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八十四期/94年12月20日
故道白雲 評介《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 釋自衍 |
歷來有關佛陀的傳記著述相當多,形式體裁及採用的資料多有差異, 一行禪師以詩人般優美的筆調說佛陀故事,與其他的佛傳有什麼不同嗎? 一起來看看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自衍法師評介《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 |
歷來有關佛陀的傳記著述相當多,佛傳會因編輯者所屬的教團思想、教義著重不同,形成各種不同教派的佛傳;再加上撰寫體裁及引用梵、巴、藏、漢譯資料的差別,使得佛傳的著述相當豐富。筆者就現有佛教圖書館所典藏的佛傳,查閱佛教圖書館館藏聯合目錄(註1),從印度古籍到當今的撰述,就有百餘種,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在歷史上的地位。然而一般佛傳大多偏向歷史、制度或事件記載,顯少融合漢、巴、梵文獻資料,從宣揚法義、信仰的角度,將佛陀的教化以故事方式傳播出來。2002年有緣見到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出版《故道白雲》一書,閱讀之後法喜感動,有如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在佛陀身旁聆聽法的開示。因此不斷推薦法友閱讀此書,然由於該書只在香港出版,不易購得,深覺惋惜。欣見2005年9月臺灣再版此書,故藉此特別推薦有心想瞭解佛陀一生教法的讀者,可以撥冗品味此書。 作者概介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是越籍僧人。16歲踏入佛門,經歷了三次戰爭和宗教政治迫害,以及三十多年的流亡生活。由於禪師生在烽火連天的越南,使得他「入世佛教」的歷程鮮明如畫。越戰後,禪師棲身在法國「梅村」教授禪修,以契入佛法領悟為主。他的教法簡單明瞭,提倡「正念分明」,在當下保持覺知。即日常生活中面對每一個境時,當下轉化煩惱,當下自在。因其修行法門的特色,使得他所撰述的佛傳,不落俗套,將佛陀開示禪修「正念分明」的要旨,不斷流露於本書中。 禪師的著作近百冊,被譯成三十多個國家的文字。由於其文學底子深厚,著作有詩、散文、戲劇等多種文體,且文字表現簡明而具詩詞的愛與美,朗明清妙,彷彿晴空白雲,深受現代人喜歡。加上禪師在歐美等世界各地弘法,相當具有影響力,因此更以詩人、和平主義與人道主義者聞名於世。 內容大要 《Old
path white clouds:Walking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Buddha》原書最早是以越南文撰寫,1991年譯成英文,由美國加州柏克萊視覺出版社發行,共598頁;2002年香港何蕙儀女士翻譯成中文出版,書名《故道白雲》,由81篇短文組成,全書共472頁。2005年臺灣「法鼓文化」再版,書名改為《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全書共三冊,700多頁。本文將以「法鼓文化」版(此處簡稱法鼓版)作內容概介。 