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來無住金剛經】香光莊嚴八十五期/95年3月20日

從這裡開始

十個練習學《金剛經》

釋見瓚
 

從哪裡下手學《金剛經》?

就從這裡開始!將自己的身心當成佛法的實驗場,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用心, 不斷地以《金剛經》中的智慧來面對生活、觀照生命。

 

從這裡開始

       論到菩薩的修行,不外乎六波羅蜜。此六度以般若為導,而《金剛經》的內容,就是傳遞佛法中般若思想的要義。「般若」即智慧,在一天24小時的生活中,離了智慧就一定會有煩惱。修行在生活中,智慧也在生活中升起。

《金剛經》以佛陀一日的生活為開啟,從穿衣吃飯到洗足敷座,這些呈現於外的日常形象,是般若的「相」,也即是從般若的「體」所流露的,而應用於生活的行住坐臥,則是般若的妙「用」。

佛陀這般尋常的示現,讓我們了解在穿衣、吃飯、走路的當下,就是智慧展現的行相,因為生活就是在踐行六度,六度在人間生活中,展現了般若的功能。

有一句話很簡單,但卻為糾結於煩惱中的我們,點出了可以用功的下手處—嘸來嘸去,嘸代誌;有來有去,全代誌。因為「有來有去」,讓我們「想要得到,害怕失去」,情緒跟著起起落落,擾動不已,心念在「無明、愛、取」的圈套中,流轉而無止息。而這般受「來去」的影響,是汲汲追求感官欲樂的心,所能體會的嗎?

將自己的身心當成佛法的實驗場,在日常生活中隨處用心,並加以驗證。例如觀察自己對吃的喜好,從中就會有許多新發現。

像我很喜歡吃泡麵,試了好幾次,最多也只能吃2包,到第3包,我就會想嘔吐,看了都害怕。為何會如此?雖然我愛吃泡麵,但這「喜歡吃泡麵」的心,是一直延續著不改變的嗎?當我吃第2包時,心已開始起變化,等看到第3包泡麵時,心又有了不同。觀察一下我們的心,是時時刻刻不停地轉化著,並非一成不變。

就從這裡開始,從自己的身心、生活開始修行,累積修學的波羅蜜,不斷地以智慧來面對生活、觀照生命。解開心結和放下包袱的輕鬆,也就在這裡發生了。

照護自己的心念

20多年前,那時我才剛出家不久。有一天,悟師父接到電話,說悟文法師因車禍往生。我開著車子載悟師父過去幫忙。那是一次與往生者近距離的接觸,看著處理的過程,我的心中出現了很多的想法。事後,我很天真地問師父:「悟文師伯去世後,會到哪裡去?」悟師父看了我一眼,說:「去哪裡並不重要。」

悟師父要我看看門前一棵大樹,問:「那棵樹會往哪裡生長?往哪裡長會長得好?」我回答:「向有陽光的地方生長,而且會一直朝向那個方向。」師父說:「對了!人,也一樣!將會往生到那兒,就看你平常想事情時,都往那裡思考。你的所言、所思、所行,身、口、意在那兒下功夫、用心,這一期生命所有的養分就會在那兒。

同理,你的未來就會往那兒去。你的個性、脾氣,你的執著、煩惱,你的念頭,都是決定未來朝向哪裡的因素。這些就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你,帶著你成長、生活,也帶著你輪迴生死。無有間斷,無有歇息。」20多年過去了,這段對話仍深深地影響著我。

照護心念的練習,可以先從起一個愛惜及肯定自己的心開始。在生活中,如理作意,留心自己與人、事、物接觸的念頭,常問:是否與經典或善知識的教導相應?不間斷地培養正念,當發現有所改變及進步時,也不要忘記讚歎及鼓勵自己。另外,適時地慈心對待他人,護念自己與他人的慈心能持續朝向光明、自在的方向。

觀察心念,過去是我們無法掌握的,而當下的現在也在不斷變動著。懂得「護念」,把握現在的因緣,改變現在的因緣。只有「現在決定未來」,雖然生死輪迴是無始—沒有起點的,我們的生命也是無始的,但是覺悟卻可以有一個開始。要把握現在可以改變、創造的因緣,就從照護每一念心開始!

