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聞】   香光莊嚴八十二期/94年6月20日

揭開身心的奧祕

釋自顗


身心如同萬花筒,因應與外界的不同的互動,而呈現不同的生命。

身心與外界接觸的變化究竟為何?身與心又是如何相互依存與影響?

從南傳阿毘達摩說法出發,一起來認識身心的背景。



    萬花筒的世界

小時候很多人都玩過一種簡單的戲法—萬花筒,雖然它簡單但卻玩不膩,因為每次都會出現不一樣的景象。其實它的基本構造很簡單,只是在一個圓錐體中加上分隔版,放入一些碎紙片。你搖動它時,因為碎紙片的重疊組合,加上光等因素,便呈現千變萬化的景象。一切是因緣條件的組合所呈顯,沒有不變的東西存在,它的基礎是碎紙片,而碎紙片本身也不是永恆的存在,它不斷在生滅變壞,只是我們常無法察覺它的變化而已。世間的萬事萬物不也是這樣嗎?我們常迷惑於所見、所聞的表象,而不知它的因緣、背景,甚至為表象的變化而興奮、憂傷、痛不欲生。

我們的身心也像萬花筒一樣,因為眼、耳、鼻、舌、身、意六個和外界接觸的通路,便呈現千變萬化的景況,展現各種人生。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是否可以藉由對身心的了解,通路的掌握,讓身心處於我們所希望的狀態,展現較理想的生命景象呢?

身心的背景—名與色

佛法中以名(nAma)與色(rUpa)來分別世間物質與非物質。若欲了解我們的身心狀態,亦必是從「名色」的背景下來了解。那什麼是名法與色法呢?

> 色法

四大及四大所造色

色(rUpa)的定義是能夠被冷、熱、飢渴等所破壞的,亦即色法會隨著冷、熱等因緣而變異破壞。色法包含物質及物質的特性,進一步分析,可區別為四大種和廿四所造色。四大就是地、水、火、風,它們是色法的基本特點。地界是堅固、粗硬的特點;水界是流動、凝結的特點;火界是暖熱、遍熟的特點;風界是推動、支持的特點。雖然四大各有特點,但任何一個的生起,必然依緣於其餘三個;任何一個的現起,就是它在四種特點中的顯著、突出與現起。

「所造色」就是由四大聚合成的色法,共有24個。所以說四大是能造色,四大聚合成的是所造色。這24個所造色是四大的基本衍生色。如眼淨色,會對顏色敏感,六根皆有;顯示男女性別差異的性根色;或像心臟內的血液是所謂的心所依處,心與心所依之而活動。

色法生起之源

根據阿毘達摩,色法生起的來源有業力、心識、食物、時節(火)四種。業是指過去善心及不善心中的思心所,過去世的業因結生今世果報體。而此世從結生開始,業繼續在這一世當中不斷地產生色法。這是因為受著過去業力的影響,所以,今生也不斷在造作身、口、意業的緣故。這即是「業生色法」。

一期生命裡,依靠心臟裡「心所依處色」而生起的一切心識,都能製造「心生色法」。每一心識產生許多心生色法,它們廣佈至全身各處。若已有些禪定功夫,可以專注於心臟附近,然後動一下手指,會看到由於心想移動手指,而產生許多色聚(最小的色法組合),也會看到這些色聚散佈至全身。當心識處於止、觀、道或果心時,能產生許多代的心生色聚。這些色聚的火界,又能在體內與體外製造許多代的時節生色聚。這些色聚裡的顏色很亮,因此,偶爾會遇見禪修者或其住處發光的情況。

食物咀嚼吞嚥後,在消化之火的幫助下,會產生新的色聚。這些色聚散佈至全身時,遇到其他三種色聚,又會產生數代的色聚。至於能產生多少代色聚,取決於食物的營養強度,及與其他色聚協力合作的情況。色聚裡的火界也稱為時節,能再產生新的色聚,不同色聚的強度不同。

>名法

名(nAma)是傾向對象、認知對象、執取對象的,名法都是傾向於色法。名是指心理、精神的作用,可分為心與心所兩大類;心又可分為世間及出世間心兩大類。

心路過程

心依生起的情況分為「心路過程心」與「離心路過程心」兩種。「心路過程心」就是:當心生起時,不會漫無次第雜亂的生起,會依照心的法則,以適當的次第生起,稱為心路過程。每一心路過程包含一系列不同種類的心,稱為「心路過程心」(簡稱為路心)。觀名法主要就是觀「路心」—每當根、所緣與識碰觸在一起,便會出現的路心。「離心路過程心」在路心不生起時出現,即生起於結生、有分、死亡的時候。

