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來無住金剛經】香光莊嚴八十五期/95年3月20日

什麼是《金剛經》?

十個途徑解《金剛經》 

釋自衍

《金剛經》的漢譯版本有幾種﹖ 受持《金剛經》有什麼功德﹖

上哪兒查詢《金剛經》的相關資料?

十個途徑解開您對《金剛經》的疑惑。


     《金剛經》的經名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梵文為:VajracchedikA-prajJApAramitA sUtra,直譯為「金剛(Vajra)能斷(cchedikA)般若(prajJA)波羅蜜多(pAramitA)經(sUtra)」。而大多數人較熟悉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鳩摩羅什所譯,也是目前流通最廣的譯本。又簡稱《金剛般若經》、《金剛經》,今就鳩摩羅什譯本的經名詳述經題大義:

金剛

佛法常以「金剛」譬喻「般若」。金剛是世間的寶石,般若是出世間的智慧。以金剛寶石的三個特色形容般若的殊勝:一是堅固,不易被破壞。二是透明、清淨。如具足般若者,內心明淨、清淨,不易造作惡業。三是銳利、力量強大。金剛寶石能割劃破壞其他的礦石,如同般若智慧能摧壞煩惱。

般若

般若是梵語prajJA音譯。《大智度論》卷四十三中說:「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般若是智慧的意思,但不是指稱世間的聰明,而是一種直覺、直觀的妙智慧,它能使人從種種痛苦—煩惱、邪見、無明—當中解脫出來。

波羅蜜

「波羅蜜」也是梵語音譯,意思是「到彼岸」。即若能具足堅固、明淨、快利如金剛性能的妙智慧,必能破除種種的貪、瞋、痴、慢、疑等妄想執著,便能度越生死苦海,到達寂靜的涅槃彼岸,得到解脫。

「經」音譯作修多羅、蘇多羅、素呾纜等,一般譯為契經、正經、貫經,為經典的通稱。經字也當作「徑」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條路徑,指引我們一條光明的路徑而走向解脫。

這部經闡釋般若智慧,而般若智慧強大的力量就像金剛一樣,若能擁有如金剛寶石的般若智慧,便可去除煩惱,超脫生死,到達涅槃的彼岸,所以,這部經便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中國第一本《金剛經》譯本的譯者是誰?

《金剛經》流傳於中國的有六種譯本,現今最常用的鳩摩羅什譯本,也是第一本漢譯《金剛經》的譯本。鳩摩羅什(西元344∼413年),龜茲人,父親鳩摩炎,母親是龜茲國公主什婆,因合用父母的名字,故稱「鳩摩羅什」。他在童年時代即能開講佛法經義,大家敬他如年高德劭的大德,年幼已具有高壽的德行,所以,華語又譯為「童壽」。

羅什自幼聰敏,7歲隨母到佛寺,見到大佛旁有供飯用的大鐵缽,心生歡喜,恭敬地將缽放在頭上。頂在頭上時,想到自己怎麼有力氣拿得動,剎那間鐵缽壓倒下來,母親驚嚇地將他拉起。鳩摩羅什從中體會到「萬法唯心」的道理—東西的輕重完全來自於自己的分別。一次隨母出遊,見到枯骨,體會無常,便立志隨母親出家修道。

羅什出家之後博聞強記,專研大乘經典,參訪名師,12歲開始講經說法,弘法遍及天竺。59歲開始在長安譯經弘法,先後譯出經、律、論、凡74部,三百八十餘卷。羅什通達多種外國語言,所譯經論內容卓拔,文體簡潔曉暢,後世稱他為三藏法師,是我國四大譯經家之一。

《金剛經》的當機者是誰?

《金剛經》是由須菩提啟問而有,所以須菩提是本經的當機者。須菩提,或譯為「善現」,因他出生時,現有種種吉祥善事,所以他的父母就叫他「善現」。古譯為「空生」,因他誕生之時,家中的一切器具都空了,現有空相,所以叫空生。

須菩提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解空第一,因其德高望重,故以長者的身分,代表眾人向佛陀求道。他雖已證得大阿羅漢,是生死自在的解脫者,但不以己身的解脫自在為足,而進一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金剛經》中描述在大眾坐定之後,他便代表大眾啟請如來解說般若妙法。這種不只照顧自己的生死解脫,還要再學習菩薩道,並欲令眾生的生死流轉也得以解脫的精神,值得我們大眾學習效法。

《金剛經》有幾種漢譯版本?