觀察事物的真相

有一次,我為了做一件東西,需要找壓克力廠商,碰到了一位老闆娘。這家工廠規模大,生意很好,老闆娘還親自打理所有大大小小的事。讓人想像不到的是—老闆娘竟然只有一隻腳。她是如此地熱情工作,親切地接待每一個人,所有的人都因為她敬業、專業的態度,樂於與她有生意的往來。我也從她身上發現:一旦超越「我相」,所做的事將會開啟不同的緣,面對一切境界的意義,也因此而不同。

《金剛經》中多次提到「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希望我們能夠徹底去除「執著」。由不同角度、立場去體驗、修證,從凡夫、菩薩,乃至成佛,每個階段都能做到「離相無住」。雖然我們現在是凡夫眾生,藉著大乘經典的閱讀、受持,期望我們每一天每一刻都能因為體解「無住相」的義理,而生活得自在無礙。不住著在別人的臉色、語言、情緒、喜歡、不喜歡裡。因為我們知道,自己與一切外境,隨時都在改變,所以不可能住著,無法住著。

「見相是相」,使我們處處纏縛,產生痛苦。我們看不透真相,堅持不可改變,認為不可能改變,也不肯接受改變。像我自己,如果正餐沒有米飯吃,好似沒吃到東西般,這就著了「米飯的相」。或有為了保持當一個「好丈夫、好兒子」的形象,費盡心思地討好別人。更有人為了標榜流行品味,即使成為卡奴,也要擁有名牌手提包。另外,像「牙膏從後面擠」等生活瑣事的相,都能令我們固著其中,無法解脫。

「凡所有相皆是虛幻,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我們時時刻刻都是「見諸相取相」、「心隨相轉」、「由相生心」,處處攀緣著相,由諸相決定我們的心、想法及行為。「見諸相非相」,讓我們學習以新鮮開放的心面對一切,見到、聽到、感覺到的一切,都是會變化的。不受過去干擾,沒有未來臆測,常用這樣的角度來看世界,即是智慧的累積。以此幫助自己超越,發現無窮的生機。

開放不同的可能

初親近佛法的人,對於放下「我見」,有時會生起這樣的疑問:「難道不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思想嗎?」、「做人不該有原則嗎?」

什麼是「我見」?我們每天都是依著「我見」在生活,依著過去的背景、過去的經驗、過去的種種接觸、習慣來反應外境。如果沒有覺知自己住著在「我見」中,不斷地相互諍論,並要求對方改變或接受,如此,彼此的觀念、意見就會差異愈大,當然,心的距離就會愈發地遙遠了。

舉個例子來說。當年,我還是佛學院的學生時,大家輪流出坡,分工學院的清潔工作。我負責調配大家的工作,就像班上的服務股長。

我算是一個愛乾淨的人,大家也如此公認。所謂著了一個「乾淨」的相,是來自於一個「乾淨」的我見。我一直認為每天一定要掃地、拖地,地板才會乾淨。當然,我也是如此地貫徹執行。

後來,執事輪替。我發現一日、二日過去,到了第三日,怎麼都沒見到有人來掃地、拖地?我的心裡一直覺得:地板很不乾淨。終於忍不住前去詢問當值者,理直氣壯地質詢她:「你為什麼沒有天天來掃地、拖地?你不知道嗎?地板很不乾淨!」

本以為她會說明原因,並從此改變。沒想到,得到的回應竟然是:「誰說不乾淨?我只要每三天掃地、拖地一次,地板就很乾淨了。我們又不是小朋友會弄髒地板。每天要拖地,那是你的想法,我並不贊同。要每天拖地,我可不願意。」

當時我愣住了,站了好久好久,感覺心被重重地撞擊了。我看看這位法師,看看地板。在自己原來的想法中,又增加了新的因緣,有了新的想法—原來每個人心中對「乾淨」,有著不一樣的圖案!原來我的觀念和別人的觀念是這麼地不同!

