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七十九期/93年9月20日
定學課程理念與設計 程建華 |
心智教學的目的,在使佛法生活化,幫助孩子們建立向內覺知、正向而積極的人生觀。 看看志工老師們如何利用「三段式」思考、「四步驟」的活動設計, 圓滿這一堂堂教學相長,內容深入淺出、豐富而多元的課程。 |
心智教學的教材內容,是由志工團老師們每週集會,互相研討,將所學的佛法經過一番咀嚼後,融入教材,從教學目標到教案設計一系列的研討過程,目的在將佛法生活化,落實內心改造工程,讓同學可以獲得佛法的利益,活出快樂人生。本文以拋磚引玉的心情,概要敘述快樂三部曲中定學單元的教學理念,就教於讀者。 培育自我覺察的教育 心智教學的宗旨是:啟發覺知的能力,建立正向積極的人生觀,讓孩子快樂的成長。一旦建立覺知與洞察的能力,才能轉化內在的痛苦與煩惱,獲得真正的快樂。因此,定學的教學目標設定在藉由認識身心,進而調攝身心,培養澄淨、專注及自我覺察的能力。
定學單元的教學主題是「靜坐與身心調理」。要調攝身心,從靜坐的基本功夫開始學起,而這對蹦蹦跳跳的同學來說,是比較枯躁,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慢慢引導。所以,因應同學的學習狀況,本單元的教學設計強調:一、盡量以故事或活動取代說教。二、延伸教學:請同學回家練習「靜坐數息」,但為避免同學排斥,在作業的設計上有特別引導。 定學單元教學的最高目標,是希望能夠教導同學觀察並調攝自己的心,但透過靜坐調心,不適宜花費太長的時間。因此,心智教學另從教導同學認識六根運用,藉由收攝六根於一處,再配合靜坐數息,培養同學覺知的能力,進一步能覺察情緒的反應,觀察內心的起伏,進而控制自己的情緒,成為EQ高手。教學次序有時也會因應情況,調整為由覺察及處理情緒入手,再教靜坐方法。
三段式的教學思考 心智教學的教學單元以WHAT(教什麼)、WHY(為何教) 及HOW(如何教) 三段式的方法來考量,今就定學單元分享佛法中調理身心與現代情緒管理,在教學上的思考過程: ◎教什麼:在知道教什麼之前,得先問:「學生要學什麼?」看似簡單,往往卻是最易被忽視的部分,所以心智教學就從志工老師對教學單元的認識開始。首先在小組研討時,志工老師先了解相關法義內容及目標。譬如定學的「認識六根」單元,認識「眼、耳、鼻、舌、身、意」的重點在那裡?若在「認識」二字,要引導同學重新認識六根及其彼此間的關聯,這可能是之前未曾注意過的;那麼六根中那一根最重要?為什麼?討論時我們會將共識列出一條條的「要點」。〈有關志工研討定學的詳細內容可參考本期教育「看佛陀說情緒」單元,頁96〉 ◎ 為何教:「為何」就是學習本單元的原因、理由或目的,亦即所謂的教學動機。動機的考量一般常從教導者的角度來說,老師們自覺某個單元很好,學生應該要學,卻老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台上說得口沫橫飛,台下卻是死氣沈沈,毫無學習的動力與興趣。所以,在教學動機部分,我們常以學生的角度來看「為何」要學這個單元,找出他們可以接受的原因或理由,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覺察情緒」單元,大人們覺得太好了,應該要教;那就小學生而言,為什麼要學?有這個需要嗎?我們可能會跟同學說:「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中會有更多的煩惱及複雜的人際關係,無法解決,這時怎麼辦?覺察情緒可能是一個可以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哦!」研討時列出所有可以引起學生學習動力的可能,可能不只一個,每一個想法都將是教案資料蒐集的方向。 ◎ 如何教:如果說「教什麼」和「為何教」是理論部分,那麼「如何教」就是實際教學的設計。「如何」是找出方法,如何去做。所以,教學方法的設計便以學生能接受、能做到的為範圍,多數以故事、歌曲、小活動、手語等方面,引發學習興趣,再導入理則。 三段式的思考是教案設計的前準備,也是志工老師的課前訓練,平常所蒐集的資料可以列在相關的「要點」之後,等設計教案時再加以組織,即是完整的教案。
◎ 引起動機:雖然以「為何教」的內容較易引起學習動機,但在教案設計上困難度較高,因此,常會以「教什麼」的內容作為動機。 ◎ 發展活動:可從學習的四個步驟來設計:(1) 客觀的認識:看到、發現什麼?這是六根的初步認知。(2) 主觀的分辨:加上個人的經驗或情感,如有沒有印象深刻的、感動的。(3) 思辨分析:相異處,或從不同的方向觀察。(4) 新的發現:學到以前所不知的。茲舉一例如下:小時候學得一句童詩「山高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闊。」第一句「山高月遠覺月小」是客觀的認識,有眼睛〈山高月遠〉及心(覺月小) 的認知;第二句「便道此山大於月」是主觀的分辨,有了大小的比較;第三句「若人有眼大如天」是從不同的立足點(有眼大如天) 重新觀察;第四句「還見山高月更闊」是有了新的發現。(1)(2) 兩項是引導從世間的角度去認識事物,(3) 學習從不同的角度、方向重新認識世間,即引導學生可以從「慈悲」「認識內心」「緣起」等佛法的角度重新認識世間,開發更寬廣的視野。透過四個層次,我們將深奧難懂並需要親證的定學,轉化為小學生感到親切並受用的課程,冀能啟發純真心靈,活化生命。 |