本書故事採倒敘法,以縛悉底牧童剛加入僧團為主軸開展,從縛悉底小時候和佛陀的相識開始,到出家為比丘,在僧團的成長中所見所聞、佛陀的弘法度眾、乃至佛的入滅,他參與經典的結集等事,完整展現縛悉底尊者修道的心路歷程,也藉此刻畫出佛陀的一生。 縛悉底篇 故事一開始先描述年輕比丘縛悉底(梵文:Svasti,北傳經典譯為「吉祥童子」、「妙吉祥童子」)過去是賤民階級,以看顧水牛維持家計,在森林裡遇到未證悟的悉達多,他將一把姑尸草送給悉達多作坐墊,二人結下法緣。於是佛陀開始說起自己的故事,到接受善生少女的米乳汁,決定放棄苦行,回歸自己,在畢波羅樹下,體會到自性無我的道理。 在介紹這段歷史時,參與聽講的還有摩訶波闍波提(佛的姨母,喬答彌比丘尼)、馬勝比丘等人,縛悉底說起佛陀證悟之後對村童的教導,及之後佛陀轉法輪度五比丘,就此成立僧團。 竹林篇 「竹林篇」主要概述佛陀證道後初期的傳法經過與重要事蹟,透過對不同對象的教化,來展現一生皆在弘化的佛陀。如為頻婆梭羅王開示受持「五戒」與治國的關係、佛接納蘇利陀賤民出家,也度殺人犯央掘摩羅、波多恰拉(北傳譯「波羅遮那」)等人。釋迦國和拘利國發生一些糾紛和騷亂,佛陀亦慈悲出來協調。 在僧團的發展上,佛接受喬答彌等女性出家為僧尼,訂下「七滅諍法」(七項調停僧團內糾紛的和解議程)。因為須帝那的行為,促使佛陀制訂最初的戒律。另外,還有一些僧團生活規矩的由來等等。佛陀也為僧眾說十八界的觀想與修學,並詳細解釋「空無自性」的真理。 獅子吼篇 「獅子吼篇」記載佛陀傳法後期,直至涅槃後弟子初次結集法教的事蹟。內容包括佛為僧眾說《安般守意經》、《八大人覺經》、《梵網經》等。為在家弟子開示「受持八關齋戒」、「六方禮拜」等。 在維繫僧團的和合,佛也針對「比丘厭身自殺」、「不害比丘受毆」等慈悲應機開示,也有一些僧團戒律,如規範比丘尼不能獨行的緣由。最後佛陀晚年度眾及在娑羅雙樹間入涅槃的情景,亦包括後來經典的結集召開,阿難的參與等,故事描寫深刻感人。 書的結尾又回到本故事啟教因緣的主角縛悉底尊者,佛入滅時他在旁,也參與經典結集。雖然佛陀已入滅,但縛悉底尊者覺得佛陀仍存在於他的身與心。 本書特色 佛傳故事的完整性 北傳佛傳所概述的內容大多包括兜率天托夢投胎、藍毗尼降生、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四門出遊、逾城出走、訪師求道、六年苦行、菩提樹下成道、初轉法輪、傳道教化、涅槃荼毗等項度。若以此檢視,本書所概述的佛陀一生歷史,是相當完整。發現不少故事是北傳佛傳較少被提及的,如縛悉底設法安排羅目侯羅騎水牛(見〈一把麥糠〉)、佛陀與耶輸陀羅的前世因緣(見〈蓮願〉)。另外在佛陀教化說法部分,確實是作者刻意著墨之處,81篇的短文有近70篇在敘述修道弘法的故事,由此可臆測作者撰述佛傳的目的,較著重以故事說法,來彰顯傳者的歷史地位與價值。 佛陀說法開示菁華集 本書儼然是佛陀一生說法的菁華版。文中將佛陀對兒童、賤民、商人、國王、君臣、王妃、在家弟子、出家弟子、外道等各種對象的說法因緣與教化的內容對答,描述相當清楚。集錄了佛陀開示三皈依、五戒、八關齋戒、五蘊、四聖諦、十八界、十六勝行等佛教義理。還有不少當時的開示,後來被結集成經典,如《看顧水牛經》、《四念處經》、《八大人覺經》、《梵網經》等。所以,閱讀本書會有種回到二千五百年前,親身聆聽佛陀說法的殊勝,讓人內心生起感動與聞法後身心的清涼自在。其中開示都以「專注」、「離苦」為前提。現代人在面對身心困頓的煩惱時,佛陀平實的解疑,提供了睿智的人生見解。 撰者以原始佛教修學法展現佛傳 由於作者本身是位禪師,弘揚佛教的正念禪法,所以閱讀本書可以發現撰者不斷將「專注、正念分明、當下保持覺知」等原始佛教修學法門,表露於全書中。從選擇故事的體裁,到佛陀的說法開示,以原始佛教修行法門為出發點,潛意識中已融合了自己修道的經驗與體驗,由此可以瞭解撰者修道的功夫。另外,也由於撰者為人樸素平實,修道以回歸現實生活為主,所以本書很少談及神秘化的事件。閱讀本書,會有種回到原始佛教純樸平實的感覺。若能以禪意般的慧眼來閱讀品味,會發現本書也是一部提供修道指引,瞭解聖者如何走向解脫之道的佛傳。