如理作意

人類所居的欲界路心可以是善或不善的,這決定於「作意」。而「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是決定欲界心是善或不善的最重要的因素。若碰觸一個對象,並且認知它為色、名、因或果、無常、苦、無我或不淨,就屬如理作意,此時生起的心是善的。若以世俗概念注意一個對象,如:人、男人、女人、眾生、錢、鑽石,認為它是恆常、快樂、自我,那就是不如理作意,此時生起的心是不善的。例如:看見一個漂亮女子,只是認知,不起反應,即是如理作意。若注意她漂亮,想要非禮她、佔有她,便是不善的貪心生起。所以,在生活中要時時如理作意,讓善心生起。

心與心所的相應

心與心所構成我們的內心世界,它可以有多重的說明。南傳阿毘達摩以相(特點)、味(功能或作用)、現起、足處(近因)四種界說的方式說明;而中國佛教多從倫理道德的善、不善來說明。例如:貪、瞋都是不善心所,這是著重倫理學的說明;若從心理學來談,貪是依戀愛著對象的心態,瞋是排斥反抗的心態,各有其心理現象。就認識論的向度,貪、瞋伴隨著心的認識活動,心就不能如實地認知對象;而就世間而言,適度的貪、瞋造作,創造成就了人類文化、文明的發展,豐富了世間人生。

就止觀修行者而言,如實觀察對象的狀態與生滅,是就對象樣相的全面通達,穿透語言文字所詮釋的,直接體驗。透過修習止觀,心與心所的情況可以全面揭開。了然於心與心所相應的千變萬化,整個內心世界的奧秘便揭開了—對象刺激心,生起不同心路過程的相續流轉,這就是人生世界的全幅展開。它們的共同實相就是無常生滅、不斷變化。若能不執一法,通達無常、苦、無我,就是解脫。無法了知無常變化,迷戀執取,排斥拒絕,那就只能不斷地在世間流轉了。

名色互相依存、影響

名與色彼此依賴、互相依存。心無法離開身獨自存在;沒有心,身體本身也不能做任何的事情。它們要互相依存,才能整體運作,能動、能想、能說。名與色被比喻為綑綁在一起站立的蘆草:若一方被取走,剩下的部分也會倒下。

精神、心識的活動會影響身體的情況,每一個心識活動都可以產生色法,這些色法會散佈至全身,它也是支持身體的食糧之一。不同的心識活動,所產生的色法,表面上看起來沒有差別,實際上並不相同。心生色又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業生色、食生色與時節生色,身體當然也會受影響。

很多人大都有這樣的經驗:憤怒、生氣後,身會覺得很疲累;而快樂愉悅的工作,愈做精神愈好,身體不會感覺累。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憤怒產生的是黯淡的色法,即帶著負能量、有毒素的色法。當這些色法散佈全身時,會削減了身體的能量的關係。若常處在憤怒、焦慮、悲傷、不安與自怨自艾的負面情緒中,心就不斷製造負能量的色法。時間久了,身心可能會呈現不平衡的情況,或出現憂鬱症、燥鬱症、妄想症等精神方面的疾病,身體也會感覺不舒服。甚至,這些色法會累積,成為不正常的組織細胞,極可能出現身體上的疾病。

色身的基礎是四大—地、水、火、風互相支持運作。四大調和平衡,身體平衡健康;四大不調,身體不平衡,就可能引生各種疾病。身體的四大,也會影響心理的四大。例如:地大偏多,身體會顯得比較僵硬,個性上可能也較倔強、固執;水的特性偏多,會較柔軟、懦弱;火大偏多會較熱性、暴躁;風大偏多,個性較會飄忽不定。當然,這不是絕對的。佛法講因緣,任何情況都不是單一的因素造成的,但是彼此的影響力,卻不能忽視。

食物是色法的主要來源,食物本身也是地水火風假合呈顯。食物的特性、營養素各不相同,就會影響身心的健康。吃不適合的食物,身體會有反應或病變;長期偏好某類食物,會造成營養失衡,甚至影響心理狀況。吃得合適,比吃得好重要。好吃的東西不一定有營養,即使有營養,也不一定適合你的身心。