 《金剛經》漢譯版本,有六種或七種的說法,但其中以六種較為常見。以下分別依譯本譯出先後,列出譯者、經名、卷數、譯出年代、藏經出處。

1. 姚秦.鳩摩羅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譯出年代約西元401∼413年間/見大正藏No.235

2. 北魏.菩提流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譯出年代約西元508∼535年間/見大正藏No.236

3. 陳.真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譯出年代約西元548∼569年間/見大正藏No.237

4. 隋.達磨笈多/《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簡稱《金剛能斷經》/譯出年代約西元590∼616年間/見大正藏No.238

5. 唐.玄奘/《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即《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77).能斷金剛分》/譯出年代約西元645∼663年間/見大正藏No.220

6. 唐.義淨/《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略稱《能斷金剛經》/譯出年代約西元700∼711年間/見大正藏No.239

以上六種譯本,以鳩摩羅什的譯本流通最廣。除了這是《金剛經》的第一個譯本外,羅什譯本與唐玄奘法師所譯的《大般若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是同本異譯。但一般認為玄奘法師是依梵本直譯,而羅什譯本是屬意譯,文句通順流暢,較不艱澀,所以,流通最易最廣。

另外,羅什譯本一出,使得般若學說的理論,即龍樹菩薩的性空學,在中國傳播開來,佛學不再依附玄學,走上自身獨立發展的道路。其後的五種譯本,皆同是法相學系的誦本,如菩提留支、達磨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而譯出。所以,這些譯本間,常有不同之處。

也許是因為時代背景、譯本來源、翻譯條件有別,所以,六種譯本的內容文字有些差異,然經中所闡述的般若義理卻是本本相同。民國時期,江味農居士曾下過一番工夫,著有<校勘記>及<校正本跋>,將《金剛經》的經文,恢復到明代之前的原樣,有興趣者可以參閱。

《金剛經》在說什麼?

我們今就羅什譯本來探討《金剛經》的內容主旨。本經是從佛陀與弟子須菩提之間的問答開啟。須菩提向佛陀提出二個問題:凡人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之後,一、云何應住?(如何安住、不退失無上菩提之心?)二、云何降伏其心?(如何降伏妄心?)

佛陀由此闡述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指出一切事物都是虛幻不實,若要成就無上智覺,則要破除一切執著,掃除一切法相。同時,也舉很多例子說明破「我執」及「法執」,才能得解脫,成就佛道。

至於本經的主旨,歷來註釋家有多種說法。六祖惠能大師認為本經的宗旨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江味農認為《金剛經》的宗旨,可以說是:「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印順法師闡述此經宗要:「如佛為須菩提說如此發心,直至究竟菩提,徹始徹終的歸宗於離相無住。……般若無所住,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取諸相,即生實相,即名為佛。須知般若無住的現覺,即離相菩提的分證。」

聖嚴法師指出全經的要旨在:「心有所住,即離無上菩提之心;心能降伏,即是無上菩提之心。」也就是要達到「心無所住」的境界。

星雲法師認為《金剛經》主旨可以用16個字概括:「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

也有說法,認為本經的主旨是:「無我、無相、無修、無證。」

雖然各大德專家所表達的字詞不同,但都在強調「心要離相」。亦即要發成佛的無上菩提心,要能「離相無住」、「降心離相」、「破相顯性」,也就是破除形相,顯出這個形相內的本性。即是要人放下執著、仇恨、貪念,寬容處世,活得輕鬆自在,超越自我的利害得失,以無私無我的智慧,處理一切的人事物。

當我們「滅一切相」才能「證諸佛心」,也就能「離一切相,為一切善。」或「無住處生心,生心處無住。」惟應無所住而能生實相,能不住著於任何事物,心不著色、聲、香、味、觸等世俗觀念和概念,不著人我相等,自然就會有自在的清淨心。

《金剛經》中「四句偈」指的是什麼?

《金剛經》全文共有六個地方,提到「四句偈」,見如下:

1.「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羅什譯.<依法出生分>第八)

2.「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羅什譯.<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3.「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羅什譯.<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4.「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羅什譯.<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5.「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羅什譯.<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6.「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羅什譯.<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本經反覆提到「四句偈」,但卻沒有實質列舉出什麼是「四句偈」。所以,歷來經論家不斷地加以詮釋。

有人認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即是四句偈。或「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甚至有一派認為四句偈不可能只侷限於經文中的兩個偈頌,所以,《金剛經》中的任何四句,或完整的一段經義,皆可作為四句偈來受持。

我們再從經文中六處出現的「四句偈」來看,不難發現其後都有「等」字,此或可說明若能受持本經的任何「四句偈」,並非指固定那一句,甚至只要修通一句,都可以得解脫。

《金剛經》中「A者,則非A,是名A」或「A則非A」,如何詮釋?