引人入勝的文學故事描寫
「故事」是最易打動人心,但故事要寫得好不簡單。撰者由於文學造詣好,描寫景物細膩盎然。文章常會將佛陀所到之處,所見的景物,如藍天、白雲、青草、碧溪、路邊的玫瑰、金黃色的田、童子的眼睛……描寫生動,讓人親臨其境。人物間的對話表達清楚,細心刻畫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如:羅目侯羅與縛悉底修道法侶的互相增益;阿難受眾委託,當佛陀的侍者時的顧忌與擔憂(見〈功德田〉)。 各篇散文的標題也相當動人。如:波斯匿王,請問佛為何愛的愈深,痛苦也愈深。本文的標題—愛就是瞭解—表達了該文的總綱。另一文由多個故事串成,敘述難陀成為比丘,仍掛念未婚妻,佛陀說美貌會隨歲月消逝,教他如何觀五蘊;淨飯王病危,佛陀向父王說法:「由四種元素組合而成的短暫肉身,解散後將會不停地重新組合。」;喬答彌希望自己能出家為尼,請佛陀接納女性加入僧團的條件。撰者訂了一個很能呼應主題的標題—元素會重新組合。 撰者樸實描寫故事真實的一面。如:有一次僧團起紛爭,佛陀介入調解,比丘希望佛陀不要插手。佛陀明白他們被瞋恚心所矇蔽,因此決定離開。該文流露出為人師長見弟子不受教的無奈,撰者在描寫這段故事時並無將佛陀神格化(見〈一把申恕波樹葉〉)。 如此將奧妙的法理,融入佛陀的生平故事之中,以小說體裁的散文,用淺顯口語化的文字表達,將佛陀的一生說法自然流露,是入門認識佛陀、學佛的好書。
評述建議 各篇故事內容連結性可增強 本書故事劇情的發展,一開始很有時序,但讀到第三冊時,則感覺各篇內容的連結性似乎不夠,亦即單篇集有多個關連性不強的故事。如〈一把麥糠〉文,開始時敘述逢雨季,食物短缺,僧人乞到的食物少,阿難乞回麥糠,將它烤香獻佛陀。他也告訴其他僧眾只有在乞不到食物時,才到馬房受供,不希望連累馬匹也捱餓。可以看到佛陀及其弟子對眾生的慈悲。第二段卻轉到舍利弗問佛陀若入滅,要怎樣確保大道的傳承,佛陀開示以戒為師。第三轉是縛悉底看到牧童,想起年少生活,與羅目侯羅互吐心聲,縛悉底答應有日要帶著羅目侯羅騎牛享受悠閒。第四段又轉至佛陀第13次的安居,彌伽耶向佛陀請問獨修與共修的差別,佛陀並開示比丘要修習觀想死亡、慈悲、無常和覺察呼吸。這則故事名〈一把麥糠〉,其實是由四個小故事所組成,但前後並無關連性,使得閱讀有種夾雜的感覺。另在〈論說之網〉一文,故事的相關性、連結性似乎也不足。 故事來源能標註原典出處 本書雖為故事體裁,撰者也宣稱取材自24部巴利文、梵文以及中文佛典。但閱讀全書時,竟無一處針對故事的內容,說明資料來源出處,殊為可惜。若每一篇故事可以介紹資料原始出處,可方便讀者延伸閱讀。尤其本書有很多取自巴利文的資料,不少故事是北傳傳記所未見到的。如:〈寶石項鍊〉介紹耶輸陀羅如何與悉達多的相識;〈慈悲之路〉清楚地描寫悉達多與妻子耶輸陀羅的相處,耶輸陀羅熱心從事慈善工作,悉達多也給予支持協助;在〈金蹄〉一文,敘述佛陀離家修行時,耶輸陀羅如何幫助他準備馬匹、衣物。佛陀與耶輸陀羅的相處與互動關係在北傳傳記中鮮少被記載及描述。 編輯與出版相關問題 本書香港版一冊,台灣「法鼓文化」改為三冊出版。