我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不再用這個「清潔我見」,來要求看到一個「清潔我相」。漸漸地,我學會放空自己,開始學習欣賞別人,接受別人的方法,用對方的想法觀念,來肯定讚歎別人的努力、用心,並將心念放在觀照當下的因緣,只要掌握大原則與目的,練習對小細節開放更多的彈性。從此,我發現,自己愈來愈輕鬆、自在。

過去的經驗,可以是現在決定的參考,但並非一直要把守著過去的因緣,如此,反而容易造成人際間的衝突,或使事情更複雜。可以試著將重點放在「現在發生了什麼事?」、「要解決什麼事?」、「我對於這個人與這件事的終極關懷是什麼?目標是什麼?」回到當下,沒有我見,看清當下的心念,只有看到事物不斷流動的因緣。

以涵容、開放的心來面對,配合當下的因緣,隨時準備調整自己的看法與做法。如此,心將日趨安穩,開放出各種不同的可能。

在心上種棵大樹

《金剛經》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栽培。即《金剛經》中指導我們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從心中生起一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動力,也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可從四個角度來說:廣大心、究竟心、長遠心與離相心。

「廣大心」是就對象說,即一切眾生都是我們應該關心與利益的。

「究竟心」是究竟而徹底的,救度眾生,不能僅止於生病給藥,饑渴時供應食糧,憂悲中給予撫慰。更要協助眾生能脫離輪迴的苦迫,才是利益眾生最究竟的目的。

「長遠心」指的是長久恆持的願心,不只是願意救度眼前眾生的苦,眾生無量無盡,我的發心也就無邊無盡。

「離相心」是指不顛倒的心,要看清自己的用心是否有所取著,是否以智慧般若而為方便,利益眾生。

不斷地以此四方面來練習、栽培自己的菩提心,必能令所發的菩提心堅固長久。

在生活中也可以這樣檢視自己:我的慈悲心增長幾分;我的忍耐力增長幾分;我的菩薩願力增長幾分。我的貪愛執著減少幾分;我的瞋恨嫉妒減少幾分;我的煩惱習氣減少幾分。並一再反問:自己對他人的付出是否「著相」。如此依著四種心發展我們的菩提心,直到究竟圓滿。

煩惱,有如漫天的雜草。要使雜草不生,可以一根根仔細拔除,然而,也可以種一棵樹。大樹提供人們乘涼休憩,也因著大樹,雜草自然無由生起。發菩提心,就有如在我們的心中種下一棵大樹。藉著發廣大利益眾生的心,幫助我們去除煩惱,轉化念頭。在與不同人、事接觸中,發現自己一再現起的習氣與煩惱,以佛法為引導,決心加以修正,卻是自己獲益最多。如此,向前的路,必將更為寬廣。

富有的人生

「給」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給予有正面的,如:給人一句好話、一個微笑,給人一份好意、一點服務等。這種「給」帶來人與人間的和諧、祥和。給予也有負面的,給人難過、臉色,給人傷心、煩惱,給人障礙、難堪等。這一類的「給」,不僅造成彼此相處的隔閡,受傷最深的,還是自己。

 在人一生的成長過程中,接受著父母的呵護、師長的教育、朋友的幫助,還有許多認識、不認識的人,有形無形的助益。一句話、一封mail,可能就是生命的一個轉機。然而,我們給予他人的又是什麼呢?

《金剛經》中也談到「給予」,即是布施。布施常分為三類—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又分外財—錢財、物質;內財—能力、體力、智慧等。人最難做到的,就是捨離所珍視的一切。能布施自己的內、外財,是挑戰自己習性及學習放下的起步。

「法施」,是將了解的道理與他人分享。為了利益他人,在解說或分享時,便要具有正確的知見(這是智慧);而且要觀察如何說、適合說什麼內容(這需要禪定);還有,鍥而不捨的心也很重要(即是精進)。

「無畏施」,是施予沒有恐懼與害怕的心。在團體中遵守共同的規約,注意自己的身、口、意行(是持戒);面對不合意的人、事、物,不落入無理的情緒中,波及他人,影響自己(即忍辱)。這樣的人讓人歡喜親近,沒有不安與不信任。如此,雖只是實踐布施波羅蜜,但在當下,六度的練習已同時開展。

能夠給予的人,是最有福報的人。然而,更要進一步學習「不住相布施」,要有智慧檢視自己的給予是否「有所求」。我是為了掌聲而做的嗎?希望他人有所回報嗎?只對自己有利益的,才願意付出嗎?我們知道,所有「有所求」或堅持某種立場的給予都會導致苦,在歡喜付出的同時,我們更要留意這蟄伏的微細心念。

另外,除了給予他人之外,也不忘了要給予自己,讓自他都擁有一個富有的人生。

安忍

有一天,我一走進辦公室,就看見我的桌上竟然放了一雙運動鞋,那是某位法師的。我非常不悅,心想:「為什麼把自己的鞋子放在別人的桌上呢?如果是要轉讓給我,也不該放在桌上啊!」當時雖然生氣,但我並沒有開口罵人,等心安穩下來,伸手要將它推回那位法師的位置時,一張寫著「給見瓚法師」的紙條,就放在鞋旁。真是不可思議—放在桌上的,原來是一雙一模一樣的新鞋!