《金剛經》中有個非常獨特的表達方式,即「A者,則非(無)A,是名A。」或「A則非A。」此類句型在經中近30句,如:

「如來說人身長大, 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如來說諸心, 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此類句型皆是以「正、反、合」三段論式句法,來表達真如實相,如「法相、非法相」、「法、非法」、「眾生、非不眾生」及「實、虛」等,採用否定、對立的方式,傳達兩邊皆是不可執取,從而破除人們對名相的執著。經中所列舉的身、身相、心、眾生、壽者、微塵、世界、實相、佛法、一切法等等,乃是將所有可能發生執著的對象列出,並加以破除。

這種三段論的方式,「非」、「則非」或「則無」,可以詮釋為「無實相」義,即「名稱與實際並不是同一回事。」如「老師者,非老師。」可以解釋為「老師」這個名字非老師的本體,僅是一個名稱。所以,要認識名稱、概念的侷限,並透過概念而掌握本質、本體。

另外,這類句型也可詮釋為「不執著」義,譬如「老師者,則非老師,是名老師。」此「非」代表著:「不要執著」於「老師」這個相的名,因為「老師」這個名稱,僅是一個「相」,是因緣和合才得如此稱謂。老師這個人,有時候是「中華民國國民」、「媽媽」、「媳婦」的角色,這些相或名稱僅是一個假名而已,它是空無自性的。

所以,「是名××」表明了一切法只是假名,人們只是活在一個假名的世界中。般若幫助我們破除人們對假名的執著。一切法沒有自性,我空,法也是空,一切都是空相應的緣起相。

《金剛經》的「四相」在說什麼?

《金剛經》的重點之一,即是「四相」的闡明與破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經文中也反覆出現18處之多。「四相」又作「四見」,以此來代表眾生對個體身心所錯執的一切相,包括對時間、主體、客體及空間關係的執著。《金剛經》對此「四相」主張,應無所住,不執著於此而行一切善法。以下分別說明之。

我相

凡是以「我」為立場,為出發點,所看見、想到和感覺到的各種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我相」,如自己的姓名、金錢、名譽等都是。而「我相」其實是四相的總稱,因為眾生對五蘊執一個不變的自我,所以「我相」是一切煩惱生起的根本。

人相

我們的生命體以人的形式出現,稱為「人相」,如人有黑白、國別、種族等不同。而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感受和想事情,就是「人相」,其實這也是站在一個不同的「我」的立場去感受事情。

眾生相

生命是由五蘊假合,依此因緣成生命體,故稱為眾生。眾生有各種形式,如胎生、濕生等;天道、人道等;男、女;富貴、貧窮等,這些都是「眾生相」。另外,像我們站在整個台灣的立場,去感受事情和想事情,也可以說是是一種「眾生相」。

壽者相

有情眾生隨著業力所招感,從生有到死之間的壽命,長短不一,因人而異,此即是「壽者相」,也即是時間長流中的種種因果變化相。凡是能夠站在一切生命的立場來想事情和感受事情,所感受以及所想的就是「壽者相」。

「四相」囚禁我們的心,使得我們無法如實知見實相,而證得般若空性。若能破除「四相」,去除身心的執著,便能得解脫。用現代語詞說此「四相」,應是:「不以我身為實有,不以他人為實有,不以眾生為實有,不以長住於俗世為實有。」應致力於摒除對「我」、「人」、「眾生」、「壽者」等觀念的執持。

受持《金剛經》有何功德?

受持本經的功德殊勝,從《金剛經》本身的較量功德中,歸納以下幾點:

滅罪消業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羅什譯.<能淨業障分>第十六)由此可知受持讀誦本經,可消過去世的宿業。

「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羅什譯.<能淨業障分>第十六)受持讀誦《金剛經》,若能隨順空性法門或離相生清淨心,其功德比起佛陀供養諸佛的功德,則要大得多。

宣說本經,功德較財施、身施更大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羅什譯.<無為福勝分>第十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羅什譯.<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本經多處傳遞無論是以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或以無量無數的身體、生命布施,都不如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等,為他人宣說的功德。

廣植善根

本經提及「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可見淨信的重要,如經文:「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羅什譯.<正信希有分>第六)若有人能淨信此經,表示他已在多佛前,種下善根,其淨信所獲功德甚大。

得無相之無量功德

凡人易受布施有相束縛,但若能不受福德,知斷煩惱而生智慧,所獲功德更大。如經文:「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羅什譯.<不受不貪分>第廿八)

悟道成道

惠能大師因聽聞《金剛經》而大悟,歷來亦有多人因修持《金剛經》而了悟大法。本經所傳遞的般若智慧,是修行得解脫的要素,這亦受持本經最徹底究竟的功德。正如經中所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羅什譯.<依法出生分>第八)

受持本經的功德非常殊勝,史上也有很多相關的感應事蹟。唐孟獻忠《金剛般若經集驗記》將誦持本經所得的應驗和利益分為救護脫難、延壽愈疾、滅罪獲福、神力護持、持誦功德、誠應如願等六篇,可知持受本經功德利益無量,能夠增長福德、去除業障、開啟智慧、消除煩惱、成無上道。

受持本經功德殊勝,如同經中所說「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如何受持《金剛經》?