不論吃什麼,都應以愉悅的心情享用。愉悅的心對食物有加分的效果。食生色與心生色聯手出擊,能產生許多代的新色聚,滋養身心。即使生活上有諸多不如意,也要用好心情用餐。吵架是一回事,用餐是另一回事。心能轉境,轉換好的心情才用餐,這是每個人都要學習的基本功夫。不吃或懷著憤怒、恐懼的心情吃,不但於事無補,也容易引起生理的不平衡。

健康的人生

>注意食糧

身心的健康需要食糧的滋養,不僅需要物質的食糧,也需要精神的食糧。世人汲汲於營取世俗、物質的食糧,忘卻滋養精神的需求。因此,現代社會精神方面的問題日益嚴重。唯有同時汲取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的食糧,生命才是完整而健康的。要維持身心健康,就要注意所謂的「進」與「出」。每天從眼、耳、鼻、舌、身、意六個開放的門戶中,吸收、消耗了哪些食糧。

>止觀的修習

止觀的修習,能維持心識平靜、平衡。當心識處於止、觀時,能產生許多代的心生色聚,這些色聚在條件具足下,又能產生其他的色聚,滋養身心。止觀的修習可以從觀察呼吸開始。為什麼選呼吸做禪修的對象呢?因呼吸是每個人都具有的,隨時可用。呼吸的進出,即生命本身的縮影,生命的存活在於這一口氣的進出,身心的變化也可由呼吸得到驗證。

呼吸的覺受很細微,而當你學會與之諧調後,它又是十分明顯。找到它要花些功夫,卻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呼吸平常是個無意識的過程,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按著它自己的節奏進行。然而,一個意念能加快或減緩它,使它變得長而平緩,或短促而不連續。無意識的呼吸與刻意控制之間的平衡非常微妙,於此,可學得意願和欲望的特性。亦可藉意識深入潛意識,體驗身心的實相。同樣,鼻頭上的那一點可以看做內在、外在世界的某種窗口。它是一個連接點和能量交換處,經由這裡成為我們所謂「我」的一部分,而且「我」的一部分流出,匯入外在的世界。在這裡,可以了解一些關於自我的概念,和我們塑造它的過程。

呼吸是一切眾生都具有的,對它真正經驗性的了解,會使你更加接近其他眾生,它向你顯示出自己和一切生命的固有聯繫。呼吸是當下的過程,它發生在眼前和現在。生活中的不如意,大部分來自我們回憶過去,或擔心未來。真正觀察呼吸時,自動安住於當下,從心裡印象的泥潭中拔出,進入了「此處和當下」的純粹經驗之中。呼吸是一個活生生的現實切片,對這樣一個生活本身縮影的繫念觀察,會產生可廣泛應用於其他生活經驗的智慧。

>透視奧秘

修習止觀時,看清、確定、區別名與色是很重要的。如何區別名色?如看見物體,有能看見的眼識、眼根以及被看到的事物。眼根和被看到的事物是色或物,這能看見的識即是名或心。呼吸時,呼吸是色或物質,而心寓於呼吸間,去注意呼吸的就是名。

達到相當的定力時,若逐一觀察呼吸裡四界的特相,便能見到色聚。進一步分析色聚時,就能透視每一粒色聚裡的九種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顏色、香、味、食素與聲音。接著觀察身體其他部分的色法,再來觀察名法,觀察在呼吸的過程中所生起的名法,進而觀察六門心路過程中所有的名法。

不斷地觀察名與色,分解、抉擇、確定名與色,確定世間的一切法只是名與色。見色法無常生滅,見心與心所無常生滅,世間的一切就只是名與色的各種聚集與變化,生滅相續,並沒有真實的存在,沒有桌子、茶杯,沒有你、我、眾生。不墮於常見或斷見,此即如實見。此時,禪修者具足「見清淨」,是透過直接體驗,正確地觀察名與色。這是禪修者開展智慧的第一步—名色差別智。證得見清淨時,便能再開展不同階段的觀智,直到最高階段—了悟真理、證得涅槃。因此,透過止觀的修習,辨識名色法是很重要的課程。身心奧秘的揭開,智慧的開展都從這裡起步,而這基礎是在健康的身心和正確的方法。

結語

萬花筒的世界令人目眩。回到基礎點,從細微處入手,從覺知呼吸開始,揭開身心的奧秘,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香光資訊網] [香光莊嚴][香刊82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