由此,前後三分鐘,我的心路百轉千迴,多少心念生滅,從中體會到:當下不隨情緒反應的重要。

在菩薩六度的學習中,「忍辱波羅蜜」是一般人認為較困難的功課。佛陀在《金剛經》中,也曾以自己累世如何修集忍辱波羅蜜的例子,來教導弟子們力行忍辱的重要。

佛法將「忍」分為三類:一、「生忍」,即「眾生忍」,對於眾生加予我的種種傷害、侮辱都能忍受。二、「法忍」,對寒、熱、饑、渴等逆境現前,都能忍耐。三、「無生法忍」,對原本無生無滅的法不再妄加分別,堅決地信受,不再動搖。忍不是消極的忍受,而是用堅毅不拔的精神面對與突破,這精神即來自於甚深的定力及智慧。

達賴喇嘛對於忍辱,也有深切的體會。他曾經提到忍辱有三種:

第一,不被別人傷害或動心傷害別人。忍辱能保護修行者,不被憤怒所傷害。應該思惟自己的障礙,是因為過去所犯下的不正確行為,導致別人來傷害我們,所以要忍。

第二,自願承擔痛苦。生活中,我們必須清楚明白地了知苦,面對苦,就能忍受,不會喪失心的判斷力,也不會因而消沈。經常練習,我們就會慢慢習慣,忍受在菩提道上所有的痛苦。

第三,能夠忍受修學佛法的苦。

回到現實生活中,可以如何運用、觀照、不斷地提攜自己修習忍辱呢?遇到任何順境或逆境時,學習將心念帶回自己身上—觀察自己起了什麼反應?自己又如何看這個反應?並思索如何面對、回應外境。在一連串向內觀照的過程中,就能先讓心緩和下來,學習「不去分別」、「不去比較」、「不去選擇」、「不去懷疑」、「不去預期」。了解:那裡有反應,那裡有煩惱,就在那裡用功。這就是修行。

心的安住

有一天,我們幾位法師和居士們相約爬山。大家到休息站盥洗後,回到停車場集合,才發現某某不見了。大家開始議論紛紛地討論起來,解釋為何某某在此刻不見的理由。有人說:「應該又去走走運動了。」另一位說:「很勇敢,自己一個人行動。」

一旁的我沒有說任何話,心想:某某「又」脫隊,「又」讓這麼多人等,每回都是自己單獨行動……。不舒服的感覺,漸漸浮現。不過五分鐘的光景,某某竟從停車場的車旁走出來,說:「你們回來了!我在車旁等你們呢!」在一陣嘩然聲中,大家上車啟程。

坐在車裡,我反觀自己剛才對某某的一堆評論。我對他往日的印象,已做好了標籤黏貼上去,還大大地驗證這個標籤。我感到非常地慚愧懺悔。

我們的身心會無法安頓,常由於:錯將身心安放在「人我是非憂慮苦惱中」;著在「患得患失計較是非中」;繫在「貪欲渴求永不滿足中」;住在「恐懼顛倒無以安眠中」。

身心,到底該如何安住?如果住在身體,身體會衰老,無法久住;住在金錢上,錢財會流動,不能停留;那麼住在愛情中吧!只是情愛也會變化,不能長久啊!

那麼,我們的心要安住何處?

這即是《金剛經》中,須菩提的大哉問。不妨練習就讓心安住在慈悲;安住在智慧;安住在不放逸裡。

安住於慈悲,使我們學會尊重生命,以柔軟的心善待自己與他人。

安住在智慧,使我們能善觀因緣,時時起觀照,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安住在不放逸,使自己在一切斷惡修善上努力精進,決意改變自己。

然後,在六度的實踐裡,藉由對緣起的觀察體證,一點一滴地放下粗重的妄想心及更細微的執取,當真正不住於「色、聲、香、味、觸、法」中,清淨心就生起了。心安住於清淨法喜中,享有平靜與安詳。

過去,放下吧!