受持《金剛經》的方法,即是以大乘經典中提及的「十法行」加以練習。

書寫

恭敬書寫本經,這就是修行。

供養

將經典供奉在佛塔、大殿裡,以此誠心供養。

施他

助印本經,使經典能夠廣為流傳。

若他誦讀,專心諦聽

用心地聽聞經義。

自披讀

發淨信敬重的心,自己讀誦經典。

受持

在生活之中,受持此經並應用。

為他開演文義

將本經義理詳細地宣說,令他人也能徹知徹悟。

諷誦

熟讀或朗誦《金剛經》。

思惟

深入義理,靜默思惟,發演經義。

修習

如所思惟,修行止觀,證入聖果。

《金剛經》對後世的影響為何?

建立般若性空思想的基礎

大乘經典中,般若類經典算是最早出現的。而在各種般若類經典中,呂澂先生認為《金剛經》的產生最早,約出現於公元一世紀。雖然本經全文未提到一個「空」字,但所談的皆是「空」的思想,展現了大乘般若思想的特點。而本經也是大乘經典中很重要的一部經典,因自本經譯出後,三論宗、天台宗、禪宗、唯識宗都將之當作重要典籍來學習。

流傳廣泛

《金剛經》在中國流傳普遍,之所以普及,除了具有高深的哲理,流暢的文字外,並可作為實踐的法門。如本經強調書寫經典的功德,因此《金剛經》被大量撰寫,留下很多有價值的碑帖、寫經與刊本。再從譯本、註釋及在社會各層面的流傳去綜合衡量,《金剛經》可說是最受中國人歡迎的一部經典,在學術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無論高僧大德或一般社會大眾,大都以受持、研究《金剛經》為學佛必備的功課。

受持感應多

歷代記載諷誦效驗的典籍,以《金剛經》為最多,歷代的《金剛般若集驗記》、《金剛經受持感應錄》、《金剛經持驗記》等書皆有明載。《金剛經》以諷誦(有時亦含書寫)效驗馳名於中國佛教史,可知其受持的盛況。

與禪宗的淵源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因為悟了本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證得無上菩提妙法而開悟,得到五祖的認可。在六祖之前,禪宗都以《楞伽經》印心,作為該宗的核心經典,但自六祖之後,《金剛經》取代了《楞伽經》,也開啟了中國禪宗的黃金時代。

對佛教文化藝術的影響

目前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剛經》木刻本;世界上最早的木刻版畫是《金剛經》扉頁的佛教繪畫;現存規模最大、時間最早的石刻經文之一,是山東泰山石刻《金剛經》。另外,柳公權、趙孟頫、蘇軾等歷代書法家都曾書寫過《金剛經》,成為文化的遺產。還有很多與《金剛經》相關的文學作品,仍流傳至今。可知本經的出現,對印刷、雕刻、繪畫、文學、書法等文化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若想進一步研究《金剛經》,有那些延伸閱讀的資料?

歷代對《金剛經》的註釋相當多,如印度流傳本的無著菩薩造《金剛般若論》二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三卷、《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一卷,天親菩薩造《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三卷、功德施造《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等。

西藏注釋本有蓮花戒註《聖般若波羅蜜多金剛能斷廣註》、智慧幢注《能斷金剛的利益》等。

在中國的註釋書,數量之多更是其他經典所難以比擬的。依「藏經目錄整合查詢系統」檢索,《金剛經》在11部藏經中所收錄的註釋書,有近百種,若再加上現代的註解本,及研究論文近千種之多。

若想要再進一步研讀《金剛經》相關資料,您可以透過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http://www.gaya.org.tw/library )的網頁,連結到已整理的《金剛經》研究書目,及網路資源。

《金剛經》研究書目 

http://www.gaya.org.tw/library/readers/guide-44.htm

本網頁蒐集了中、日、西文等《金剛經》之圖書資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期刊論文、研究報告、錄音資料等訊息。

《金剛經》網路資源

http://www.gaya.org.tw/library/b-ip/sutra/vajracchedika.htm

您可以線上閱讀《金剛經》經典原文、解題、文章、電子書、線上講經、佛曲音樂、動畫。

藏經目錄整合查詢系統

http://www.gaya.org.tw/library/aspdata/search/search.htm


[香光資訊網] [香光莊嚴][香刊85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