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四季】   香光莊嚴八十一期/94年3月20日

火焰木的故事     

 


何清雄


節氣「立春」已過,百花齊放,萬物正欣欣向榮之際,紫竹林精舍門前那棵火燄木,卻斯樹獨憔悴地枯萎到只剩下半節枯榦。每當黃昏路過,看它斜映夕陽,所顯出的那份淒清與落寞,真令人不捨。所幸,枯榦下半節有一小洞,長顆小榕樹,寄榦而生,還稍帶點綠意。

精舍其他花木的榮枯更替,我印象並不深刻,唯此火燄木則感受特別強烈。因為,此樹來歷不同凡響。從嘉義農場移植過來時,特以厚厚的稻草裹身載運而來,在許多人的圍觀與祝福下種植,後又加土培植,精舍對其呵護可謂備至。

移植後,在精舍的照顧下仍有一段榮景。彼時枝葉茂盛,樹高直逼屋頂,開出來的花朵紅似火燄,美麗極了。有時鳥兒在此鳴唱,歌詠念佛念法念僧的殊勝;更有人在樹前,取景留念。後來經過颱風一次次的摧殘,折斷的樹枝還沒長出來,豈堪又經年年剪枝截枝,終成現在這半節禿榦,在那兒示現著生生滅滅的道理。凡有生必有滅。而我想到阿里山的神木,要撐得天時、地利、人和,歷經五千年,是何等地堅毅,與充沛的生命活力啊!

令人不解的是:它的繁榮期為何如此短暫?後得知:因為它的底部是鋼筋水泥的地下室,土層既淺,當然沒有充分的空間,讓喬木的根部發展,逐漸成為今日的相狀。原來種植植物除光與熱外,還要給它充足透氣的泥土,涵養水份與養份,以供根部吸收。透過莖部往上送,枝葉、花果乃得以成長繁榮,所以根莖葉與花果,事相上雖有不同,卻是同體,而且相互依存。不是嗎?

普賢行願品提到恆順眾生時,亦以一切眾生為根,諸佛菩薩為花果的譬喻,說明菩薩的修行亦當如同培植花木一樣,往下要固土培根,這根要深,就要給自己也給別人一些泥土—布施、利行、愛語、同事,它可是涵養大悲水與菩提心的地方啊。

諸位善信進出精舍時,可不要忘了向火燄木「致意」,它在向我們說法,既說「諸行無常」的道理,也說「上求下化」、「恆順眾生」的重要及法則。

 


[香光資訊網] [香光莊嚴][香刊81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