人常常面臨生命很大的功課,那就是「選擇」。很多時候,難以做出決定,而且更常被「過去」所繫縛,把現在交給過去的決定。生命就是這麼脆弱,沒有勇氣放下「過去」,一直尋找過去的那個感覺、經驗、影子,放不下過去的幻影、過去的風光,拚命想留住過去,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人」的內在,有一個脆弱的地方,害怕面對不可知的未來,對自己、別人、世間都沒有信心,恐懼失敗。一直對自己說不可能與沒有辦法,用「想像」、「害怕」,殘害了自己。

幾年前,有個女孩來找過我好多次。這位女孩飽受苦的艱熬,又沒有父母庇護,所以,我持續地關心與陪伴她。她在感情上受挫折,無法接受對方已結交新歡。雖不肯原諒,還是不斷地哀求對方接受她,願意無條件地付出一切。男方態度不但不好,還在她的面前,與新女友表現種種親密行為刺激她。

每日每日,她重複想著自己被拋棄的傷害,她常告訴我,她的心很痛。每回我們談過話後,她的心情稍微平復;但一回去,沒有法的力量,沒有向前看的動力,沒有親友的關愛,只是一味被過去所牽制、耗損,換來憔悴與辛苦。

後來,有幾天失去聯絡,突然來了訊息—她自殺了—一星期之後,才被發現。

當下,我對沒有主動與她聯絡感到自責。隔天,我去看她,對她說:「妳安心吧!妳不痛了。對妳的選擇、決定,妳就安心吧。妳已經很努力了,妳盡力了。」想想,我不也是盡力了嗎?

我們的心,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當中,如時間一般地,是不會停駐,亦無法回頭。該是什麼時間、什麼地方、做什麼事,都要提起精神來面對,努力豐富現在,補充過去的不足,這就是用功與進步。安住於每一個選擇,肯定自己的努力。慢慢地,這份安住的力量,會成為法的支持,陪著我們渡越生命的每一橫阻與關口。

以無常為動力

有一天,波斯匿王來拜訪佛陀。

佛陀問他:「大王!好久不見了,這些日子,你在忙些什麼?」

波斯匿王皺眉嘆氣地答道:「佛陀!我身為王者,每天要料理龐雜的國事,這些日子,無法前來恭聆佛法,實在是忙得抽不出時間啊。」

佛陀聽後,面容沉靜地問波斯匿王:「大王,假如現在您最信任的侍臣來向你稟告:大王,有一座像天空那樣巨大的山峰,壓碎萬物,已分別從東、西、南、北四面襲捲而來,請大王趕快處理吧!

大王啊!如果此刻四面都有巨石襲擊而來,一切萬物正面臨毀滅,你還有什麼待辦的事?」

「佛陀!如果四面八方都有如山峰般的巨石襲擊而來,此時此刻,已經沒有什麼待辦的事。那時候,唯有一心信奉三寶,積集善業功德。」

佛陀點點頭,說:「大王!這不只是一則譬喻而已。這四面飛來的巨石,就像是老、病、死,已悄然走近大王的身邊。」

佛陀看大王一眼:「大王!你還有什麼更緊要的事要辦呢?」

波斯匿王如夢初醒,不禁唏噓感嘆:「佛陀!我從未警覺:老、病、死亡猶如一座大山岩,已瞬間逼近我的身邊。我已看到,無常的水火將要燒盡淹沒一切。我當發起真心,念三寶尊,喜捨濟度有情,為自己的今生和來世種植福因善緣。」

《金剛經》說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如幻,而無常將至。每回聽到這個故事,我總會從心中提起無常速至,當行精進的動力。

修學佛法,是「知易行難」的。在面對自己的習氣,而尚無能力改變時,這就是一種的苦。但學佛不是避苦,而是了解苦,正見苦,而使心趨於平靜。要堅忍不放棄,以安穩的心,通過生命的種種考驗,一步一步,不急不徐,也不停止地走在醒覺的道路上。


[香光資訊網] [香光莊嚴][香刊85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