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八十三期/94年9月20日
說執取 釋悟因 |
眾生發生煩惱與苦迫最主要因素是眾生的「執著」,或者說是「執取」。 所取的對象是五取蘊—你的身心世界。你所執取的,就會生起你的身心世界, 每天反思自己所抓取的,明白那是自己的選擇,辨識真實,然後才有所行動。 |
執取與執取的對象 十二因緣的「取」支,巴利文是upAdanA,就是取抓、取索、或者拿取、採取。我們六根每天都在取,都在抓東西—眼睛在看,耳朵在聽,身體有所感,心裡有所受,這些都是「取」。在這些取的當中,我們還多了一個「執取」,執取什麼呢?執取一個「對象」。 關於「取」,在生活裡隨處可以檢驗。比如拍團體照,當照片洗出來時,你先看誰?看你自己吧!自己最關心的是自己在照片裡的形象。這就是「取」。雖然照片只是當下那一剎那的留影,但是我們看照片時,有時會一再回味,有時會不滿意那一剎那所留下的形象,甚至還生自己的氣!這都是「取」。 當我們的心對著某樣東西的時候,就會產生執取的意念。會要抓住個東西,或要取得個東西。這東西就是執取的對象。佛教歸納我們所取的對象有五個,叫做「五取蘊」。「五取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五個東西是我們所執取的對象。「色」,色身;「受」,感受;「想」,意象、印象;「行」,決意、意志;「識」,前塵往事的記憶、意識。對這些東西我們不斷地執取,抓取。 五蘊,可以一一分別地來看,但它是一個集合體,整個合起來就是你的身心世界。你的感覺、你的身、口、意的行為,或者是你的正報、依報,都是由你的執取而出現的。換句話說,因你不斷地去執取這五個東西,整個身心世界就呈顯了你所取著的那個樣子。 「取」,化作世間的行動力,往往造就很多的功成名就和事功。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取的方式或概念有誤,是從無知或無明所啟動,那麼你產生的煩惱就更複雜了。 情人的郵票 有一次,我到歐洲旅行,那天我們到達倫敦機場,正要出海關時,有位女教授,也是我們的團員,突然哇啦哇啦地哭了,哭得很傷心。後來才知道她的行李沒有隨團送達,不知被轉到什麼地方。導遊交涉的結果是必須再等等看。我問她:「有什麼重要的東西嗎?」她說:「裡面有些郵票是最重要的。」出門旅行還帶郵票?原來這些郵票,是她先生以前給她的情書信封上貼的郵票,她帶著出門是為了回憶。我再問她:「你要怎麼申報它的價錢呢?」女教授說:「無價!」後來她又告訴我,先生後來愛上別人,她為了療傷才出來旅行。 帶著過去的印象,她把她的感情寄託在這些過去的郵票上面,她「取」的,不只是這些郵票,而是混雜著過去愛戀的印象。可是此時此刻,因緣已經轉變了;情境也已經轉變了。她的心情必然很複雜,已不再是愛與恨的層面,而是難忍、難捨、又難放。這不就是眾生的身心世界嗎? 「取」的甜蜜 「取」,未必都是痛苦的,有時覺得是快樂、甜蜜的—像是男歡女愛之類的情色欲愛,雖然它們往往很短暫。也有的是執取「力量」的奔騰,一種快意的感受—像飆車,是很危險,有人卻如痴如狂地嗜好此道,情願被這些人或這些情境俘虜。此時,「取」的連續意念,使人熱切地渴望貼近這些對象。 有時,父母看到小孩摔跤,倒在地上一直哭,父母親通常會抱起小孩,然後順手打著門,打著牆壁,說:「都是這個不好。」這時,小孩子反而破涕為笑了。但真的是這個門、這個牆壁不好嗎?它其實是一種補償作用。小孩子從那裡攫取了父母的關愛。小孩子跌倒了哭,有時候不是痛,是一種渴求、一種意欲。此時如果父母不理會他,當然又衍生求不得的失落或瞋恨。 在這「取」的當中,可以有千千萬萬的不同,而且剎那、剎那地變化。在這變化當中,你到底要抓取那一個呢?這就是人的執取,這個執取造作出很多的苦與樂! 五取蘊是我們所取的對象。