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八十期/93年12月31日
傳法的文字 來看佛教出版之一
|
自建國以來,中國佛教期刊當屬一九二○年創刊的《海潮音》月刊為最早。而以期刊作為發聲筒,不僅提供教理,並讓讀者更迅速地獲得活動資訊及佛教對社會的回應,於推廣佛教,期刊有其特殊的意義性。我們很高興邀請到發刊至少二十年的《慧炬》《慈雲》《菩提長青》三份雜誌的發行人,為我們談談期刊創辦的理念與方向,了解現代佛弟子在佛法住世上的努力。 |
《慧炬月刊》發行人 鄭振煌 《慧炬月刊》由周宣德老居士創刊於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五日,至二○○四年十二月止,已發行四八六期。其前身為一九五八年起每年發行一本的《大專青年佛學論文集》(共發行四集),旨在推動大專青年學佛。《慧炬》的作者和讀者,早期主要為大學教授和學生,近年則擴及出家僧眾和社會大眾。發行海內外,標榜現代化、學術化、國際化、生活化。篇幅為十六開,每期八十頁,強調高水準典雅品質,內容有佛學論文、佛教藝術、詩詞、散文、中英文摘、新聞、彩色圖片等。 《慧炬月刊》為第一份成立財團法人組織的佛教刊物,由在家眾主事,發行費用純由十方善信捐助,免費贈送社會各界。未來計畫發行電子雜誌,並以中英文對譯方式呈現,做為國際佛教交流與宗教對話的平台。
《慈雲》月刊創辦人兼社長 樂崇輝 《慈雲》月刊創刊迄今已度過二十八個寒暑歲月了,在世間諸法無常轉換中,有若在滄海桑田瞬間幻化中,居然織出了一片人間田野,使許多人因由《慈雲》的橋樑,踏入「人間佛教」。 世代交替是由於舊制的棄捨,新潮的初萌,方興未艾,倫德脫序,由宗教開啟內心覺性的大我,才是人類迷茫中尋根的生機;科技和人文在佛教人格教育下制衡,才能展現人間共緣和諧的遠景。 當時宏印法師創立了「慈雲服務隊」,常領大專青年,走訪「台大」等醫院,服務病患,以「看病福田第一」的悲願,落實「人間佛教」的社會關懷,將小型《慈雲》送到病患的手中,心理的慰藉,勝過一切,於是因緣,《慈雲》問世。此後,逐漸發展為普及性的月刊。 在創刊宗旨上有兩點重要性:一、「啟發正信正知正見」,引導未信佛者令信,皈依三寶;已信佛者令入,行菩薩道。二、「以福利普澤社會」,社會福利工作,對接引眾生學佛,為一大善巧方便法門,呼籲寺院、社團、文化學術單位設立「三師制」,成為「人間佛教」度化的橋樑。所請三師制,即1.「宗教師」,是出家二眾的當然角色,凡能在寺院內外所接觸的信佛或未信佛者,解答所有佛學與學佛的問題,引入正知見。2.「心理諮商師」,對有關家庭、事業、感情、青少年兒童等壓力、悲觀、焦慮、憂鬱等,乃至臨終關懷、悲傷輔導等問題,予以紓解。3.「社會工作師」,集合社會資源或個案轉介,給予急難救助,包括心理和經濟的支持,暫安其心,並長期追蹤觀察。這在「人間佛教」接引下,使他們能很快進入佛門,深耕自己的心靈。《慈雲》中就潛藏了這些倡議的功能。 目前《慈雲》的文稿及教訊、照片等為刊物的主體面,服務之門中的:傳戒、佛教教育院所、解行門、法會等重要法訊;以及教內人與事的交流、全國各地道場的活動表,都能適時適切引導人們走向所選擇正信正行之途徑。我們堅持服務四眾及接引初機,樂此不疲。 至於未來《慈雲》的走向,從觀察上,電子書的問世,是電子時代必然性,但負面影響身心壓力,成為機械化定型,失去身心自主力;因而確定電子書不可能全面代替平面書,包括書籍及期刊在內,短期內應不會有太大的變更。因此,《慈雲》在改進革新上,還會有很大的空間,但經濟支柱是一大因素,此外有了錢,對紙質、全面彩排、增版增頁、調高稿費鼓勵好文章,如口語化、文藝化的散文、小說等,對爭取更多讀者認同,才是向著「人間佛教」大眾化途徑邁進。
《菩提長青》雜誌發行人 闞正宗 《菩提長青》雜誌創辦於一九八五年七、八月間,當時一群由大學、專科新聞科系的畢業生投入此一工作,主導了甫創刊雜誌的走向。 《菩提長青》雜誌創刊的主旨是定位在接引初機、釐清法義,由於編輯是一群大專新聞科系的畢業生,故型態上是仿新聞報紙的模式發行,在版面的配置上第一版是佛教新聞,第二、三版是修行、信仰與義理的探討,第四版是佛寺巡禮。基本上二十年來版面內容方向幾乎都沒有什麼改變,若說有輕微的調整,應該是在機緣方便下,於二版加入台灣佛教歷史或人物的研究探討,而第四版原本是以台灣佛寺為主,但在解嚴之後,也將大陸的佛寺列入報導。 一九八八年另外成立菩提長青出版社,主要目的是將之前四年多來所採訪過的台灣佛寺集結成書出版,以充實沒有固定經費的雜誌,目前共集成《台灣佛寺》九冊(從基隆到台南)、佛門訪談錄一冊,以及若干探討義理的書籍。從出版社的成立以來,最優先要達成的目標就是將全台佛寺(含澎湖、金門等離島)完整收集出版,並將遺漏或新建的補編,預計出版十五冊以上。 由於雜誌經過二十年來的自動過濾,基本上讀者都是佛教徒。佛教徒一般的閱讀習慣是喜贈閱,並以隨喜助印為認同方式,而如果談太高深的義理,所能接受的層次有限,所以增強信心的修行模式、修行感應,或是以作功德的方式較容易被接受。 《菩提長青》雜誌的走向短時間內應該不會作太大的調整,不過,目前正與研究台灣佛教的學者洽談合作,希望附屬在《菩提長青》雜誌之下,另籌募經費出版一份完全探討台灣佛教歷史的刊物,期為台灣佛教的發展提供一些建言,唯時間尚未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