普遍化的運動,隨著《法華經.見寶塔品》描述,神妙的七寶塔在佛陀講述《法華經》時,自動從地上涌現而且立於空中,添加無限的神妙;加上《法華經.方便品》所提示的,即使是幼童堆土成塔的戲作,亦有成佛的功德,因而對起塔供養,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寺廟之中因此而造設多寶塔來供養《法華經》或多寶佛了。據《佛祖統紀》記載,唐代長安千福寺有多寶佛塔感應碑等造立,碑文是由書法名家顏真卿所書寫,可知直到唐代,多寶塔依然是寺院重要的建設。 |
|||||
位於石窟中還存有許多多寶佛塔可以作為佐證。如雲岡第11窟中壁上同時出現矗地而起的佛塔,塔呈三層的閣樓狀,樓層之間還有釋迦多寶二佛並坐,二位菩薩侍立在塔旁。可以看出這種布局以佛塔作為中心,崇敬多寶佛塔的意義。另外11窟明窗西側的佛龕中,佛旁也矗立了二佛並坐的多寶佛塔,寶塔成三層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