此外,佛法也講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抓取我、我要的、我的見解、我的禁忌,這四個東西,也是我們常常取著的。與五取蘊不同的,是它以不同的角度說明,也很有趣。這部分將另闢單元解釋。 取相的虛幻 有時候我們執取的是那個點。例如某人的音聲笑貌或情境;有時候是印象裡的某種東西,這通常是前塵往事留下來的記憶;有時是執取自己的觀點,執取自己期望的那個感覺或道理;有時是執取自己渴望的。從外境的印記到自己內在的勾勒,這些都是取的展現。這個取的對象,我們常會用一個「相」來標記,也就是我們所執取的是一個「相」。「相」,英語稱為「image」,是表相、印象的意思。你一定是感覺到相的存在,實實在在地存在。不然你怎麼會跟著難過?怎麼會喜歡?怎麼要執取? 「取」,本身是炙熱的渴求。唯有貼近它,貼近你要的,欲望才得到滿足,心才會感到落實,才能感覺到舒服一點。取之不得而產生的苦是另一層次;至於無法辨識所取的只是虛幻的「相」,而從那裡產生的無厘頭的糾結,當然更是牽扯不清了。 頭髮與女人 《清淨道論》有個譬喻:先生不斷讚美太太,說她的秀髮如何美麗烏亮迷人……,先生從頭髮看到他喜歡的太太。但頭髮跟太太這個人是兩回事吧!是因為頭髮長在人的身上,愛頭髮就是愛這個人嗎? 有一次先生肚子餓了,太太煮碗麵給先生吃。結果先生卻從麵裡撈出一根頭髮,他臉色大變,咆哮怒罵:「髒死了!髒女人,麵裡頭竟然有頭髮!」 頭髮長在頭上面,印象是美的;頭髮掉在麵裡,它就是髒的。頭髮在頭上時,太太是美的;可是頭髮在麵裡時,就成了髒女人。我們常常把很多印象攪和在一起。於是,這變成這個人的印象,那個人的印象,譜出各種虛幻的印象,而且各種角度都有。這不是很有趣嗎? 阿里山看日出 有戶人家去阿里山看日出,結果天公不作美,那天霧很濃很重,太陽被雲霧遮住了看不到日出。大家覺得很失望,就一直叫著:「浪費、浪費,白來這一趟了。」真的是浪費了這一趟嗎?沒看到日出,就等於白來了阿里山嗎? 原來,日出的那一景,在印象中是朝陽從群山峰巒的雲端跳出來的那一剎那。今天沒見到印象中的阿里山太陽,就一直說浪費這一趟。這樣公平嗎?阿里山的樹木,阿里山的山巒,逐漸的由闇轉明;阿里山的天空,由魚肚白到煥發各種光彩,這不都是所謂阿里山的日出景象中的一部分嗎? 「取」,執取一種形象時,會覺得有一個對立、實在的東西在你的內心裡面。事實上你所取的可能只是自己製造出來的東西。你在現實世界裡捕捉你要的這個東西,你是把虛當作實了。 不要說把虛當實了,就是當我們執取一個印象時,它本身就是很虛幻的了。這個「相」是實在的嗎?當你感覺到的時候,是實實在在地有;但是它其實是沒有自性的,是無常的,是變化的。因此你當下所取的,其實都已經是過去的影像,就像水中撈月,相當地虛幻。但在虛幻中,感覺卻又是那麼實實在在。 我們的一生,就在實與虛之間忙個不停,不斷地攀求,不斷地追逐,在種種的感受當中驅馳著自己,忘記自己的存在。 你塑造了你自己 其實人對於所遭遇的一切是有選擇的。你選擇、執取你要的,這樣的情況就會生起我們的身心世界。所有身心世界的抓取都是自己的意欲造成的。你不斷詛咒這個身心狀況是業障,讓你不舒服,但這一切不都是自己所選擇的嗎? 由無明、愛、取所串連的生命就像藤蔓,盤根錯節,互相纏繞,理不出頭緒。這時最直截了當的,莫過於從我們所關心的那一點切入,那對我們的用處會更大。換言之,當我們用「十二因緣」說明生命的變化歷程時,這十二支雖是連鎖的,但應用時,不一定從第一支看到最後一支。就像用藤做傢俱時需要粗藤條,就取靠根部的地方;如果需要較細的藤條,就取藤的末梢地方。十二緣起支的開解,從「取」入手,毋寧是解開叢結的下手方便。 所以每天利用十分鐘,給自己作功課,反思自己對某一個人或事,尤其是常常要耗費你的時間、精力的,省思一下:它存在你心中的意象是什麼?你明白是你選擇了它。其次辨識一下它的虛實,然後再行動。 佛法說,相由心生。你可以重新塑造一個嶄新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