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水天涯】
香光莊嚴八十三期/94年9月20日
微笑傳承 關於阿疆塔石窟佛像的說法印 |
|||
|
|||
在中印度的阿疆塔石窟前,我們從黝深的岩洞向內探看;洞中撲面黑暗與陰涼,挾著蝙蝠糞的氣息。什麼也看不見。千里迢迢、克服許多交通上的困難,為的就是看一眼古老的佛教石窟造像。然而,古蹟沒有照明設備,我們也忘了帶手電筒,這要怎麼看呢? 這是1992年春,我和自助旅行的老搭擋阿昌已完成了北印度一連串的「佛蹟之旅」。懷抱著尋訪早期佛教美術的目標,我們來到始創於紀元初期的阿疆塔石窟。這一帶沿山壁開鑿的佛窟,便是整個亞洲佛窟造像的始祖了。究竟窟中的佛像,比起我們中國的雲岡、龍門等地的石雕如何?我們十分好奇。
我們踟躕的神情,引起了一名洞窟管理員的注意。帶著典型印度人似笑非笑神情,他向我們招手示意,隨即從岩壁角落拿起了一個尺來大的木框玻璃鏡面。 佛窟洞口,這位管理員兩手持鏡當胸,並且不斷調整鏡片的角度。啊!原來他是在向太陽採光,要把陽光折射到黝暗的洞窟裡去。他這引光入洞的手法,真是出人意料之外。 鏡片折射的光度,比探照燈還強。一陣晃動、輝閃下,光柱直探入開鑿成馬蹄型的洞窟深處……一尊龐偉的佛陀坐像驀然現身,其古典莊重的神采,令我為之屏息。 這尊紀元初期的石雕佛像、容態飽滿;他垂目、微笑,兩臂垂脅,手肘彎向胸口,十指如柔軟花瓣般在胸前交扣成「說法印」—這手印,代表了佛陀作為一個老師的身分。 帶領我們的守洞員,見我們興奮喜悅,便用他一雙黝黑的手,摹倣手指結環交扣的說法印,並用對付觀光客的生澀英語道:「看,就像解開一個繩結的模樣……」 對了。「說法印」手勢之美,正是因為它解開了一個結;但它並非肉眼可見的繩結,而是潛藏人類身心幽微之處,肉眼難見的心結。經由守洞員的這一提示,我對佛陀造像的始源也產生了莫大的興趣。
追溯佛教造像藝術發展史,可以瞭解佛陀造像的出現,至少距他去世有五百年之久。或許是遵照佛陀遺囑,不造像,以避免產生神格性的盲目崇拜。佛陀去世後,經漫長年代,佛教徒忍耐遵從不造像原則。從紀元前五世紀到紀元初期,佛教藝術慣以菩提樹等象徵物來代表佛陀。 記得在加爾各答博物館中,我們看到了阿育王時代的佛塔遺物。雕飾精美的石欄楯上,一幕幕佛傳故事場景中,人物主角—佛陀俱都從缺,只能從菩提樹、佛足印或說法座等象徵物的出現,以表現佛陀的存在。 直到紀元後,混揉了波斯、希臘、羅馬及印度風格的佛像終於出現。這些被稱作「犍陀羅」風格的佛陀造像,乍看有些像太陽神阿波羅,神采雄健而外馳。此後有待漫長演進,佛像才得以呈現如笈多王朝期佛像的內歛和圓滿風貌。 雖說我們今日習見的佛陀造像是歷經漫長時間演化、無數民間藝人揣摩、創造而凝煉成形的,但耐人尋味的是:當古代的佛教徒開始為佛陀造像時,佛陀早已逝世數百年之久,藝人如何能夠造出一尊令人心悅誠服的聖像來呢? 就像那一日,我迢迢來到中印度的阿疆塔石窟,面對窟中作「說法印」的佛像,它確實喚起了我全部對佛法的理解和崇敬,為之心悅誠服。如此的佛教造像藝術,真是人類在藝術創造上所展現出來的一項奇蹟。
分析這份因佛像而生的感動,是有脈絡可循的;其重要的特徵有三項—垂目、微笑和解結(說法印);三項特徵相互緊密牽連。現在,先從「說法印」的解結手勢說起。 為眾生說「苦(煩惱)」的集起,以及「苦滅(涅槃)」的解脫之道,正覺後的佛陀遊行說法長達四十五年。稱佛陀為偉大的老師(調御丈夫)是名符其實的。 為如此一位老師造像,無論用泥塑或木雕皆難以流露任何說法內容。高明的古人,卻巧妙運用「說法印」手勢,直指佛陀教法的心要。一點也沒錯,這是一個教人解結的手勢。但觀造像,雙手之間並無實際繩結。這就意味著佛陀正教人如何「解開一個看不見的潛在心結」。 其次,觀佛眼。佛眼垂視、半開半閤。這樣的垂目神情,在全人類、各民族的雕像典型中極為罕見。何以如此低眉垂視?它所指出的,其實正是佛教修行特有的「內觀」—以正念隨觀自己長期因習性而造成的複雜結縛。每當潛在心結浮現之際,若能如實看出其纏縛樣貌,當能隨順其勢,善巧地解開部分。這就呼應了「說法印」的解結手勢了。人類複雜的情結,能解開一分,就能得一分的輕鬆和自在。解之又解,長久修行下來,總有纏縛全消,漏盡解脫的一天。 在此,佛眼的垂目,也非全然內視,而是「一半看內、一半看外」。看內,解開煩惱心結的同時也滋長了智慧;出於對生命的瞭解,看待外界時,必能多出一份寬容和慈悲。 由此,就牽連到佛像容顏,那幽微的笑容了。佛陀的笑,不同於一般世間歡悅;它包涵了對人性深刻的瞭解和悲憫;也經由一再的寬解心結,才產生出如此自在的笑靨。遵循佛陀的教法而修行,一個人的心結並非越縛越大,而是越解越小;也因為在解結的過程中,去除了負面情緒所造成的許多心理障蔽;出於瞭解,所以慈悲,就能對世界抱一份寬容微笑,並以祥和的語言和行動處理人間事了。
這就是那年訪阿疆塔石窟,從紀元初期佛陀造像所得到的莫大感動。歸來後,我用毛筆白描繪成佛陀 「說法印」手勢懸掛牆上,以日日提醒自己這份讓自己身心寧靜下來—向內看,解開心結;向外看,報以微笑—的佛教心法,我將之稱為「微笑傳承」,長誌於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