初閱讀法鼓版時,僅發現其散文篇名有更改,如〈滿滿的姑尸草〉、〈蒲桃樹下〉、〈寶石項鍊〉、〈月光下之笛聲〉、〈耶輸陀羅睡著了嗎?〉然而仔細閱讀,發現再版的文字亦有修正、潤飾,使得文詞的閱讀通暢許多,充分表現了譯著的信、雅、達。然有些部分亦可再加強的,如香港版書後所附為「漢巴梵對照表」,法鼓版卻變成「中文-巴利文對照表」。其實文後的索引,是有巴利文和梵文的,且梵巴字型若能加入上標與下標,相信更助益解讀。再者,索引經漢譯後,若能再加編中文筆畫索引,將會更方便讀者閱讀檢索。 另索引部分僅編列「人名及地名」部分,建議經典的全名亦可列出。如:香港版將
Hatthipadopama Sutta,譯成《大象足印經》(見〈舍利弗之吼〉),透過字典查找,才知是《象跡喻經》,法鼓版已更改,但很可惜的是刪除了原來的梵文。《勝妙獨處法門經》Bhaddekaratta
Sutta(見〈慧藏〉),在香港版譯為《獨處殊勝法經》(漢譯南傳元亨版譯為:《一夜賢者經》),經名有些許差異。假若這些經典能加註梵、巴經名索引,相信更容易輔助查找經典。 結語 佛陀一生弘法的記載,並無一部完整的著作,遍散於佛教各經論中。所以,要寫出一部佛陀一生完整的行誼,是極為困難的事,必須要遍讀佛教經典,力求真實,處處有據。撰者宣稱本書取材自梵、巴、漢佛典資料,閱讀之餘,確實發現有不少故事在北傳的佛傳中鮮少提到。我們希望未來有更多取材自各原典語言的佛傳資料,以建構一部融合梵、巴、藏、漢完整的佛陀傳記。 本書藉由縛悉底牧童與佛陀的因緣際會開始,繼而循序鋪陳佛陀一生的重要事蹟與教化。從歷史、信仰、文化傳播等面向,述說佛陀從出生至涅槃八十多年的人生故事。透過作者平實的手法,已是將佛陀的一生,結合其個人修行造詣與對佛法理解的結晶展現。全書名為《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也藉此將佛的教法傳播開來,讓每位閱讀者都分享到:重步佛陀「故道」,細看「白雲」的感受。 【延伸閱讀】古籍佛陀傳記 1.經典部分: (1)敘述佛陀生平事蹟經典有《普曜經》、《方廣大莊嚴經》、《本行集經》、《佛所行讚》、《佛本行經》、《中本起經》、《佛說眾許摩訶帝經》、《過去現在因果經》、《異出菩薩本起經》、《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修行本起經》、《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佛說十二遊經》、《菩薩本生鬘論》、《長阿含大本經(巴利長部第十四經)》、《長阿含轉輪聖王經》等。 (2)敘述佛陀入滅的經典有《遊行經》、《佛般泥洹經》、《大般涅槃經》、《般泥洹經》、《佛遺教經》等。 2.律典部分: 《四分律第31~33卷》、《摩訶僧祇律第23卷》、《五分律第15~16卷》、《十誦律第21卷》、《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第36卷》、《善見律律毗婆沙第1卷》、《巴利文律藏之大品》等。 3.中國歷代撰述: 《釋迦譜》(梁僧祐)、《釋迦氏譜》(道宣)、《釋迦方志》、《歷代三寶記》、《佛祖統記》、《隆興編年通論》、《釋氏通鑑》、《佛祖歷代通載》、《釋氏稽古略》等。 註釋: 註一:佛教圖書館館藏聯合目錄http://www.gaya.org.tw/library/lib_join/index.a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